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腰骶段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切除手术治疗的31例腰骶段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肿瘤均位于T12椎体水平以下,术中均应用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MEP)、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球海绵体括约肌反射(BCR)及肌电图等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
【机 构】
:
274900 菏泽,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76000 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腰骶段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切除手术治疗的31例腰骶段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肿瘤均位于T12椎体水平以下,术中均应用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MEP)、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球海绵体括约肌反射(BCR)及肌电图等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
结果31例肿瘤中全切除28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中有29例患者的电生理监测达到了预警标准,其中一过性改变27例,永久性改变2例。术后随访6个月~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100%(治愈)者4例,大于60%(显效)者20例,25%~60%(有效)者5例,小于25%(无效)者2例。
结论腰骶段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手术中应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保护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二便功能和性功能相关神经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脑红蛋白(Ngb)作为一类新发现的携氧蛋白,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于神经细胞中,与脑组织氧供应密切相关。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神经元凋亡与坏死,加重了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从而进一步诱导Ngb的高度表达。而Ngb作为氧感受器和携氧蛋白,在缺血缺氧条件下能够发挥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可降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程度。本文现围绕Ngb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各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综述如下。
目的分析人巨细胞病毒(HCMV)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HCMV感染和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标本89例,其中WHO分级Ⅱ级32例、Ⅲ级31例、Ⅳ级26例。另外选取同期因行原发性癫痫切除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10例作为对照组。巢式PCR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胶质瘤组和
皮层静脉作为颅内静脉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关系,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易发生皮层静脉损伤或受压,形成皮层静脉血栓,导致颅内静脉回流障碍,继而引发颅内高压及引流区域的脑实质损害,发生脑水肿、脑梗死或出血。本文现围绕TBI后皮层静脉相关的循环障碍综述如下。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入住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有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史的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治疗组在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基础上联合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同时术后进行I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脑结构网络的拓扑属性特点。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1例NMOSD患者(患者组)及4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采用确定性纤维跟踪技术构建脑白质结构加权网络,进而计算基于复杂图论分析的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使用非参数置换检验对2组脑结构网络的总体参数及节点属性
帕金森病(PD)患者常合并疼痛、视觉、嗅觉、前庭觉等多种感觉障碍,其中疼痛是最困扰患者的感觉症状,它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本身。提高对PD疼痛症状的认识并及时干预能显著改善PD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PD疼痛的不同临床类型、病理生理、评估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s)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早期判断患者预后及预防。方法对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47例TIA患者,均在入院时及不同方案治疗(他汀治疗基础上给予单抗治疗29例、双抗治疗103例、抗凝治疗15例)1周后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评估CMBs情况,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结果等,及随
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长分化因子10(GDF10)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GDF10参与小脑发育过程中的组织构建,并与神经性疼痛、脑梗死等疾病的转归密切相关。这为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新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及靶点。本文围绕GDF10的生化结构,下游信号通路,及其在神经性疼痛、小脑发育和脑梗死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改良许氏绝对与相对评分法(mARS-MG)在重症肌无力(MG)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火箭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MG患者103例,对许氏绝对与相对评分法(ARS-MG)中延髓肌相关条目进行改良,将其咀嚼吞咽条目拆分为2条,以进食食物的软硬度来考察咀嚼功能,结合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分级计分。应用ARS-MG、mARS-MG、MG定量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伴有认知障碍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自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伴有认知障碍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14 d。治疗前后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