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眼里,每一位学生都是特长生,新课标下,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应得到张扬,新课标实施以来,针对不同的特长生,我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教学小活动,以数学活动影射出数学知识,使每一位叙述都能在正常状况下接受新的数学知识,以数学活动带动数学教学,让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相应得张扬,就如何设计好“数学活动”,我有如下几点想法:
一、教学设计应当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听讲、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积极构建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刻骨铭心。同时,体验的过程,伴随着需要的满足、理智的挑战、心理的平衡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所谓“听见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记住了;体验了,就了解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体验,源于行动。离开了丰富、生动
的数学活动,体验只能是空中阁楼。因此,数学教师应当转弯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的机会,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活动方式应当由单纯的行为参与转向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教育的过程是非常繁杂而各具特点,如今的课改(基础课程改革)不仅改教材,而且改教法,我个人认为课改不能成为形式,也不应该成为手段,而应是学法和教法的另类升华,教育评价在此尤为重要,在选择命题时应摒弃以下几点:1、命题不能脱离生活,应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生活包罗万象,生活是命题的来源,源于生活的命题,可以便于学生了解生活,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直至解决问题,例如:教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一般会选择这些题目来强化训练,已知直径为8厘米,求圆的面积;已知半径为5厘米,求圆的面积;已知周长为12.56厘米,求圆的面积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把所学的知识程序化,而失去其原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效果,若把其训练改为(1)动手量一量你家中井盖的直径,并计算出其所占的面积。(2)一只系羊的绳子为2米,求羊能吃草的最多面积是多少(3)步算一个图形操场为85步,每步为75厘米,求这个操场的占地面积等,这样学生练习也有兴趣,掌握也较快。 2、命题不能只求结果,应多开放。开放式命题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逻辑思维及多方面思维相结合的综合。它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教师综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手段,如教完比例的知识后,教者一般安排的练习,都局限与比例知识求解,学习起来较为乏味,若更改一下则较为理解,如:李华家父亲的工资是每月800元,其母亲与父亲的工资比是5:8,求母亲每月工资为多少元?其解法一,可列出比例,再求,大多学生都会选择这样的方法,若要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这样的命题就会变成局限题,且效果甚微。若再添上几种新颖的设计,如你除用比例知识来解这道题外还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呢,试一试,这样学生会联想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就较多,这样命题也就有了“生命”,让学生不再停留在一种思维上,达到综合,全面发展的效果,当然开放式命题包括很多,如条件开放,解法开放,问题开放等,只要老师肯下功夫,相信命题“生命”力一定很强。改革应是质的改革,而不是(表面)量的变化,作为教育的最后一道程序,评价应严谨以待,不应草率从事,故命题是最值得思考和推研的。
三、活动目标应当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关注学生在什么层面上活动,即关注活动的效能。获得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数学活动追求在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要把数学活动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使学生凭借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除疑解惑,“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难度要恰好落脚在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课堂教学的各组成因素,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积极探索、勇于开拓。
问题设计的方法很多,有矛盾式问题的设计、阶梯式问题的设计、辐射式外眼问题的设计、逆向式问题的设计、情景式问题的设计和综合式问题的设计。
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中运用“综合式” 问题设计的一点体会。
“综合式”问题是指将有关的知识进行整合,使问题更具有灵活性、挑战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在学完“四则混合运算”后,设计如下一题数学问题.明天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秋游,围绕这一主题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整理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思考解答:
1.秋游活动几时出发,几时回来?途中最少要走多少时间?
2.四年级去秋游的一共有多少人。
3.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坐多少人。算一算这些同学包乘几辆汽车比较合适。
4.包乘每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这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5.讨论一下,到哪里去游玩。了解一下门票的价格,算一算,这些同学买门票一共要用多少元。
6.你能估计出这次活动每人大约要交多少钱吗?(包括门票和车票。)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在实践中活用知识。
综上所述,开展数学活动,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从目标上讲,数学活动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内容上讲,数学活动应当包括“模仿记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目标、内容和方式构成了数学活动的三个要素;其中目标是预期,是教学的出发点,它指引教学的方向;内容是基础方式是关键。三者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一、教学设计应当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听讲、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积极构建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刻骨铭心。同时,体验的过程,伴随着需要的满足、理智的挑战、心理的平衡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所谓“听见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记住了;体验了,就了解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体验,源于行动。离开了丰富、生动
的数学活动,体验只能是空中阁楼。因此,数学教师应当转弯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的机会,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活动方式应当由单纯的行为参与转向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教育的过程是非常繁杂而各具特点,如今的课改(基础课程改革)不仅改教材,而且改教法,我个人认为课改不能成为形式,也不应该成为手段,而应是学法和教法的另类升华,教育评价在此尤为重要,在选择命题时应摒弃以下几点:1、命题不能脱离生活,应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生活包罗万象,生活是命题的来源,源于生活的命题,可以便于学生了解生活,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直至解决问题,例如:教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一般会选择这些题目来强化训练,已知直径为8厘米,求圆的面积;已知半径为5厘米,求圆的面积;已知周长为12.56厘米,求圆的面积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把所学的知识程序化,而失去其原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效果,若把其训练改为(1)动手量一量你家中井盖的直径,并计算出其所占的面积。(2)一只系羊的绳子为2米,求羊能吃草的最多面积是多少(3)步算一个图形操场为85步,每步为75厘米,求这个操场的占地面积等,这样学生练习也有兴趣,掌握也较快。 2、命题不能只求结果,应多开放。开放式命题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逻辑思维及多方面思维相结合的综合。它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教师综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手段,如教完比例的知识后,教者一般安排的练习,都局限与比例知识求解,学习起来较为乏味,若更改一下则较为理解,如:李华家父亲的工资是每月800元,其母亲与父亲的工资比是5:8,求母亲每月工资为多少元?其解法一,可列出比例,再求,大多学生都会选择这样的方法,若要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这样的命题就会变成局限题,且效果甚微。若再添上几种新颖的设计,如你除用比例知识来解这道题外还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法呢,试一试,这样学生会联想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就较多,这样命题也就有了“生命”,让学生不再停留在一种思维上,达到综合,全面发展的效果,当然开放式命题包括很多,如条件开放,解法开放,问题开放等,只要老师肯下功夫,相信命题“生命”力一定很强。改革应是质的改革,而不是(表面)量的变化,作为教育的最后一道程序,评价应严谨以待,不应草率从事,故命题是最值得思考和推研的。
三、活动目标应当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关注学生在什么层面上活动,即关注活动的效能。获得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数学活动追求在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要把数学活动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使学生凭借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除疑解惑,“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难度要恰好落脚在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课堂教学的各组成因素,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积极探索、勇于开拓。
问题设计的方法很多,有矛盾式问题的设计、阶梯式问题的设计、辐射式外眼问题的设计、逆向式问题的设计、情景式问题的设计和综合式问题的设计。
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中运用“综合式” 问题设计的一点体会。
“综合式”问题是指将有关的知识进行整合,使问题更具有灵活性、挑战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在学完“四则混合运算”后,设计如下一题数学问题.明天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秋游,围绕这一主题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整理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思考解答:
1.秋游活动几时出发,几时回来?途中最少要走多少时间?
2.四年级去秋游的一共有多少人。
3.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坐多少人。算一算这些同学包乘几辆汽车比较合适。
4.包乘每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这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5.讨论一下,到哪里去游玩。了解一下门票的价格,算一算,这些同学买门票一共要用多少元。
6.你能估计出这次活动每人大约要交多少钱吗?(包括门票和车票。)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在实践中活用知识。
综上所述,开展数学活动,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从目标上讲,数学活动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内容上讲,数学活动应当包括“模仿记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目标、内容和方式构成了数学活动的三个要素;其中目标是预期,是教学的出发点,它指引教学的方向;内容是基础方式是关键。三者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