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创造。历史课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本期三位老师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相信会对广大教师有所启迪。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原阳县实验初中 闫红霞
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尊重生命,体现人格,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较为沉闷,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所以,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增强课堂教学情趣,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兴趣,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增强课堂教学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3.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明白教学内容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好处。
二、提倡发现型学习方式,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生记忆、背诵、模仿、做题,缺乏对学生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强调师生互动和探索,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教学过程毕竟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使得教学方式不能过分强调预设,更不能拘泥于固定不变的预设。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在课堂上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学生的成长。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法初探
■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 任素琴
高三复习一般采取三轮复习法,在三轮复习中都要关注基础知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认识到让学生通过记目录、过电影、翻书的方式掌握历史知识,操作简单且效果明显。
在第一轮复习中,让学生养成记目录、过电影、翻书的习惯。“记目录”只是手段,通过记目录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理清脉络,形成框架,对现在大跨度的考题非常有用。如2006至2007学年郑州“二测”的两道主观题,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的学生做起来就得心应手得多。经过几次考试,学生一定会了解记目录的作用。
“过电影”就是让学生对当天复习的内容能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遍,想不起来的第二天再翻书。“过电影”也要养成习惯,学生一定要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开始,对于遗忘的内容,要及时找回。“过电影”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发现问题。
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翻书的习惯,这要通过平时处理卷子、做练习养成。刚开始,学生对课本不熟悉,也没有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拿出哪本书,翻到第几页。以后一说评题就要学生先把书拿出来,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翻书的习惯。不过,有些搬到书上和本子上的东西也要看。像那些“小切口,深层次”的问题,答案应搬到书上。还有每套卷子上做上标记的题目也是需要看的,所以,学生除了翻书还要翻本子和卷子。翻得多了,自然对知识就熟悉了。
第二轮复习要让学生通过记专题题目、翻书、翻本子,理清一个个问题。要再次记课本上大小目录,熟悉历史结构。首先给学生讲有哪些专题,然后让学生背默专题题目。讲专题时教师要围绕这个专题设置一些问题,并告诉学生此专题涉及的内容在哪本书哪一页,让学生翻书并回忆以前所讲的知识点。这个专题复习完了,让学生背默专题题目及有关的问题。具体内容回忆就行,回忆不起来的再翻书,其他专题也这样复习。晚上学生还要对当天所复习的知识“过电影”。通过这样的专题复习,学生既知道了有哪些专题,又弄清了每一个小专题包含的小问题。另外,第二轮复习看课本时,学生还要再次记大小目录。
第三轮复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书、做练习,查漏补缺。学生读书时还要第三次背默大小目录,并细读课本,小字注释也不放过。晚上要“过电影”、做练习,有疑问的还要翻书。最后达到一提出问题,学生就知道在哪一章哪一页的程度。
在三轮复习中通过记目录、过电影、翻书,学生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把历史知识连成线、铺成面,并形成知识网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高考自然也不怕了。
因地制宜 挖掘优势
——创新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三中 琚东立
在乡村中学,历史课难教,学生厌学、怕学,仍是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走出历史教学的困境,是每一位乡村中学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立足现实,挖掘优势,提高授课技能,加强创新意识,应该是乡村历史教师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一、提高历史过程的讲述技能
讲述法是指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际上是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的主要方法。讲述过程包括描述、详述、简述、概述、评述和论述等,当然对于不同的课需要注重的方面也有所不同。讲述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寓论于史,叙议结合,条理清楚,有点有面,系统连贯。教师在讲述时要有真情实感,因为历史过程是有血有肉的,教师真情所至,才能以事怡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如临其境,兴趣盎然。同时指导学生根据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使他们养成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前后联系、古今贯通的良好习惯。
在叙述和描绘时,恰当运用历史人物的原话或历史资料的原文,常常能使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具体描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段落,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无畏精神;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时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和悲壮,等等。
二、提高导入技能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或导入方式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我在讲王安石变法时,先给学生读了两句诗“恨当年安石不正”“到如今仍向东坡”,学生很感兴趣,却不知出自何处,是何意思。我趁机给他们讲苏轼和王安石的友情以及政治分歧,从而引出正文,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料、信息和工具
在教学中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可拓展和深化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可以借助资料、文学作品,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强化思想教育,把难记的、复杂的知识讲浅、讲活,便于理解和记忆。如讲中国历史《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我引用杜甫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以此证明唐代开元时期经济非常繁荣。
二是利用乡土历史知识辅助教学。乡土历史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动的直观教材,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优势。结合本地的历史文物和流传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借助地方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把学习地方史时产生的浓厚兴趣,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充分利用挂图、插图、自制图片、古币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消除疲劳和厌倦情绪。
总之,教师只要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策略,不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不为条件所困,能够因地制宜,挖掘教材,发挥优势,创新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栏责编 流 水)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创造。历史课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本期三位老师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相信会对广大教师有所启迪。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原阳县实验初中 闫红霞
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尊重生命,体现人格,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较为沉闷,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所以,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增强课堂教学情趣,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兴趣,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增强课堂教学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3.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明白教学内容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好处。
二、提倡发现型学习方式,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生记忆、背诵、模仿、做题,缺乏对学生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强调师生互动和探索,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教学过程毕竟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使得教学方式不能过分强调预设,更不能拘泥于固定不变的预设。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在课堂上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学生的成长。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教法初探
■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 任素琴
高三复习一般采取三轮复习法,在三轮复习中都要关注基础知识。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认识到让学生通过记目录、过电影、翻书的方式掌握历史知识,操作简单且效果明显。
在第一轮复习中,让学生养成记目录、过电影、翻书的习惯。“记目录”只是手段,通过记目录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理清脉络,形成框架,对现在大跨度的考题非常有用。如2006至2007学年郑州“二测”的两道主观题,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的学生做起来就得心应手得多。经过几次考试,学生一定会了解记目录的作用。
“过电影”就是让学生对当天复习的内容能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遍,想不起来的第二天再翻书。“过电影”也要养成习惯,学生一定要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开始,对于遗忘的内容,要及时找回。“过电影”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发现问题。
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翻书的习惯,这要通过平时处理卷子、做练习养成。刚开始,学生对课本不熟悉,也没有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拿出哪本书,翻到第几页。以后一说评题就要学生先把书拿出来,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翻书的习惯。不过,有些搬到书上和本子上的东西也要看。像那些“小切口,深层次”的问题,答案应搬到书上。还有每套卷子上做上标记的题目也是需要看的,所以,学生除了翻书还要翻本子和卷子。翻得多了,自然对知识就熟悉了。
第二轮复习要让学生通过记专题题目、翻书、翻本子,理清一个个问题。要再次记课本上大小目录,熟悉历史结构。首先给学生讲有哪些专题,然后让学生背默专题题目。讲专题时教师要围绕这个专题设置一些问题,并告诉学生此专题涉及的内容在哪本书哪一页,让学生翻书并回忆以前所讲的知识点。这个专题复习完了,让学生背默专题题目及有关的问题。具体内容回忆就行,回忆不起来的再翻书,其他专题也这样复习。晚上学生还要对当天所复习的知识“过电影”。通过这样的专题复习,学生既知道了有哪些专题,又弄清了每一个小专题包含的小问题。另外,第二轮复习看课本时,学生还要再次记大小目录。
第三轮复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书、做练习,查漏补缺。学生读书时还要第三次背默大小目录,并细读课本,小字注释也不放过。晚上要“过电影”、做练习,有疑问的还要翻书。最后达到一提出问题,学生就知道在哪一章哪一页的程度。
在三轮复习中通过记目录、过电影、翻书,学生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把历史知识连成线、铺成面,并形成知识网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高考自然也不怕了。
因地制宜 挖掘优势
——创新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三中 琚东立
在乡村中学,历史课难教,学生厌学、怕学,仍是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走出历史教学的困境,是每一位乡村中学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立足现实,挖掘优势,提高授课技能,加强创新意识,应该是乡村历史教师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一、提高历史过程的讲述技能
讲述法是指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际上是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的主要方法。讲述过程包括描述、详述、简述、概述、评述和论述等,当然对于不同的课需要注重的方面也有所不同。讲述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寓论于史,叙议结合,条理清楚,有点有面,系统连贯。教师在讲述时要有真情实感,因为历史过程是有血有肉的,教师真情所至,才能以事怡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如临其境,兴趣盎然。同时指导学生根据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使他们养成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前后联系、古今贯通的良好习惯。
在叙述和描绘时,恰当运用历史人物的原话或历史资料的原文,常常能使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具体描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段落,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无畏精神;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时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和悲壮,等等。
二、提高导入技能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或导入方式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我在讲王安石变法时,先给学生读了两句诗“恨当年安石不正”“到如今仍向东坡”,学生很感兴趣,却不知出自何处,是何意思。我趁机给他们讲苏轼和王安石的友情以及政治分歧,从而引出正文,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料、信息和工具
在教学中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可拓展和深化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可以借助资料、文学作品,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强化思想教育,把难记的、复杂的知识讲浅、讲活,便于理解和记忆。如讲中国历史《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我引用杜甫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以此证明唐代开元时期经济非常繁荣。
二是利用乡土历史知识辅助教学。乡土历史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动的直观教材,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优势。结合本地的历史文物和流传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借助地方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把学习地方史时产生的浓厚兴趣,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充分利用挂图、插图、自制图片、古币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消除疲劳和厌倦情绪。
总之,教师只要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策略,不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不为条件所困,能够因地制宜,挖掘教材,发挥优势,创新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栏责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