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中职生通过朗读品味文章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mei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种自我享受,也是一种开拓心灵境界的艺术。而在学习课文时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则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感悟;品味;表达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在我们的课文后面,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编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听话和说话》中提到:朗读可以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规范化;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种自我享受,也是一种开拓心灵境界的艺术。而在学习课文时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则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现阶段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很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不爱读书,特别是对于朗读的作用不够重视。中职生一般是由初中生考进来的,也有部分是社会人员,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阅读量很少,有的学生甚至不会拼读。针对这种现状,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前熟悉教材,扫清文字障碍
  要想朗读好课文,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先默读一遍课文,对于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准确理解和深入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扫清文字障碍,遇到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必须要查阅字典加以确认,这样既不会在朗读时闹笑话,更能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使朗读更流畅、更准确、更庄重。
  二、准确理解课文,把握朗读基调
  准确理解课文,就是要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课文内容。在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我们对于这篇文章的选材立意、构思布局、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要认真揣摩,准确理解。同时,还要提前预习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等等。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描写的是月光下的荷塘,这本是优美的、舒缓的气氛,但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去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这幅优美的画面就被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作者由一开始的“不宁静”到沉浸在荷花图里“暂时的宁静”,再到最后回到家中仍然要面对那个社会的“不宁静”,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似乎也和作者一起体会着隐隐的无奈。
  再例如夏衍的《野草》一文,“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在这篇文章中,表面看来是在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我们就知道作者其实是借小草来赞颂抗战志士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长期抗战的力”“能屈能伸的力”“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抗战军民的赞扬和对中国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
  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通过反复阅读,确定朗读的基调是喜悦,是忧伤,是悲哀,是深沉,还是激昂……
  三、细致品味课文,感受文章内涵
  感受文章内涵,就是通过作品的文字刺激所产生的内心体会和体验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是基础,表达是目的,那么,感受就是从理解到表达的关键环节了。我们想要声情并茂地朗读好一篇文章,并不在于技巧是否纯熟,而是看学生对于文章的感受是否深刻。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朗读才能活起来,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感受丰富、生动起来呢?
  首先,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丰富生活,不断地吸收、探索、挖掘、积累。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地感受文章内容。
  其次,可以借助于想象和幻想,在朗读时形成内心视像,产生“情景再现”的感受,让朗读的内容在我们心里、眼前活起来,成为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例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荷花荷叶的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这段描写中,有視觉描写:“层层的叶子”“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有听觉描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嗅觉描写:“缕缕清香”……通过这些形象感受去品味文章,在朗读时就能生动、形象地再现文中想要表现的情、景。再例如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则,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在这段话中,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极为生动的动态描绘。作者用“雍容大度”这个原本是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海水,让水的形象一下子生动起来。再用“精神焕发”“比赛”“踊跃”更是写出了都江堰水的活跃和不受约束的力量。而“刷的”“直窜出去”“撒起野来”“翻卷咆哮”则写出了水性的狂野和野蛮。最后以一句“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壮丽收尾。整段话气势磅礴,句式灵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读者和听者无不为都江堰的气势所震撼。
  再次,在感受文章时可以采用移情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文章。将书籍、报刊、电影、电视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转移到朗读中来,调动情感运动,唤起情感意识,使自己的情感處于积极的、亢奋的状态中。例如《安塞腰鼓》一文:“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因为大家即使没有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舞蹈,在电视上也见到过,所以读着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热火朝天的画卷,耳边似乎听到了激动人心的鼓点。“一捶起来就发狠了”,这个动作带给我们的身心体验,不是一般的“敲”而是下死劲的“捶”,这个字要读得用力、有劲。“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蹦跳的脚步”“闪射的瞳仁”“强健的风姿”,这是听觉、视觉的总体感受,显示了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情景。我们边回忆看过的画面,边感受作者充满激情的描述,自然就能朗读的富有节奏、强劲有力。
  四、搭配适当音乐,创设朗读环境
  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杨修宝老师的讲座《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策略及课例评析》中提到了信息环境下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在当前环境中,语文教学不能再单纯的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其中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不妨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对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情的把握更有帮助。
  总之,在教学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不但能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厌学进入好学,最后达到乐学,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宇红,《朗读技巧》,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版 (2002.1).
  [2] 谭桂生,《听话和说话》,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4.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