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既不能自由组合,也不能强行捆绑,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小组长是一个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合作学习成败与否,不仅与教师、学生个人有很大关系,也与组长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选拔组长时,应从其学习兴趣、智力因素、组织能力、管理才能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到任务选择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语文 教学流程 教师
现有合作学习是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他们指定一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达到彼此互助,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逐步应用于中小学课堂。①它不仅能大面积地提高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还能强化学生“荣辱与共”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但就五年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而言,真正扎实有效的合作学习却为数不多,除了与学生合作技能、教师驾驭调控能力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有很大关系。在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的看法。
一、语文合作学习基本准备工作
1.小组的划分与思想动员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既不能自由组合,也不能强行捆绑,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②让外向型的与内向型的搭配,随和的与孤僻的搭配,偏科的与不偏科的搭配,智商高的与智商低的搭配,这样便于组内同学取长补短,提高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各组之间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潜能。至于学习小组的规模,以4~6人为宜,人数偏多,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少,正中不善于发言同学的下怀,乐得偷闲;人数过少,又显得冷清,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学习小组建立后,并不是长久不变的,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作一次结构上的调整。小组划分完成之后,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让学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思想动员的任务是:(1)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整个小组来讲,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讲的是小组的整体成绩,小组整体的荣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要个人逞强蛮干。个人好了,还要帮助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督促她们努力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个人来讲,古语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们应该学会相互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2)培养学生们的竞争精神。学生们在相互帮助的前提下合作学习之后,检测小组学习效果的方式是竞争,所以,各个小组必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努力学习,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这样,各个小组才能在老师设置的各种竞争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2.组长的选拔与调配
小组长是一个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合作学习成败与否,不仅与教师、学生个人有很大关系,也与组长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选拔组长时,应从其学习兴趣、智力因素、组织能力、管理才能等方面综合考虑。要对组长人选进行权衡,并适当调整。小组长如果是一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他就不能激发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不能组织小组成员参加活动,不能带领全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所以小组长必须是一个有集体荣誉感,成绩相对较好并大胆泼辣的学生。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组长的人选不能求全责备,只要略胜一筹就可以任用。尽管他们在某个方面还有瑕疵,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锻炼中得到提高。一旦发现更为优秀的人选,我们就可以适时作出调整,为更多的人提供锻炼的机会。
3.座位的编排
学生座位的编排,既要从学生的身高、视力、听力等方面去考虑,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合作需要去安排。总之,要让小组成员讨论方便,变动灵活,互不干扰。
4.内容的敲定
合作学习的内容,无疑要经过教师课前的深思熟虑和精心筛选。我们提供的材料应有难度但不宜过高,难度偏低,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难度过高,学生感到深奥莫测,便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此每况愈下。我们提出的讨论要点,应是学生个体无法解决,或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不了的,但经过小组的共同商讨,或在教师的点拨下又能按时解决的。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语文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流程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立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按学生的兴趣分组,也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分组,如小组成员有的善于表演的、有善于动手的、有的善于计算机操作的等等,可以根据特长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高低分组,在分组时有意识地把尖子生和学困生安排在一组,可以使每个组内成员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是随机的分组,如在课堂上邻近的同学为一组;或是按学号的单双分组;或是根据男女生的比例分组等。
2.确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各个合作小组的总任务,它的确立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过高,可能会使任务难以完成,从而降低成员的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带来障碍。目标过低,会使小组成员错误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将承受较大的打击,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小组确立学习目标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3.明确小组成员任务。合作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承担不同的任务。一个合作小组要想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组内成员就应该承担信息收集、多媒体操作、资料处理、观点宣传等任务,所以在合作组内,设立信息员、媒体操作员、资料处理员和宣传员等职位。各个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即每一个成员掌握完成小组目标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所以每个成员就形成了一种互赖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看重的是集体完成目标的情况,而不仅仅是某个成员出色的表现。要求成员间,必须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信任。 4.成员分头准备。明确分工后的各个成员,以不同的方式收集资料,寻找答案以便在交流、讨论时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5.交流、讨论。向小组内其他成员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在这个环节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向其他组员讲授自己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收获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而也就掌握了知识,逐渐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6.总结观点并展示成果。讨论之后,每个合作组都会总结、概括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加以证实,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直观的方式予以展示,在总结、展示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7.评价。以教师为主,采用测验、讲评、奖励等方式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进行检验与评论。
三、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任务和素质要求
(一)教师是合作活动的设计者
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到任务选择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教师在总体设计合作学习时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学情分析要透彻
设计合作任务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分析、问卷调查、个别采访和查阅学生档案等途径研究学情,使合作任务设计切实可行。
如在高职语文第三册《景泰蓝的制作》的教学中,笔者也在“学以致用”部分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写介绍陶泥杯制作的全过程。对于这个合作学习,笔者是这样分析学情的:本课学习的是关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及说明文按制作程序写作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很少有人自己去陶作坊用泥土制作过杯子,但对这样的制作还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因此,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用口语介绍并写出陶泥杯的制作过程,虽有一定难度,但相信合作学习小组还是会兴趣盎然地去完成任务,以此达到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2.目标设置要明确
合作学习的目标设置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正像布鲁姆说的那样“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明白自己的任务和学生合作的目标。否则,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易变成旁观者,学生则变成“无头苍蝇”,谈不上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更没有生生互助协作,这样的合作学习无疑是失败的。
如在高职语文《古诗重读—走进经典》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设定的:(1)通过搜集、诵读、感悟诗歌,增强对诗歌的了解,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2)通过诵读、改写、鉴赏、演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任务选择要有探究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无效的形式主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选择的合作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能让学生在合作中知识得到巩固,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教师在选择合作任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抓重点、难点内容,巧妙设计合作任务,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2)要领会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涵。
因为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较好地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教师设计的合作任务要有利于学生集体研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主动发展。
在上文提到的高职语文《古诗重读—走进经典》的教学学习中,在比一比这个环节中,笔者是这样设计合作任务的:
要求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是:①朗读小组:解说本小组成员活动情况并现场展示。②鉴赏小组:解说本小组成员活动情况,小组成员展示。③创编小组:展示本小组成员活动情况及改编作品。④演绎小组:小组成员用歌、画等形式对诗歌进行演绎。这样的任务设计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也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合作学习向深层次发展。
(二)教师是合作氛围的引导创设者。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发挥的角色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③在合作之初,教师是合作氛围的引导创设者。教学实践也证明,引导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还是忽视了这个能激发学生“情商”的重要角色。那么,合作氛围该如何创设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合作氛围的创设应注重生活化和主体化,将知识、学生、生活三者通过合作教学有机结合,营造出“需要合作”的教学氛围。
在创设好合作氛围后,教师还应向学生适当地讲述合作规则,譬如,本次合作任务是什么、需要几人一组、小组角色需要分成几个、给多少时间完成任务、合作成果怎样汇报等等。这样,学生在合作中既不会偏离方向,也不会出现合作混乱无序的状态。
(三)教师是合作过程的调控者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虽然对合作学习进行了精心设计,但要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仅仅依靠这种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教师无论事先设计得有多么周密和细致,但在实际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都会有意外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参与、指导和调控是至关重要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
例如:①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及时地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的过程;②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明确地提出要求,以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③在面对具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影响合作进程;④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挫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⑤当小组学习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⑥有的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经检查如果确已完成,教师可引导他们做更高层次的探究。 (四)教师是成果评价的组织者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得当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④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发展性评价做法,基本达到了评价促使“人人进步”的教学目标。
笔者实施的发展性评价具体做法如下:①把评价的主权适当还给学生。学生在完成合作任务后,要先对自己和同伴的合作表现进行组内自评与互评,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与失;②对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如可以设立最佳合作小组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小组进行奖励,对于个人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作为对个体的奖励;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指标,让合作中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也能得到表扬或奖励,以帮助学困生拥有自信;④坚持重视过程评价,不只是关注结果。正如《高职语文课程大纲》中所强调的:“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充分体现了评价是“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熟练并准确地把握多种角色的扮演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多反思合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找准角色定位。唯有这样,我们高职语文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有序、高效地达到“人人进步,个个发展”的最终目标。
注释:
①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4(8).
②庞国斌.新课程改革与合作学习.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71.
③庞国斌.新课程改革与合作学习.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82.
④夏双莉.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定位思考.中国教育论文,2010(2).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北京人事出版社,2002,4.
[2]郑金洲.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
[3]王卓,杨建云.合作学习——一种教学策略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4]庞国斌.新课程改革与合作学习.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
[5]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与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6]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4(8).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语文 教学流程 教师
现有合作学习是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他们指定一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达到彼此互助,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逐步应用于中小学课堂。①它不仅能大面积地提高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还能强化学生“荣辱与共”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但就五年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而言,真正扎实有效的合作学习却为数不多,除了与学生合作技能、教师驾驭调控能力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有很大关系。在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的看法。
一、语文合作学习基本准备工作
1.小组的划分与思想动员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既不能自由组合,也不能强行捆绑,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②让外向型的与内向型的搭配,随和的与孤僻的搭配,偏科的与不偏科的搭配,智商高的与智商低的搭配,这样便于组内同学取长补短,提高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各组之间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潜能。至于学习小组的规模,以4~6人为宜,人数偏多,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少,正中不善于发言同学的下怀,乐得偷闲;人数过少,又显得冷清,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学习小组建立后,并不是长久不变的,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作一次结构上的调整。小组划分完成之后,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让学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思想动员的任务是:(1)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整个小组来讲,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讲的是小组的整体成绩,小组整体的荣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要个人逞强蛮干。个人好了,还要帮助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督促她们努力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个人来讲,古语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们应该学会相互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2)培养学生们的竞争精神。学生们在相互帮助的前提下合作学习之后,检测小组学习效果的方式是竞争,所以,各个小组必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努力学习,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这样,各个小组才能在老师设置的各种竞争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2.组长的选拔与调配
小组长是一个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合作学习成败与否,不仅与教师、学生个人有很大关系,也与组长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选拔组长时,应从其学习兴趣、智力因素、组织能力、管理才能等方面综合考虑。要对组长人选进行权衡,并适当调整。小组长如果是一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他就不能激发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不能组织小组成员参加活动,不能带领全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所以小组长必须是一个有集体荣誉感,成绩相对较好并大胆泼辣的学生。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组长的人选不能求全责备,只要略胜一筹就可以任用。尽管他们在某个方面还有瑕疵,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锻炼中得到提高。一旦发现更为优秀的人选,我们就可以适时作出调整,为更多的人提供锻炼的机会。
3.座位的编排
学生座位的编排,既要从学生的身高、视力、听力等方面去考虑,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合作需要去安排。总之,要让小组成员讨论方便,变动灵活,互不干扰。
4.内容的敲定
合作学习的内容,无疑要经过教师课前的深思熟虑和精心筛选。我们提供的材料应有难度但不宜过高,难度偏低,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难度过高,学生感到深奥莫测,便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此每况愈下。我们提出的讨论要点,应是学生个体无法解决,或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不了的,但经过小组的共同商讨,或在教师的点拨下又能按时解决的。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语文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流程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立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按学生的兴趣分组,也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分组,如小组成员有的善于表演的、有善于动手的、有的善于计算机操作的等等,可以根据特长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高低分组,在分组时有意识地把尖子生和学困生安排在一组,可以使每个组内成员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是随机的分组,如在课堂上邻近的同学为一组;或是按学号的单双分组;或是根据男女生的比例分组等。
2.确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各个合作小组的总任务,它的确立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过高,可能会使任务难以完成,从而降低成员的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带来障碍。目标过低,会使小组成员错误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将承受较大的打击,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小组确立学习目标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3.明确小组成员任务。合作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承担不同的任务。一个合作小组要想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组内成员就应该承担信息收集、多媒体操作、资料处理、观点宣传等任务,所以在合作组内,设立信息员、媒体操作员、资料处理员和宣传员等职位。各个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即每一个成员掌握完成小组目标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所以每个成员就形成了一种互赖关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看重的是集体完成目标的情况,而不仅仅是某个成员出色的表现。要求成员间,必须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信任。 4.成员分头准备。明确分工后的各个成员,以不同的方式收集资料,寻找答案以便在交流、讨论时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5.交流、讨论。向小组内其他成员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在这个环节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向其他组员讲授自己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收获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而也就掌握了知识,逐渐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6.总结观点并展示成果。讨论之后,每个合作组都会总结、概括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加以证实,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直观的方式予以展示,在总结、展示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7.评价。以教师为主,采用测验、讲评、奖励等方式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进行检验与评论。
三、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任务和素质要求
(一)教师是合作活动的设计者
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到任务选择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教师在总体设计合作学习时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学情分析要透彻
设计合作任务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分析、问卷调查、个别采访和查阅学生档案等途径研究学情,使合作任务设计切实可行。
如在高职语文第三册《景泰蓝的制作》的教学中,笔者也在“学以致用”部分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写介绍陶泥杯制作的全过程。对于这个合作学习,笔者是这样分析学情的:本课学习的是关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及说明文按制作程序写作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很少有人自己去陶作坊用泥土制作过杯子,但对这样的制作还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因此,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用口语介绍并写出陶泥杯的制作过程,虽有一定难度,但相信合作学习小组还是会兴趣盎然地去完成任务,以此达到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2.目标设置要明确
合作学习的目标设置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正像布鲁姆说的那样“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明白自己的任务和学生合作的目标。否则,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易变成旁观者,学生则变成“无头苍蝇”,谈不上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更没有生生互助协作,这样的合作学习无疑是失败的。
如在高职语文《古诗重读—走进经典》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设定的:(1)通过搜集、诵读、感悟诗歌,增强对诗歌的了解,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2)通过诵读、改写、鉴赏、演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任务选择要有探究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无效的形式主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选择的合作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能让学生在合作中知识得到巩固,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教师在选择合作任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抓重点、难点内容,巧妙设计合作任务,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2)要领会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涵。
因为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较好地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教师设计的合作任务要有利于学生集体研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主动发展。
在上文提到的高职语文《古诗重读—走进经典》的教学学习中,在比一比这个环节中,笔者是这样设计合作任务的:
要求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是:①朗读小组:解说本小组成员活动情况并现场展示。②鉴赏小组:解说本小组成员活动情况,小组成员展示。③创编小组:展示本小组成员活动情况及改编作品。④演绎小组:小组成员用歌、画等形式对诗歌进行演绎。这样的任务设计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也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合作学习向深层次发展。
(二)教师是合作氛围的引导创设者。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发挥的角色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③在合作之初,教师是合作氛围的引导创设者。教学实践也证明,引导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还是忽视了这个能激发学生“情商”的重要角色。那么,合作氛围该如何创设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合作氛围的创设应注重生活化和主体化,将知识、学生、生活三者通过合作教学有机结合,营造出“需要合作”的教学氛围。
在创设好合作氛围后,教师还应向学生适当地讲述合作规则,譬如,本次合作任务是什么、需要几人一组、小组角色需要分成几个、给多少时间完成任务、合作成果怎样汇报等等。这样,学生在合作中既不会偏离方向,也不会出现合作混乱无序的状态。
(三)教师是合作过程的调控者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虽然对合作学习进行了精心设计,但要使合作学习富有成效,仅仅依靠这种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教师无论事先设计得有多么周密和细致,但在实际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随时都会有意外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参与、指导和调控是至关重要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
例如:①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及时地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的过程;②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明确地提出要求,以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③在面对具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影响合作进程;④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挫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⑤当小组学习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⑥有的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经检查如果确已完成,教师可引导他们做更高层次的探究。 (四)教师是成果评价的组织者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得当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④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发展性评价做法,基本达到了评价促使“人人进步”的教学目标。
笔者实施的发展性评价具体做法如下:①把评价的主权适当还给学生。学生在完成合作任务后,要先对自己和同伴的合作表现进行组内自评与互评,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与失;②对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如可以设立最佳合作小组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小组进行奖励,对于个人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作为对个体的奖励;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指标,让合作中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也能得到表扬或奖励,以帮助学困生拥有自信;④坚持重视过程评价,不只是关注结果。正如《高职语文课程大纲》中所强调的:“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充分体现了评价是“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熟练并准确地把握多种角色的扮演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多反思合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找准角色定位。唯有这样,我们高职语文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有序、高效地达到“人人进步,个个发展”的最终目标。
注释:
①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4(8).
②庞国斌.新课程改革与合作学习.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71.
③庞国斌.新课程改革与合作学习.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82.
④夏双莉.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定位思考.中国教育论文,2010(2).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北京人事出版社,2002,4.
[2]郑金洲.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
[3]王卓,杨建云.合作学习——一种教学策略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4]庞国斌.新课程改革与合作学习.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
[5]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与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6]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