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的人

来源 :中学生优秀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ch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了这样一幅漫画,印象尤为深刻。这幅漫画的题目是《一个乐观的流浪汉》,画面上的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街道的拐角处,一个年迈的流浪汉正悠闲地席地而坐闭目养神。可笑的是,这位流浪汉在墙上和地上画出了一间他想象中的温馨卧室,墙上画有台灯和相框之类的东西,地面上则画有沙发和茶几。此时,他正安静地坐在所画的沙发上,双脚则放在所画的茶几上,显得安详而满足。看得出,这确实是位非常乐观而知足的流浪汉。相比这位流浪汉,我们比他拥有的多得实在太多,扪心自问,我们 Recently, when I read such a cartoon, the impression was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The title of the cartoon is “An optimistic homeless man.” The content on the screen is this: At the corner of a street, an elderly homeless man is sitting idle and taking care of himself. Ironically, the tramp painted a warm bedroom he imagined on the wall and on the ground. The wall was painted with a lamp and a picture frame. The floor was painted with a sofa and a coffee table. At this time, he was sitting quietly on the painted sofa, and his feet were placed on the painted coffee table. It can be seen that this is indeed a very optimistic and contented homeless man. Compared to this homeless man, we have too much more than he does and ask ourselves, we
其他文献
学习数学,就是学习如何运用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初中数学是一门内在联系紧密的学科.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公式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分析、演绎、归纳、综合等思维方式需要学生掌握.可以说,数学反映的是事物本质规律的逻辑性,要正确判断和推论具体的数学问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数学思维和一般思维相比
期刊
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为使初中地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中,笔者紧紧以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为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综合实力与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当代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成为了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而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想说,世界上不是缺少温暖,而是缺少感受温暖的心.那次身边的温暖,我是用心体会到的.rn正值五月,天气虽不
浮力知识是初中力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正确理解是解决许多有关浮力问题的关键.rn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只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更是指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
迎新篇:开学好心情  升入新学校,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兴奋、紧张、好奇……各种心情都有,有的班主任通过贴心、细心的班会课,让孩子们舒心、放心,带着愉悦的心情尽快适应新学校的生活。
集革命老区乡镇、边远山区乡镇、贫困山区乡镇于一体的高桥乡,是神龙架、巴东、秭归、兴山四县交界之地,平均海拔1021米。90年代末,全乡中小学多达32所,几经变迁,如今的高桥乡中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对于当代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现在要求的新型人才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不只是单单可以在考试过程中取得好的成绩,更是要全面发展,提升自己
老子提出的“行不言之教”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其天道观和人性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不言之教”就是要“遵道而行,无为而教”,即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