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条香料之路。宋元时期,在泉州从事香料贸易的絕大多数是阿拉伯人。这里盛产一种篾香,因以细小竹篾为香骨而得名。普遍认为是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的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如今篾香早已在泉州扎根,其下属的永春县达埔镇延续传统制香工艺30多年,而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的『香都』。
茶道、花道、香道并称为三雅道。所谓香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颖悟,通过训练让内心澄明,至清无垢,不断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
香道的风雅和发展过程,本质上与佛教尤其是禅宗异常密切,最早作为礼仪供品出现。泉州宗教文化浓郁深厚,礼佛用香成为闽南地区人们家居必备之物。但你可知道平日随处可见的篾香竟源自遥远的阿拉伯地区?
唐朝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阻塞,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内地。宋代以泉州为起点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香料之路。宋元时期,在泉州从事香料贸易的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永春县达埔镇汉口村的篾香是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如今,篾香已在永春扎根,成为永春的一张名片,永春达埔也被称为中国香都。
泉州是一座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城市,历史上,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主要宗教都曾在此传播,因此泉州也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宗教与朝拜密不可分,自然少不了香的身影。数百年来,泉州的香料都是从一个达埔的地方而来。
达埔,隶属泉州永春县,制香工艺在此延续300多年。这里所出的香多为庙堂朝拜用香,这种香以细小竹篾为香骨,故名篾香。我们的寻香之路便从这里开始。达埔镇位于永春县城中南部,距县城16公里。来到达埔,不仅能欣赏高雅的香道,还可以了解到,如此『微不足道』的篾香到底是怎样制作而成的。
蒲庆兰香室现在的传人是蒲良宫,系蒲树礼之孙,是蒲氏制香的第十代传人,10岁起便开始跟随祖辈学习生产篾香,尽得真传。蒲良宫不仅注重传统篾香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播,还不断创新,潜心钻研佛教用香、道教用香、养生用香、生活用香,开发出各种纯天然功效香,还复原了一些古代名香。 “蒲庆兰”从创设到现在,已近150年,一块“蒲慶兰香室”的金字招牌、一副“庆云飞缥缈、兰圃馥氤氲”的对联竖匾,见证了这家香业老字号的过往曾经。
蒲庆兰牌祖传名香系采用上等芳香中草药材和名贵优质天然香料配制而成。其品种繁多,按香型有奇楠香、沉香、檀香、兰花香、贡香等上百种,按形制有竹签香、盘香、塔香、锥香、卧香、香珠、香囊、香粉等,销路广开,享誉海内外。
现在的蒲庆兰香室仍保存着一间古老的制香工坊,斑驳的墙壁、古旧的石臼、水缸、制香池,沉淀着蒲氏家族一代代制香的技和忆。直至今日,蒲庆兰香室仍然坚持纯手工制香,在这样一个高度机器化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2015年,以蒲庆兰香室为代表的“永春香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蒲良宫获评该项目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晾
晾香——将制好的线香均匀交错晾在香架上,以利通风与日晒,让香均匀晾至七成干。
切
切香——以右掌和右臂弯抱住香支,左手在上,让香支圆形转动互相摩擦,并在『切』香的过程中将多余的香料粉抖落,使香支更加扎实、圆滑、平整。
抡
抡香——展香撒上香料粉后,用双手手掌将香做圆形的转动,使香料粉均匀地附着在香支上,并适时地将有瑕疵的香挑出。
展
展香——将浸水后的香支展开呈扇形,使香支分开,再将香料粉撒于香支上,使每支香均匀地沾上香料粉,并借由展开呈扇形时将其分开,将有瑕疵的香挑出。
浸
黏粉浸水——水分使黏粉产生黏性,以便粘附香料粉。将打好底的香支,浸水与黏粉同一高度。
搓
搓上黏粉——使竹枝能均匀搓上黏粉(楠木树皮粉)。以搓揉的方式将黏粉附着在湿润的香芯上。第一式与第二式合称『打底』,称为第一次浸水。
沾
香芯沾水——将竹篾适当长度沾水,使其能搓上黏粉。干净的竹枝沾水浸湿,留下『香脚』长度约10-12厘米,即手拿的地方不沾水。
茶道、花道、香道并称为三雅道。所谓香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颖悟,通过训练让内心澄明,至清无垢,不断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
香道的风雅和发展过程,本质上与佛教尤其是禅宗异常密切,最早作为礼仪供品出现。泉州宗教文化浓郁深厚,礼佛用香成为闽南地区人们家居必备之物。但你可知道平日随处可见的篾香竟源自遥远的阿拉伯地区?
唐朝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阻塞,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内地。宋代以泉州为起点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香料之路。宋元时期,在泉州从事香料贸易的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永春县达埔镇汉口村的篾香是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如今,篾香已在永春扎根,成为永春的一张名片,永春达埔也被称为中国香都。
手工制香的奥秘
泉州是一座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城市,历史上,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主要宗教都曾在此传播,因此泉州也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宗教与朝拜密不可分,自然少不了香的身影。数百年来,泉州的香料都是从一个达埔的地方而来。
达埔,隶属泉州永春县,制香工艺在此延续300多年。这里所出的香多为庙堂朝拜用香,这种香以细小竹篾为香骨,故名篾香。我们的寻香之路便从这里开始。达埔镇位于永春县城中南部,距县城16公里。来到达埔,不仅能欣赏高雅的香道,还可以了解到,如此『微不足道』的篾香到底是怎样制作而成的。
蒲庆兰香室现在的传人是蒲良宫,系蒲树礼之孙,是蒲氏制香的第十代传人,10岁起便开始跟随祖辈学习生产篾香,尽得真传。蒲良宫不仅注重传统篾香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播,还不断创新,潜心钻研佛教用香、道教用香、养生用香、生活用香,开发出各种纯天然功效香,还复原了一些古代名香。 “蒲庆兰”从创设到现在,已近150年,一块“蒲慶兰香室”的金字招牌、一副“庆云飞缥缈、兰圃馥氤氲”的对联竖匾,见证了这家香业老字号的过往曾经。
千年古艺焕新生
蒲庆兰牌祖传名香系采用上等芳香中草药材和名贵优质天然香料配制而成。其品种繁多,按香型有奇楠香、沉香、檀香、兰花香、贡香等上百种,按形制有竹签香、盘香、塔香、锥香、卧香、香珠、香囊、香粉等,销路广开,享誉海内外。
现在的蒲庆兰香室仍保存着一间古老的制香工坊,斑驳的墙壁、古旧的石臼、水缸、制香池,沉淀着蒲氏家族一代代制香的技和忆。直至今日,蒲庆兰香室仍然坚持纯手工制香,在这样一个高度机器化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2015年,以蒲庆兰香室为代表的“永春香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蒲良宫获评该项目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晾
晾香——将制好的线香均匀交错晾在香架上,以利通风与日晒,让香均匀晾至七成干。
切
切香——以右掌和右臂弯抱住香支,左手在上,让香支圆形转动互相摩擦,并在『切』香的过程中将多余的香料粉抖落,使香支更加扎实、圆滑、平整。
抡
抡香——展香撒上香料粉后,用双手手掌将香做圆形的转动,使香料粉均匀地附着在香支上,并适时地将有瑕疵的香挑出。
展
展香——将浸水后的香支展开呈扇形,使香支分开,再将香料粉撒于香支上,使每支香均匀地沾上香料粉,并借由展开呈扇形时将其分开,将有瑕疵的香挑出。
浸
黏粉浸水——水分使黏粉产生黏性,以便粘附香料粉。将打好底的香支,浸水与黏粉同一高度。
搓
搓上黏粉——使竹枝能均匀搓上黏粉(楠木树皮粉)。以搓揉的方式将黏粉附着在湿润的香芯上。第一式与第二式合称『打底』,称为第一次浸水。
沾
香芯沾水——将竹篾适当长度沾水,使其能搓上黏粉。干净的竹枝沾水浸湿,留下『香脚』长度约10-12厘米,即手拿的地方不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