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训的德育功能研究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_bao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明远先生认为: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是从校风、学风的精神中提炼出来的。一所学校的校训是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广大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具备德育的功能和条件,是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积极发挥中学校训的德育功能,对提升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校训的三大德育功能
  每所学校经历一段岁月会形成一种传统,校训是构成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的“魂”,是师生群体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发扬学校优良传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运用校洲这一凝聚学校传统的精神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意志与行为,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梳理过往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发现中学校训发挥着以下三大德育功能:
  1.凝聚功能:中学校训体现了在校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凝聚师生的作用。它使得师生产生集体向心力和归宿感,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用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发展,真正将自己融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
  2.约束功能:我国中学校训从其历史溯源和字面含义来看,带有行为规范和训诫约束的意义。校训的约束功能并非体现在如法律一般的硬性规定上,而是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引导师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走上正确的、健康的人生道路。
  3.激励功能:中学校训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激发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自觉拼搏奋斗。这既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激励。
  中学校训的各个功能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环环相扣。第一,学校应通过凝聚功能营造氛围,通过氛围的熏陶对在校师生的行为既规范又激励,三者相互作用;第二,校训对师生的影响是持续性的,不仅仅是在校期问,在离校后也往往对其工作、生活中的观念、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中学校训的内涵建设,以各项校园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校训德育功能的发挥。
  二、中学校训的现状与特点
  校训来源于我国古代书院院训,作为德育内容的校训蕴涵着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本文通过收集分析2010年以来入选《中华百年名校》的108所中学校训,梳理当前中学校训的德育内容后发现,中学校训大多坚持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中学校训兼具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晶。总体来看,中学校训不仅在形式上沿袭了传统院训中的单字、对偶、押韵句式,在内容上也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德性文化,即强调道德养成的同时,也包含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刻关切。通过对108条中学校洲内容的编码整理后发现,其关键内涵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包括强调道德修养、重视知识真理、引领创新实践与弘扬家国情怀,既展现了传统育人理念的积淀,又体现了特定时代对于教育实践的诉求(见表1)。
  道德修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强调学生道德养成应始终是中学教育的首要目标。[1]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新时代对于当代青年的要求;知识传授是中学的基本功能,重视对真理的追求,培养有智慧、有思想、有追求的中学生亦是对当前中学生发展的现实回应;而家国情怀与创新实践的民族精神,更是兼具现实观照与历史使命。
  这些中学校训内涵丰富,又兼顾中学特点,在传授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包含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使得校训能够与时俱进,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与引导,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符合中学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
  (二)弘扬主体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主体性与人的价值不断提升。在教育管理中,也强调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充分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渐定性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阶段,培养自信、保护自尊、激发学生勤奋努力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在收集的108条校训中,有67条既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应遵守的价值规范,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德育思想。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以人为本,兼容并蓄”,体现人的主体价值;大石桥市第一初级中学的“追求卓越,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玉林高中的“求真、求善、求美、自立、自重、自强”,体现了自我认知的要求,宣扬了自我价值的追求。这些校训充分回应了中学生的情感需求,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彰显了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其内容形式符合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与领悟能力,对青春期的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三)趋同化问题显著
  尽管从内容上看,中学校训在树立先进价值观,引导正确道德思想上与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趋同化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学校偏好从古代典籍中选取若干词语制成校训,或借用诸多名校的校训进行拼凑、排序和重组而形成校训,“千校一训”更是中学校训的真实写照,许多学校“共用”一个校训。
  一所中学的特色首先就体现在校训上,倘若连校训都毫无特色,更不用提及学校本身的育人特色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可行性了。如下图所示,根据对百所中学校训的梳理,发现其词频重复率极高,排在最高的“勤”重复出现20余次(见图1)。
  基于此,我们不禁质疑校训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实际效用。一些中学的校训停留于形式层面,如同口号和标语一样,粘贴于校园中的各个角落。在从众心理或形式主义的作祟下,新办中学以及各大历史底蕴丰厚的名校相继“效仿”,“东拼西凑”来制定或更改各自校训,“无校不训”似乎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回归中学校训的文化理念,重新挖掘校训的德育价值,把校训中对道德修养、知识真理、创新实践、家国情怀的精神与学校的德育体系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学校训德育功能的发挥
  中学校训的德育功能发挥事关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健康成长,结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校训,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促使校训内化为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根本上发挥校训的德育功能显得日益重要。本文认为,充分发挥校训的的德育功能,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积极探寻校训的德育功能与实践方法。发挥好校训的德育功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全面认识校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其内涵。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其稳定性,将校训的德育作用发挥与其他校园资源的应用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统一的德育体系。
  2.结合校本实际,拓展应用载体。有部分学校充分认识到了校训的德育功能,但开展的一系列宣传与实践方式十分单一,如张贴、悬挂校训,对校训内容的解析等。在制订学校德育方案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与办学目标,结合当地人文社会历史条件与发展特色,研究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应用方案。积极拓宽校训的德育实践平台与载体,将其融入校园视觉系统、学生活动、课程体系等,从而提高学生对校训的认同感和践行力。
  参考文献:
  [1]李刚,吕立杰.高中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现实关照——百所高中校训的静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6 (10):22-26.
  【张鲁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楚然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髋臼中心化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6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型骨关节炎患者(68髋)行THA手术,按时间段分为两组.A组:2006年12月前的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已经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现在“上好学”成为人民新的需求和期望。在此背景下,广昌县实验小学提出雅实教育理念:遵从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发展,以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培育“外雅内实”,即形态儒雅、举止文雅、情趣高雅,文化素养扎实、道德素养朴实、身体素养健实的新一代学子。  一、“实”
教育在文明的社会中必然要比在原始的社会中更为严厉。因为原始的生活简单、自由,职业不用细分,社会观念也不复杂,儿童通过观察、触碰、模仿、叫喊等身体的直接经验习得所需,没有必要去讲究系统化的组织纪律。而当社会变得多元,环境变得复杂,人们无法再依靠纯粹的自然机遇去传递文化,教育必须干预进来。在这一干预行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强制性的因素,以遏制人类本性中粗陋或失控的成分。我们不得不承认,惩戒的出现是人类
我站于2006年在荔浦县马岭镇福德村五更地屯金鱼养殖专业户处进行了金鱼池塘养殖技术与河道网箱养殖技术对比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教师教育惩戒权是社会争议颇多的话题,有三点值得我们教师思考:一是教育惩戒权虽然备受争议,但教育惩戒还是存在。如果不存在,就无争议。既然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的条件;二是教育惩戒备受争议,除去少数家长不理性地抱怨指责,也与教育惩戒本身存在较大弹性、边界模糊、法律法规不到位有关;三是基于教育惩戒权行使的尴尬,出现了面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不愿管、不敢管的“佛系教师”,导致了师生关系扭曲。  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