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从当前诗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来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进行诗歌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读;想;悟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8 -01
当现代人在享受成功与喜悦时,当现代人在为人生的失意而灰心丧气时,走进中国诗歌,与古人对话,去寻找人生的知音,让生活充满智慧。生活中是如此,语文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是如此。
诗歌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并不轻,每一册都有对古诗的要求,检测的方式就是通过背诵和默写,在中考当中对重要名句的把握也是通过写的方式,所以在中学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在诗歌教授课堂中就难免显得呆板而有无趣。学生即使一时半会有可能背下来,可对于诗歌的美,诗歌的内涵也是一知半解或是一无所获。那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把握,教师惟有自己先体会到诗歌的美,才能让诗歌教学课堂成为享受美的课堂,而不是机械的,毫无生机的课堂。
我认为诗歌教学课堂可分为三步骤来进行,既“读”“想”“悟”三步骤,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占主体作用,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的。
首先是“读”。在我认为读应该是包含朗读和默读两个过程。诗歌是一种非常注重音韵美和节奏美的一种文体,因此教学生怎样朗读是诗歌教学主要的部分。古人读诗摇头晃脑,我们虽不必如此可也应该读的有韵味。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中沙、家、花都属于同一韵母,那么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在节奏上来说,五言的节奏往往是二三的节奏,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而七言的节奏往往是二二三的节奏,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之后,自然可以自己把诗歌读好,读的有节奏。
在朗读做到位之后,然后是进入默读阶段。在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仔细的体会一些词的妙处,句的精美,篇的构思和布局。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个“客“字,点明了身份和处境,也点明了一种心境,可以说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从句的角度来看,青山对应绿水,外对应前,句式非常的工整,对仗也很讲究,很到位。有了这样一个默读的过程,对于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就更深一步了。
其次是“想”的过程。在这里的想,指的是想象的意思。由于诗歌语言的精练性和概括性,在这样的篇幅里面所展现的内容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东西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丰富起来。而且诗歌意境的美在我认为也主要是由想象来完成的。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诗人那消瘦的形体穿着一件长衣,来到万花丛中,这些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是那么的洁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这样的想象之下,诗歌的意境也随之而来。又如杜甫的《登楼》:花近高台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镜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通过想象我们似乎可以看见满腹忧愁的诗人登临此楼,虽然万花近楼,春光满目,却极伤诗人之心。在我们眼前那迷人的春光,那高高的浮云就在我们的眼前漂浮。
再者是“悟”的过程,也是诗歌教学最难的部分。它应该是学生通过以上两步骤达到与诗人心灵沟通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我们读诗歌的重要目的之一。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暗示无人援引,徒有从政的愿望而已。除了悟作者的情感外,我们还要把悟深化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像孟浩然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在那样的年代里却难有发展的机会,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奈,而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更是一种悲哀,那我们就可以反思我们现在的社会,尽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社会中有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在等待着我们,也更应该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感到高兴而自豪。有如李商隐的《无题 二首(其一)》:身五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其中“身无”“心有”,一外一内,一喜一悲,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将人物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我们的诗歌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若是在诗歌教学中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语段或整篇的练习,那更好,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进而增强他们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要知道,会写诗的人肯定更会欣赏诗歌。
欣赏诗歌的整体美,学会走进诗歌,学会与诗人对话,让诗歌的美真正的展现在课堂之上,让初中诗歌教学课堂真正成为享受美的课堂,成为开启青少年智慧的课堂,成为青少年了解,历史,体会人生百态的课堂.我想也唯有这样,中国诗歌才能延续她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读;想;悟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8 -01
当现代人在享受成功与喜悦时,当现代人在为人生的失意而灰心丧气时,走进中国诗歌,与古人对话,去寻找人生的知音,让生活充满智慧。生活中是如此,语文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是如此。
诗歌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比重并不轻,每一册都有对古诗的要求,检测的方式就是通过背诵和默写,在中考当中对重要名句的把握也是通过写的方式,所以在中学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在诗歌教授课堂中就难免显得呆板而有无趣。学生即使一时半会有可能背下来,可对于诗歌的美,诗歌的内涵也是一知半解或是一无所获。那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把握,教师惟有自己先体会到诗歌的美,才能让诗歌教学课堂成为享受美的课堂,而不是机械的,毫无生机的课堂。
我认为诗歌教学课堂可分为三步骤来进行,既“读”“想”“悟”三步骤,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占主体作用,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的。
首先是“读”。在我认为读应该是包含朗读和默读两个过程。诗歌是一种非常注重音韵美和节奏美的一种文体,因此教学生怎样朗读是诗歌教学主要的部分。古人读诗摇头晃脑,我们虽不必如此可也应该读的有韵味。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中沙、家、花都属于同一韵母,那么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在节奏上来说,五言的节奏往往是二三的节奏,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而七言的节奏往往是二二三的节奏,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之后,自然可以自己把诗歌读好,读的有节奏。
在朗读做到位之后,然后是进入默读阶段。在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仔细的体会一些词的妙处,句的精美,篇的构思和布局。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个“客“字,点明了身份和处境,也点明了一种心境,可以说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从句的角度来看,青山对应绿水,外对应前,句式非常的工整,对仗也很讲究,很到位。有了这样一个默读的过程,对于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就更深一步了。
其次是“想”的过程。在这里的想,指的是想象的意思。由于诗歌语言的精练性和概括性,在这样的篇幅里面所展现的内容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东西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丰富起来。而且诗歌意境的美在我认为也主要是由想象来完成的。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诗人那消瘦的形体穿着一件长衣,来到万花丛中,这些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是那么的洁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这样的想象之下,诗歌的意境也随之而来。又如杜甫的《登楼》:花近高台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镜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通过想象我们似乎可以看见满腹忧愁的诗人登临此楼,虽然万花近楼,春光满目,却极伤诗人之心。在我们眼前那迷人的春光,那高高的浮云就在我们的眼前漂浮。
再者是“悟”的过程,也是诗歌教学最难的部分。它应该是学生通过以上两步骤达到与诗人心灵沟通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我们读诗歌的重要目的之一。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暗示无人援引,徒有从政的愿望而已。除了悟作者的情感外,我们还要把悟深化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像孟浩然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在那样的年代里却难有发展的机会,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奈,而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更是一种悲哀,那我们就可以反思我们现在的社会,尽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社会中有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在等待着我们,也更应该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感到高兴而自豪。有如李商隐的《无题 二首(其一)》:身五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其中“身无”“心有”,一外一内,一喜一悲,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将人物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我们的诗歌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若是在诗歌教学中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语段或整篇的练习,那更好,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进而增强他们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要知道,会写诗的人肯定更会欣赏诗歌。
欣赏诗歌的整体美,学会走进诗歌,学会与诗人对话,让诗歌的美真正的展现在课堂之上,让初中诗歌教学课堂真正成为享受美的课堂,成为开启青少年智慧的课堂,成为青少年了解,历史,体会人生百态的课堂.我想也唯有这样,中国诗歌才能延续她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