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书法的线条美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碑学作为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整个书法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线条作为书法艺术的基础,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了碑学书法的审美特点。因此,对线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其审美价值进行充分的发掘,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书法美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书法;碑学;线条美
  一、碑学书法
  书法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帖学和碑学两大体系,两者相比,艺术风格大相径庭。碑学产生的时间较晚,萌芽于北宋,清朝中期笔法成熟,风格趋于成熟。清晚期进入全面总结,名家辈出,至此全面成熟,整个过程在书法的发展史上被称为“碑学中兴”。碑学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碑学的含义
  碑学是指崇尚碑刻书法艺术的流派。清代中期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例如“二王”、“宋四家”;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例如“龙门二十品”。清初,帖学的发展已经危机四伏,有远见的书法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旁蒐远绍、上下求索,认识到了碑版书法的价值,汉魏碑版成为了取法对象,经过继承与探索,苍茫浑厚的金石气成为书法家追求的表现对象,从而获得创作灵感,经过不断完善发展成为“碑学”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三、碑学的特点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碑学书法体现的是一种“壮美”。碑学书法左右开张、沉雄豪放、遒健雄浑、峻峭方整,相对于帖学所体现的“优美”来说,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书法的三大要素,用笔、结体、章法三者的特点是体现碑学书法的重要基础。首先来说用笔的特征,碑学用笔讲究逆锋涩行、万毫齐力,这样写出的线条浑厚苍茫、力透纸背、变化丰富、自然朴实,产生浑厚苍茫的金石之感。其次结体,碑学书法注重横势,左右开张,打破传统书法中上下连贯的特点,使得视觉效果更加强烈;从章法来看,传统书法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在欣赏过程中只能根据文字 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审美只能在时间上展开。碑学注重整体的呼应,视觉在平面上展开,使得整体的效果优于部分之和,审美可以从时空上展开,拓展了书法的审美空间。
  四、碑学线条所体现的美
  (一)充实之美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之美表现在艺术中不仅要有完善的形式,更应该具备高贵的品格,这种由内而外的美的体现是对任何积极向上的事物的肯定。在书法艺术中充实和空灵自古以来是书法家所追求的两大主题。帖学点画精致,连贯微妙,线条起收明确,中段一掠而过,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把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是书法线条空灵之美的集大成者。碑学作为后起之秀,,一改以往的书写习惯,通过运笔方法的改进,书写出朴实厚重、率真自然的线条,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书法艺术的充实之美。
  碑学中线条的充实之美主要是通过点画的视觉形态表现出技巧、工具与意识三者的完美结合。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可见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会具备纯熟的技巧运用。碑学线条所具有的视觉形态是通过特殊的书写技巧所达到的,线条自身的丰富变化,所体现的立体感、力量感、苍茫感、节奏感、金石气等效果都是在书写技巧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线条的视觉形态包含了技巧的纯熟运用。碑学之所以在清代得到发展完善的原因之一是工具的不断发展变化,清代生宣和羊毫笔的制造工艺得到巨大提高,成为主流的书写工具,生宣对墨色的表现力更强而羊毫笔更易于书写出变化丰富的线条,二者结合为碑学线条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说碑学线条的视觉形态是对以书写工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反应。碑学书法的发展反映了书法艺术由再现向表现转变的过程,碑学书法的线条则是这种趋势的基础。碑学线条为何会具备特定的形式,这一切都是时代审美意识所决定。
  (二)阳刚之美
  事物的发展变化源于内部阴阳刚柔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作用,书法的变化发展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如果说帖学的风格特点体现的是阴柔之美,那么碑学所体现的就是阳刚之美,碑学的线条由内而外的力量体现,通过外部边缘微妙变化产生雄强的质感,营造动人心魄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到强烈的阳刚之美。
  碑学书法源于汉魏碑版书法,从龙门造像、元氏墓志来看,线条的刀刻感强烈,方俊规整,又经过上千年的风雨剥蚀,风化严重,产生了特殊的视觉效果,碑学书法在线条的书写上刻意追求这种效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书写体系。康有为作为碑学的代表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线条具有厚重、生拙 的特点,所谓厚重,书法的线条不毛不厚,不厚不重;所谓生拙,碑学书法取法南北朝,当时的字体处于分楷轉变的过程之中,所以具有生拙的特点。厚重与生拙结合产生了恢宏博大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所以说碑学书法线条具有阳刚之美。
  (三)沉郁之美
  “沉郁”之美源于儒家思想中的“仁”,往往给人以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碑学书法的线条沉郁顿挫,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歌,通过丰富的变化,苍茫的气象体现书写者的内心感受,仿佛是把人生的感悟凝结在一点一画,于方寸之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这就是“沉郁”。帖学书法体现的是飘逸美,气息连贯、结体洒脱,注重字体本身的美;碑学书法结体宽博、线条苍茫,单就线条而言,看似随意而为却不失笔法,率真却不失协和,充分体现了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观点。
  碑学线条在形成过程中大量借鉴摩崖书法,摩崖书法大多刻于悬崖峭壁之上,书 写条件简陋,字形硕大,再加上千年的风雨剥蚀,线条变化丰富,这种历史的苍茫感不同于文学作品,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受。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逐渐由“再现”向“表现”过度,书法也是如此,碑学线条更能承载书写者的感情,每一根线条似乎都是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对人生的理解,这就是“沉郁”,书法艺术的一种至高境界。
  五、结语
  艺术是为美而生的,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碑学,从表面上看是对帖学的继承,深层的意义是美的发展。笔墨形式自身无所谓美丑,碑学的线条之所以能上升到审美层面,不是其独特的本质,而是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的是人类对外界的认识,体现了人的感受。因此可以说碑学的线条形成和所体现的美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陈振濂;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阿珂,女,河南大学,河南驻马店,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美术。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并探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9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
摘要:同前代作品相比,诞生于两宋之际的六言诗显然拥有更为独特的魅力。此种超越前代的发展辐射至文学理论领域,促成各类诗话中以叶寘六言诗论为代表的众多诗论的出现。本文将以叶寘六言诗论为切入点,在厘清其中所含观点的前提下,探讨两宋之际六言诗的发展状况,以及作为讨论本体的六言诗的起源。  关键词:叶寘; 六言诗论;缘起;发展;两宋  西晋挚虞以单句字数为准绳进行诗体的划分,故古典中国诗歌可分三言至九言的字
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贴近”,是思想政治课课改的要求,也是高考政治学科命题的重要原则,它体现了政治课的时代特征,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同时,思想政治课不回避社会现实问
期刊
摘要:袁宏道出仕吴县,是他独立自由进行交游的开始。这一时期,袁宏道文学观念成熟,他抱着强烈的推广自己文学观念的愿望,进行交游与文学创作。本文将袁宏道交游人群地域特征与文学特征相联系,进而研究袁宏道在吴县任职期间的交游状况。  关键词:袁宏道;吴县;交游  一、公安文化圈的延续  袁氏家族久居于公安长安里,其地偏僻,远离当时文化中心,非文化隆盛之所。袁宏道父系家族文化层次不高,但是母亲龚氏家族则是诗
多媒体教学,能把眼睛可以看到的或者是看不到的东西统统带到学生的眼前,它使学生便捷地、高效地收到各种信息。体育教学既有在室内进行的体育知识性教学课,又有在运动场进行
口技历来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少有以此为生的.偶有传于后世者,往往因其裹挟于有关事件中.这里我就讲一个有关口技的故事.rn是在文革的岁月,生产队派我进山,到某个林场协助林业
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法制建设和法律服务工作也进入了国际化的轨道。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知识和相应的法律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
时间真快,又临斋月.去年的斋月,医生说父亲“无药可救”,我和姐姐带他回到了沙甸老家.叶落归根是老人的愿望.尽管由于突发的脑梗剥夺了父亲说话的权利,可从他放光的眼神中,从
目的:观察和总结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2例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作为回顾组,同时再选取82例静脉输液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回顾组不安全因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