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衰。学生学习的每一篇经典文章均属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经典诵读活动除了能够对学生视野进行拓宽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结合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学内容,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理解、审美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讲解之外,还需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对此,教师可巧妙地借助经典诵读这一方式,拓展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在有情感地诵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主要涉及以下几点。其一,提高学生识字水平。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识字教学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但在教学时间与课本内容的影响下,学生识字效果欠佳,学习到的汉字数量有限。据相关调查显示,小学每一年要求学生掌握三百个生字,但是却无法满足学生发展所需。小学时期,是学生记忆力培养的关键阶段,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诸如《三字经》《论语》等,可以促进其识字量的增加,进而提高识字能力。其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就形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除了可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综合发展的目标。其三,有利于积累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积累大量语言素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文,促进写作整体质量的提高。所以,要想让语言素材积累结果更加有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特别是传承下来的各类经典名著,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写作方式与文章结构,进而避免学生写作时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
同时,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写作能力则属于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且写作能够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字词数量以及理解能力。通过诵读各类经典名著,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和写作方法,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环境的表达等等。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导入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实际教学时,教师需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以便于让经典诵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例如,在讲解《题西林壁》一诗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庐山图片及视频,然后播放诵读诗文的音频,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视频的基础上,随着音频一起进行诵读,调动其参与积极性。诵读结束后,可通过询问学生庐山相关知识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对多媒体以及幻灯片等的运用,除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语言文字美和意境美之外,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感悟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进而推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让小学生更加热爱经典诵读。
(二)丰富并创新诵读形式
诵读并不只是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还应讲究方式与方法。要想确保经典诵读有序进行,教师应立足于学生个性特征及学习水平,选择适宜的诵读方法,诸如集体诵读。运用此方式时,需要面向小学阶段的全体学生,同时,为了防止经典诵读在形式方面出现过于单一的情况,应注重诵读内容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课程开发意识,结合不同阶段的诵读内容予以精心设计,诸如将经典文化和历史、音乐等予以结合。
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允许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摇头晃脑,这样可满足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引导学生表演简单的动作,并切身体会国学独特的韵味,加强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另外,诵读不只是需要做到全身心投入,还应让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趣。如果在诵读的基础上搭配古风音乐,构建良好的氛围和情境,那么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将会变得更加饱满。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将经典文化涉及的故事改编成话剧,让学生能够沉浸在历史场景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接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此,将经典诵读与创新精神融合,形式方面主辅积极互动,有效把握,进而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国学之光。
(三)合理运用分层诵读
小学属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涉及六个年段,不同学生会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语文知识、经典文化的理解也不同。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习内容等,进行分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便于让全体学生均能够喜欢上经典诵读,调动其诵读兴趣。
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具体状况,指导学生诵读内容简单的经典篇目,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以及《弟子规》等,以便于让学生对简单知识形成深刻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渐升高,教师可制订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要求学生在诵读有关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诸如让学生诵读《诗经》《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知识的魅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四)完善评价机制
经典诵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良好习惯,同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诵读评价,实现高效教学。这主要是因为诵读评价能够对学生诵读效果进行全面考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经典诵读状况进行了解,以便于结合存在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学生诵读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需要在一定周期内对学生诵读状况予以考评,诸如在课堂教学中抽查学生诵读和理解状况,进而掌握学生诵读经典的实际情况。另外,教师应不断完善评价机制,若学生符合考评标准,教师则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加强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对于考评不达标的学生,不应打击其诵读的积极性,而应运用正确的激励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属于民族文化的精华,促进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目的在于夯实今后实现文化传承的基础。作为接触名篇佳作的初始站,小学语文课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应高度重视经典诵读活动,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经典不是一日之功,日积月累地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发散思维,才能真正做到‘思有所悟,学有所成’”。
作者简介: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蔡庙小学语文教师。
一、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讲解之外,还需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对此,教师可巧妙地借助经典诵读这一方式,拓展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在有情感地诵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主要涉及以下几点。其一,提高学生识字水平。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识字教学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但在教学时间与课本内容的影响下,学生识字效果欠佳,学习到的汉字数量有限。据相关调查显示,小学每一年要求学生掌握三百个生字,但是却无法满足学生发展所需。小学时期,是学生记忆力培养的关键阶段,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诸如《三字经》《论语》等,可以促进其识字量的增加,进而提高识字能力。其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就形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除了可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综合发展的目标。其三,有利于积累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积累大量语言素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文,促进写作整体质量的提高。所以,要想让语言素材积累结果更加有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特别是传承下来的各类经典名著,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写作方式与文章结构,进而避免学生写作时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
同时,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写作能力则属于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且写作能够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字词数量以及理解能力。通过诵读各类经典名著,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和写作方法,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环境的表达等等。
二、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前导入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实际教学时,教师需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以便于让经典诵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例如,在讲解《题西林壁》一诗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庐山图片及视频,然后播放诵读诗文的音频,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视频的基础上,随着音频一起进行诵读,调动其参与积极性。诵读结束后,可通过询问学生庐山相关知识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对多媒体以及幻灯片等的运用,除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语言文字美和意境美之外,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感悟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进而推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让小学生更加热爱经典诵读。
(二)丰富并创新诵读形式
诵读并不只是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还应讲究方式与方法。要想确保经典诵读有序进行,教师应立足于学生个性特征及学习水平,选择适宜的诵读方法,诸如集体诵读。运用此方式时,需要面向小学阶段的全体学生,同时,为了防止经典诵读在形式方面出现过于单一的情况,应注重诵读内容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课程开发意识,结合不同阶段的诵读内容予以精心设计,诸如将经典文化和历史、音乐等予以结合。
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允许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摇头晃脑,这样可满足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引导学生表演简单的动作,并切身体会国学独特的韵味,加强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另外,诵读不只是需要做到全身心投入,还应让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趣。如果在诵读的基础上搭配古风音乐,构建良好的氛围和情境,那么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将会变得更加饱满。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将经典文化涉及的故事改编成话剧,让学生能够沉浸在历史场景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接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此,将经典诵读与创新精神融合,形式方面主辅积极互动,有效把握,进而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国学之光。
(三)合理运用分层诵读
小学属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涉及六个年段,不同学生会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语文知识、经典文化的理解也不同。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习内容等,进行分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便于让全体学生均能够喜欢上经典诵读,调动其诵读兴趣。
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具体状况,指导学生诵读内容简单的经典篇目,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以及《弟子规》等,以便于让学生对简单知识形成深刻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渐升高,教师可制订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要求学生在诵读有关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诸如让学生诵读《诗经》《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知识的魅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四)完善评价机制
经典诵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良好习惯,同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诵读评价,实现高效教学。这主要是因为诵读评价能够对学生诵读效果进行全面考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经典诵读状况进行了解,以便于结合存在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学生诵读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需要在一定周期内对学生诵读状况予以考评,诸如在课堂教学中抽查学生诵读和理解状况,进而掌握学生诵读经典的实际情况。另外,教师应不断完善评价机制,若学生符合考评标准,教师则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加强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对于考评不达标的学生,不应打击其诵读的积极性,而应运用正确的激励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属于民族文化的精华,促进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目的在于夯实今后实现文化传承的基础。作为接触名篇佳作的初始站,小学语文课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应高度重视经典诵读活动,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经典不是一日之功,日积月累地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发散思维,才能真正做到‘思有所悟,学有所成’”。
作者简介: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蔡庙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