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阿巴斯 ·马阿鲁菲(‘Abas Ma‘rufi,1957-)于一九八九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亡者交响曲》,被誉为伊朗二十世纪末期现代派小说的扛鼎之作,于二○○一年获得 “苏尔冈普哲学文学出版社基金年度小说奖 ”。
作者以交响曲形式架起整部小说的结构,十分新颖独特。马阿鲁菲狂热喜爱欧洲古典音乐,尤其是迷恋交响乐。一九八七年,他自己组建德黑兰交响乐团,并成立演出公司,邀请世界各国的交响乐团到德黑兰演出,达五百场之多,同时还主编以音乐为主的杂志《旋律》。
《亡者交响曲》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无疑深深获益于交响乐。交响曲一般分为四个乐章,最常见的形式为:第一乐章为快板;第二乐章速度徐缓;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为急速。该小说结构与交响曲基本一致,只是把第一乐章分作两部,分别置于小说的开始和结尾。每一乐章都是一位 “亡者 ”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呈现,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序,并且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自由地来回切换,没有任何交代,很容易让读者迷失。
因此,这部小说被不少评论家誉为 “伊朗版的《喧哗与骚动》”。无论如何,这是一部需要沉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小说。
该小说在扉页题记中引用《古兰经》中嘎比勒杀害其弟哈比勒的相关经文,很容易让读者预知这是一个以 “兄弟相煎 ”为母题的故事。表面上看,的确如此。小说描写的是伊朗西北部里海沿岸大城市阿尔达比勒一个巴扎商人家中四个孩子的命运。这个巴扎商人(父亲)有庞大的家业,作为一家之主,有不容置疑的权威,对待孩子粗暴、专制;而母亲则只能是嫁夫随夫。
一九四一年盟军占领伊朗时,年仅九岁的长子优素福模仿苏联伞兵从空中徐徐降落的优美姿态,把自己绑在一把大黑伞上从自家房顶跳了下去,从此终生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当时年仅七岁的次子阿依丁自幼酷爱读书,在他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时期,正值一九四一至一九五三年伊朗社会主义运动高潮,他在自己老师的引
导下,喜爱上了文学,走上自由体新诗的创作之路,创作左翼革命诗歌发表在报纸上。一九五三年 “八月政变 ”之后,伊朗左翼运动被残酷镇压。阿依丁也因此受到通緝和追捕,只好躲进当地一个亚美尼亚基督教堂的地下室,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四年左右。
其间,他与一位亚美尼亚裔姑娘苏尔梅相爱,最终却是一场爱情悲剧。阿依丁的双胞胎妹妹阿依达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在父亲的严加管教之下,阿依达成为一位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后来嫁给一位从美国留学回国的青年阿巴丹尼,并移居伊朗南部石油工业大城市阿巴丹。然而,她最终的命运是自焚而亡。小儿子乌尔韩只比阿依丁小两岁,虽然读书不多,但十分精明,一心想独占父亲打拼下的庞大家业。最终,乌尔韩活埋了兄长优素福,又想杀害已经疯癫失踪的阿依丁,却最终陷入自我灭亡的命运。小说正是从乌尔韩决定去寻找并杀害阿依丁开始的。
小说的核心显然是父子冲突、兄弟相煎,然而小说的绝对主角却是阿依丁。每一位 “亡者 ”(乌尔韩、阿依达、苏尔梅、阿依丁)的意识流和内心独白都是围绕他展开。阿依丁原本是一位生机勃勃、聪明好学、富有理想的革命知识青年,但在父亲和警察的威逼下,在 “八月政变 ”之后的艰难处境中,逐渐迷失了方向,最终迷失了自我,可谓是伊朗 “失败的一代 ”的典型代表。小说寄寓了作者对 “失败的一代 ”人生命运的深刻沉思。
二
一九四一年九月,盟军为了开辟一条从波斯湾到苏联的补给运输线,出兵占领原本没有参与 “二战 ”的伊朗。在苏联的支持下,伊朗人民党(共产党)建立起来,并迅速发展,到一九四三年,仅仅两年的时间,人民党就发展到数万人,其中四分之一的党员是知识分子,并且知识分子担任了人民党的各级领导职位。一九四六年,人民党已有数十万党员(伊朗当时全国总人口为二千五百万),成为当时伊朗的第一大政党,全国人口中有 33%、城市人口中有 80%支持和拥护人民党。因此,一九四一至一九五三年期间,社会主义思潮在伊朗知识文化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人民党完全掌握了知识文化界,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很多有着非凡成就和名望的知识分子都加入了人民党或者积极拥护人民党,“人民党在工薪阶层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工程师、大学教授、大学生、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新知识女性,乃至军队里的一些军官中都可以看到其力量 ”,“一九五一年大学生中有 25%是党员,另外 50%是拥护人民党的积极分子 ”(叶尔万德 ·易卜拉欣米扬:《两次革命之间的伊朗 —从立宪运动到伊斯兰革命》,德黑兰:玛尔卡兹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因此,这一时期伊朗整个知识文化界普遍具有左翼革命思想。一九四一至一九五三年的左翼文学是伊朗现代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涌现出很多优秀文学作品。
一九五一至一九五三年,伊朗爆发声势浩大的石油国有化运动。人民党是该运动的重要推动者,组织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和反对巴列维国王的示威游行活动。从一九四一年苏联作为盟军的一方进入伊朗、人民党随之建立开始,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占据了伊朗的意识形态领域。英美自然不甘心让伊朗完全处在苏联的左右之下,一直在经济领域支持巴列维国王的改革,以此同苏联对伊朗的影响相抗衡。当石油国有化运动蓬勃开展起来,美国为了自身在中东的利益,为了阻止伊朗成为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中央情报局人员于一九五三年八月买通并策动伊朗军队中拥护国王的 “保王派 ”军官发动政变(即“八月政变 ”),将石油国有化运动镇压了下去,同时也镇压了人民党。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年间有大量人民党党员被捕,其中大多数是人民党的各级领导人,他们或被囚禁或被杀害,人民党从此转入地下活动。
“八月政变 ”对伊朗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打击十分沉重。石油国有化运动时期表现比较积极的左翼诗人和作家,在“八月政变 ”之后很多都被逮捕入狱或被短暂拘禁过。痛苦、悲观、绝望、彷徨、迷茫和无所归依的情绪笼罩在伊朗知识分子心中,并在 “八月政变 ”之后的数年内一直在知识界萦绕不去。因此,这一代知识分子被伊朗知识界称为 “失败的一代 ”。对“失败的一代 ”的内心痛苦和精神迷惘的描写、对“失败 ”原因的探索与分析成为伊朗二十世纪后半叶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亡者交响曲》同样也是在描写 “失败的一代 ”的人生命运和内心迷茫。阿依丁作为一个具有新思想的革命青年,一心想自力更生,挣到钱后到德黑兰读大学深造,但因创作和发表红色诗歌而被警察通缉和追捕。阿依丁躲避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渐渐忘记了自己想到德黑兰读大学的初衷,忘记了自己所创作的诗歌,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忘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激烈冲突 ……最终,他回到父亲的家,在兄弟乌尔韩的陷害下失去了理智,变得疯疯癫癫,四处游荡。然而,在疯癫的状态下,他依然时不时地张口说 “我去莫斯科了 ”“战火在莫斯科的严寒中熄灭了 ”之类的话。也就是说,虽然阿依丁完全没有了正常的意识;但在潜意识中,阿依丁依然念念不忘当初的理想,把莫斯科视为自己心中的圣地。作者对 “失败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