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国际户外影像嘉年华现场出来,我和一位影评人聊着这届的几部片子。整体来讲,无论是主题还是叙事方式,国外户外影片的平均水准明显要比国内高出很多。
并非崇洋媚外,而是有一说一。回想过去10年,我见过太多户外影片,摄影一级棒,剪辑很精致,音乐也很打动人心,但是故事讲得非常普通。看完片子,观者留下的唯一印象便是,是一部精致的作品,但不够有力量,更不必谈“伟大”。
当然,放在任何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也适用。所谓的原声、画面、剪辑,对应的是文章中的文本表达和节奏感。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一个足够深刻的主题,那么就是一篇空洞的文章。
作为《户外探险》杂志主编,我常对编辑说,我宁要一篇真诚的糙活儿,也不要一堆精致的垃圾。
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一个好故事,提炼出更深刻的主题,并用自己的风格表达出来,这对于任何以叙事为使命的行业来说都极其重要。
而这篇文章只有一个目的,告诉你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当《徒手攀岩》中的Alex Honnold选择用无保护的方式,只身攀登在900米高、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岩石上,冲击着史上最伟大的攀岩成就之一……
当《荒野生存》中的Chris McCandless孤身走进阿拉斯加的荒野……
当《127小时》中的Aron Ralston在峡谷中自断双臂、寻求一线生机……
当《冰峰168》中的Simon Yates“抛弃”登山搭档独自爬回营地,以为自己将会苟活余生……
你会发现,所有经典的户外影片,都在讲述一个精彩而又起伏跌宕的故事。但所谓的“精彩”,仅仅是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就够了吗?
真正精彩的好故事,永远会让故事中的人物充满矛盾性。影片的导演会捕捉人物最原始的核心驱动力,与他内心深处最强大的矛盾挣扎。
每一个故事人物特有的矛盾性,与人物内心的挣扎性,才是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塑造所谓“精彩”故事的核心,而非仅仅是生硬地把人物写惨、把故事写得吊诡。
在户外作品中尤其如此。在我的观察中,因为户外探险的特殊属性,很多叙事者往往会把完成一次伟大成就的主人公,打造成神。
因此也就有了几乎接近于天神、毫无七情六欲的越野跑神、登山大神、骑行之神、滑雪大神、攀岩大神。如此扁平的人物塑造,或许只存在于榜眼标签化的雷锋时代。
我不相信在任何领域真的普遍有“神”的存在。但如果你的故事主角,真的充满神性,那就挖掘他人性的一面。
你觉得“篮球之神”乔丹真的是所谓的神吗?那就看看《最后之舞》吧。当乔丹拿到第三个NBA总冠军时,他冲回盥洗室、趴倒在地、抱着奖杯,连带着他3年来的愤怒、怀念逝去父亲的悲伤、获得来之不易胜利的喜悦,共同融汇进一声嚎啕。
——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是被誉为“神”吗?那就在作品中告诉读者,他不是神,他什么都不是。
在网球界被封神的网球运动员阿加西,在他的个人自传《网:阿加西》中,从开篇伊始,就描述了自己对网球运动的抗拒。整个职业生涯,每一次挥拍都在挣扎。
从17岁开始攀登,一直爬到94岁,一生中完成无数次首登的攀登浪子Fred Beckey,绝对可以号称为“神”了。但在《攀登浪子》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喜爱泡姑娘、行为不检点、到处蹭吃蹭喝的老头儿。
在所有优秀的影片、文学、新闻报道等叙事形态中,这种充满欲望、充满驱动力、充满矛盾、极其挣扎的人物,才是当之无愧的传奇,而讲述他们传奇的一生,这样的故事才叫精彩。
如果神都如此,更何况是普通人了。
现在,重新审视下你创作的作品。你是否捕捉到了故事主人公充满欲望和矛盾的一面?
如果没有,即使故事情节足够起伏跌宕,但也最多算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记录。如果有,请把这部分放大。这就是所谓能穿透户外圈层、打破认知门槛、产生共情的元素。
从影片作品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与《徒手攀岩》几乎同期上映的《黎明墙》,虽然制作非常精良,但在影史上距离“伟大”还有一步之遥。
当然,说到《黎明墙》也就引出了下一点,如何让你的主题充满深刻性。
如果说故事精彩会让作品更优秀,那么主题的深刻性,会让你的作品走向伟大。
“同心圆”原理不仅适用于深度报道,也完全适用于影片或文学等任何叙事作品。
同心圆,即“本体(故事)——所指(问题)——外延(意义)。不同的作品能在这个模型里找到不同的对应半径。”
故事,就是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如前文所述。
所指,就是故事要指向的一个具体问题。
意义,更终极的意义,涉及到人世间的母题。
还是用《徒手攀岩》举例。
Alex想要徒手攀登酋长岩,完成史上最伟大的攀登之一。
天才(或疯子)与现实生活的碰撞。
追求极致的艺术形态或人类本能。
比如《山谷崛起》。
优胜美地攀岩史。
攀岩群体对抗景区管理者,无序对抗秩序。
寻找内心自由的边界。
跑個题,再看看非户外领域的片子,《我不是药神》。
药贩子的买药和内心救赎之路。
中国医药市场的诸多现实问题。
善与恶。
然而,在我观察到的诸多户外影片中,能完成精彩叙事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还要探讨片子所指代的社会现实。
真正能触达到人类母题的作品,简直凤毛麟角。毕竟“伟大”并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事情。
如果你明白了“同心圆”原理,再看Jimmy Chin导演的户外影片,从《攀登梅鲁峰》到《徒手攀岩》,同样都是极其精彩的影片,但其实已经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 那么,是时候做一些减法了。
在雪山的浓雾中,一位滑雪者出现了。
他以敏捷而舒展的姿态从雪坡上刻滑而下,如经验丰富的运动员一般。在能见度极低的白雾中,一切都是鬼魅幽灵:树、人、头顶上缓慢移动的缆车。
这又如何——滑雪的是个盲人。
20年前,当克莱斯特夫因一种罕见的疾病失去视力时,他也失去了对滑雪一生的热爱。10年后,他遇到了维奥拉。他们通过运动相识,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相爱。
后来,当克莱斯特夫学会盲滑时,同样是滑雪高手的维奥拉顺其自然地成为他的滑雪向导。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冬天一同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3件事了:滑雪、彼此,以及和彼此一起滑雪。
在波兰的冬季雪场,这对夫妇乘坐缆车到达山顶,一路上互相取笑、争吵。在彼此记录的视角中,随着缆车缓缓升高,我们对他们的生活也就了解得越多。
在情感、身心高度联结中,他们也到达了雪场的最高点,二人共同从山顶上滑下来。
这部电影从一个很细微的切入点,描述了一个充满力量的主题,关于爱、信任和接纳。各种不经意间的细节都如诗歌般的意象。
这就是中国国际户外影像嘉年华中的一部片子《Connected》。中文译名也很棒,缱绻。
作为中国国际户外影像嘉年华的初评选片人,以及媒体评审,这部片子让我一直回味无穷。
简单的叙事。没有伟大或惊险的故事,没有任何价值观的输出,没有太多炫技的剪辑。甚至滑雪的技术水平,也只能算是磕磕绊绊——在魔毯上还摔了一跤。
反观在新媒体当道的时代,太多短视频、太多微信文章急于输出信息量、急于堆砌价值观了。在极其多元化的电影节片单之中,唯有《Connected》让我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着的那种汹涌澎湃的力量。
有时候,最高级的呈现方式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如果你想要在片子里塞太多想要表达的元素,最终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的效果,反而不如只放大刻画一样你想表达的东西。
留白,是最高级的呈现方式。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无论是电影视频还是文学报道,一流的叙事作品往往要满足于三要素,即精彩的故事、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摄影剪輯/文字。
至于第三点——流畅的摄影剪辑,或优美文字风格——与前两点相比,在我看来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点,但却是目前很多作品着力堆砌的地方。每每看到一些无力呻吟、堆砌精致的作品,都会下意识地紧皱眉头,为创作者感到惋惜。
并非崇洋媚外,而是有一说一。回想过去10年,我见过太多户外影片,摄影一级棒,剪辑很精致,音乐也很打动人心,但是故事讲得非常普通。看完片子,观者留下的唯一印象便是,是一部精致的作品,但不够有力量,更不必谈“伟大”。
当然,放在任何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也适用。所谓的原声、画面、剪辑,对应的是文章中的文本表达和节奏感。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一个足够深刻的主题,那么就是一篇空洞的文章。
作为《户外探险》杂志主编,我常对编辑说,我宁要一篇真诚的糙活儿,也不要一堆精致的垃圾。
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一个好故事,提炼出更深刻的主题,并用自己的风格表达出来,这对于任何以叙事为使命的行业来说都极其重要。
而这篇文章只有一个目的,告诉你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欲望、矛盾、挣扎
当《徒手攀岩》中的Alex Honnold选择用无保护的方式,只身攀登在900米高、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岩石上,冲击着史上最伟大的攀岩成就之一……
当《荒野生存》中的Chris McCandless孤身走进阿拉斯加的荒野……
当《127小时》中的Aron Ralston在峡谷中自断双臂、寻求一线生机……
当《冰峰168》中的Simon Yates“抛弃”登山搭档独自爬回营地,以为自己将会苟活余生……
你会发现,所有经典的户外影片,都在讲述一个精彩而又起伏跌宕的故事。但所谓的“精彩”,仅仅是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就够了吗?
真正精彩的好故事,永远会让故事中的人物充满矛盾性。影片的导演会捕捉人物最原始的核心驱动力,与他内心深处最强大的矛盾挣扎。
每一个故事人物特有的矛盾性,与人物内心的挣扎性,才是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塑造所谓“精彩”故事的核心,而非仅仅是生硬地把人物写惨、把故事写得吊诡。
在户外作品中尤其如此。在我的观察中,因为户外探险的特殊属性,很多叙事者往往会把完成一次伟大成就的主人公,打造成神。
因此也就有了几乎接近于天神、毫无七情六欲的越野跑神、登山大神、骑行之神、滑雪大神、攀岩大神。如此扁平的人物塑造,或许只存在于榜眼标签化的雷锋时代。
我不相信在任何领域真的普遍有“神”的存在。但如果你的故事主角,真的充满神性,那就挖掘他人性的一面。
你觉得“篮球之神”乔丹真的是所谓的神吗?那就看看《最后之舞》吧。当乔丹拿到第三个NBA总冠军时,他冲回盥洗室、趴倒在地、抱着奖杯,连带着他3年来的愤怒、怀念逝去父亲的悲伤、获得来之不易胜利的喜悦,共同融汇进一声嚎啕。
——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是被誉为“神”吗?那就在作品中告诉读者,他不是神,他什么都不是。
在网球界被封神的网球运动员阿加西,在他的个人自传《网:阿加西》中,从开篇伊始,就描述了自己对网球运动的抗拒。整个职业生涯,每一次挥拍都在挣扎。
从17岁开始攀登,一直爬到94岁,一生中完成无数次首登的攀登浪子Fred Beckey,绝对可以号称为“神”了。但在《攀登浪子》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喜爱泡姑娘、行为不检点、到处蹭吃蹭喝的老头儿。
在所有优秀的影片、文学、新闻报道等叙事形态中,这种充满欲望、充满驱动力、充满矛盾、极其挣扎的人物,才是当之无愧的传奇,而讲述他们传奇的一生,这样的故事才叫精彩。
如果神都如此,更何况是普通人了。
现在,重新审视下你创作的作品。你是否捕捉到了故事主人公充满欲望和矛盾的一面?
如果没有,即使故事情节足够起伏跌宕,但也最多算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记录。如果有,请把这部分放大。这就是所谓能穿透户外圈层、打破认知门槛、产生共情的元素。
从影片作品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与《徒手攀岩》几乎同期上映的《黎明墙》,虽然制作非常精良,但在影史上距离“伟大”还有一步之遥。
当然,说到《黎明墙》也就引出了下一点,如何让你的主题充满深刻性。
如果说故事精彩会让作品更优秀,那么主题的深刻性,会让你的作品走向伟大。
三个同心圆
“同心圆”原理不仅适用于深度报道,也完全适用于影片或文学等任何叙事作品。
同心圆,即“本体(故事)——所指(问题)——外延(意义)。不同的作品能在这个模型里找到不同的对应半径。”
故事,就是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如前文所述。
所指,就是故事要指向的一个具体问题。
意义,更终极的意义,涉及到人世间的母题。
还是用《徒手攀岩》举例。
Alex想要徒手攀登酋长岩,完成史上最伟大的攀登之一。
天才(或疯子)与现实生活的碰撞。
追求极致的艺术形态或人类本能。
比如《山谷崛起》。
优胜美地攀岩史。
攀岩群体对抗景区管理者,无序对抗秩序。
寻找内心自由的边界。
跑個题,再看看非户外领域的片子,《我不是药神》。
药贩子的买药和内心救赎之路。
中国医药市场的诸多现实问题。
善与恶。
然而,在我观察到的诸多户外影片中,能完成精彩叙事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还要探讨片子所指代的社会现实。
真正能触达到人类母题的作品,简直凤毛麟角。毕竟“伟大”并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事情。
如果你明白了“同心圆”原理,再看Jimmy Chin导演的户外影片,从《攀登梅鲁峰》到《徒手攀岩》,同样都是极其精彩的影片,但其实已经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 那么,是时候做一些减法了。
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雪山的浓雾中,一位滑雪者出现了。
他以敏捷而舒展的姿态从雪坡上刻滑而下,如经验丰富的运动员一般。在能见度极低的白雾中,一切都是鬼魅幽灵:树、人、头顶上缓慢移动的缆车。
这又如何——滑雪的是个盲人。
20年前,当克莱斯特夫因一种罕见的疾病失去视力时,他也失去了对滑雪一生的热爱。10年后,他遇到了维奥拉。他们通过运动相识,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相爱。
后来,当克莱斯特夫学会盲滑时,同样是滑雪高手的维奥拉顺其自然地成为他的滑雪向导。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冬天一同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3件事了:滑雪、彼此,以及和彼此一起滑雪。
在波兰的冬季雪场,这对夫妇乘坐缆车到达山顶,一路上互相取笑、争吵。在彼此记录的视角中,随着缆车缓缓升高,我们对他们的生活也就了解得越多。
在情感、身心高度联结中,他们也到达了雪场的最高点,二人共同从山顶上滑下来。
这部电影从一个很细微的切入点,描述了一个充满力量的主题,关于爱、信任和接纳。各种不经意间的细节都如诗歌般的意象。
这就是中国国际户外影像嘉年华中的一部片子《Connected》。中文译名也很棒,缱绻。
作为中国国际户外影像嘉年华的初评选片人,以及媒体评审,这部片子让我一直回味无穷。
简单的叙事。没有伟大或惊险的故事,没有任何价值观的输出,没有太多炫技的剪辑。甚至滑雪的技术水平,也只能算是磕磕绊绊——在魔毯上还摔了一跤。
反观在新媒体当道的时代,太多短视频、太多微信文章急于输出信息量、急于堆砌价值观了。在极其多元化的电影节片单之中,唯有《Connected》让我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着的那种汹涌澎湃的力量。
有时候,最高级的呈现方式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如果你想要在片子里塞太多想要表达的元素,最终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的效果,反而不如只放大刻画一样你想表达的东西。
留白,是最高级的呈现方式。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无论是电影视频还是文学报道,一流的叙事作品往往要满足于三要素,即精彩的故事、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摄影剪輯/文字。
至于第三点——流畅的摄影剪辑,或优美文字风格——与前两点相比,在我看来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点,但却是目前很多作品着力堆砌的地方。每每看到一些无力呻吟、堆砌精致的作品,都会下意识地紧皱眉头,为创作者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