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有“尺度”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iany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吴敬洪,高级教师,大连市骨干教师,东三省生物学会百名名师之一,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与教法特聘讲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500余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新课标逐步被广大教师认识并接受,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已极大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我们也不无担忧地发现:有些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能准确把握教学艺术的原则,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与课改理念不相符的现象,如: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花哨”、气氛上的“浅层次和谐”和师生情感沟通中的“虚假顺畅”。此类现象若不能被及时纠正,而又通过听课、随机交流、网络论坛等途径进行散播,将导致更多教师的追捧,对课改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运用教学艺术优化课堂要把握什么尺度?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又有哪些常见误区呢?笔者仅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例,对教师的教学幽默、鼓励性评价和教学情境的设置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以期引起一线教师的自检、自醒和自我修正。
  
  一、把握教学幽默的“质”和“量”
  
  幽默可以使教师更有亲和力,创造更为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多教师经过反思和借鉴,在悄然进行着幽默个性的展示,有效地优化了课堂。但也有一些教师,由于不能把握幽默的尺度,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不谐音符。
  教学幽默要把握的尺度可归纳为两个方面——“质”和“量”。
  例如,有的教师认为“笑声不断”是最好的课堂气氛,却忘记了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连续制造“幽默”,致使教学内容和目标被冲淡,甚至引起部分学生的厌烦。这是没有把握好教学幽默的“量”。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笑”就是教学幽默,让学生笑了,但教学效率却没有得到提高,这是没有把握好教学幽默的“质”。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最典型的事例是教师在介绍“寄生”概念时把它与“小蜜傍大款”加以类比。笔者在各种听课活动中,多次听到用这一类比(包括某省级年会的一个示范课),但没有一位评课人对此提出异议,事后还有很多老师将这句话当作教学幽默的典型事例加以宣扬。
  那么,这一类比真的属于教学幽默吗?
  我们可以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加以剖析。首先,教学幽默是一种艺术,它应该是美的,而“小蜜傍大款”是一种丑陋的、畸形的社会现象,没有任何美的外在与内涵,引用它只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教学幽默要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寄生关系”这一教材内容并非知识难点,而对 “小蜜傍大款”这种现象,多数中学生并不了解,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将“寄生”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导致了知识更为抽象。再次,教学幽默应富于启发性,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达成会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但“小蜜傍大款”与生物学知识没有任何关联,不仅没有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教学幽默应该能极大体现教师的智慧美,而“小蜜傍大款”的案例则暴露了教师的浅薄与低俗……
  笔者认为,课堂是学习活动有序开展的场所,不是小品演艺厅,教师的“幽默”应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逗学生一笑。没有教育效能的幽默达成的所谓“和谐”课堂,并非被教学艺术靓化的课堂。教学幽默要具有“质”和“量”,必须注意以下方面:与当前的知识内容的讲解有关,且类比或说明正确、贴切;幽默行为举止适度、不失态;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愉快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赚取噱头;不良社会现象、两性话题、有
  违道德规范的话题、低俗的语言等,都不能以幽默为借口出现在课堂上。
  
  二、把握教学鼓励性评价的“实”与“时”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把握教学鼓励性评价,要注意“实事求是”与“不失时机”。
  不实事求是的鼓励性评价在新课改后的高中生物课堂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这与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有关,更与他们没有掌握运用鼓励性评价的艺术技能有关。这种评价最突出的表现是课堂提问中对学生行为的盲目赞扬。例如,完成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学习之后,某教师想利用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的学习,请学生写出某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并询问:“哪位同学能在黑板上写?”一位同学立刻高高举手,并主动跑上讲台。不过很可惜,他写出来的只是亲本的基因型和一个箭头,并非遗传图解,但老师却用赞扬的语气对全班同学说:“他写得不错。谁能补充改正?”这种不实事求是的赞扬让这位同学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沾沾自喜。
  为了避免这种失去尺度的、非实事求是的鼓励性评价,我们可以对照关于鼓励性评价的几个基本原则去进行思考:其一,鼓励性评价的出发点是找优点,找到学生的优点就找到了学生的“生长点”。上面事例中的同学,虽然没有写出正确的遗传图解,但却拥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与行动,可以从学习积极性方面给予适当的赞扬。其二,评价的标准要以个体为主,只要某一个体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就应该给予赞扬,也就是说,虽然这位同学没有写出正确的遗传图解,但若老师了解到他已经有了进步,也应该给予赞扬,但并非是说“他写得不错”,而应实事求是地说“有进步,已经知道写遗传图解的基本思路和要求了”。其三,多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评价。例如,学生在黑板上写完后,教师可以单独与其交流:“你觉得自己写得怎么样?”“自我感觉有进步吗?”“怎样才能写得更好?”也可以在和他交流过后,请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不失时机”是指在实施鼓励性评价时应遵循适时性原则,这种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对时机的掌控,有的鼓励性评价需要及时,有的鼓励性评价需要延时。
  及时评价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例如,在2006年全国生物教学年会上,一位教师做了探究性学习的公开课。在进行DNA结构模型的构建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探究,尝试构建模型。看到学生构建的过程很艰难,老师对全体学生说:“现在,同学们的模型构建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沃森和克里克当年的困惑……”从表面上看,教师没有使用赞扬之词,但由于评价及时,看似平淡的语言产生了极大的激励效能,远比“真是不错”“能自己把模型建构成这个程度很不容易”“当年的沃森和克里克也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如此成就”等话语更具有鼓励性,也更符合高中学生的情感需求。
  相对来说,在教学实践中,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能够被多数老师认可并积极尝试,而延时评价则容易被忽视,这种忽视又难以自我发现。我们常常会听到授课教师有“学生总是答不到点子上”“学生总不跟着我的思路走”等困惑,其实,这些“困惑”的来源之一就是忽视了鼓励性评价的延时原则。由于知识基础、实践经验等条件的制约,学生的思维很难和我们保持同步,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体现出来。这时教师不需要立即对学生的非标准答案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要尽量提供机会让其阐述,或发起讨论(哪怕预定的课时任务不能全部完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如果说及时的鼓励性评价是一种教育艺术,那么,延时性评价则是一种承载着信任和期待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具有点拨和启发作用的教育艺术。例如,在一次市级优质课比赛中,一位参赛教师设计了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的模型构建活动,上课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认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发生染色单体的分离,参赛教师并没有及时叫停他们的探究,也没有立刻赞扬他们思路的与众不同,而是给他们时间继续探究。结果,学生在构建第二次分裂的模型时,发现了问题,经过理论分析认为原先的模型有误,又从头开始,终获成功。在探究活动总结环节,教师请这一小组向全班进行了汇报,并对他们的探究过程给予肯定。虽然这节课最终没有完成课堂练习,但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因为这一“意外”及教师对“意外”的处理,是难得的课堂亮点,充分体现了执教者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理解,展现了执教者在教学实践中掌握的鼓励性评价艺术的技巧。
  
  三、把握情境创设的“点”和“面”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成功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有效的教学情境能通过学生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生物课堂的教学情境来源很多,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等很多场景和报道都可以成为教学情境。但是,正因为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的易导入性和广泛性,造成了一些教师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控制不好情境取材的面,失去了教学情境创设的尺度,以致课堂教学秩序难以维持或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一个看似创新、令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情境,不一定都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某高校师范类实习生的优质课比赛中,一位参赛者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中,播放了自己制作的视频短片,短片重现了包括大头娃娃和三聚氰胺在内的奶粉安全事件,触目惊心的图片和凄惨哀怨的音乐震撼、感染了所有听课人员。短片播放结束后,教师话锋一转:“蛋白质对我们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它有着怎样的结构,又有怎样的功能呢?”这一情境的创设在比赛现场掀起了一个高潮,与众不同的创意、精良的短片制作以及绝对热门的话题,让在场的听课人员耳目一新,多数听者都认为这是最好的情境创设,认为参赛者紧跟社会热点的设计思维符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改理念;制作精美的视频短片充分体现了参赛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笔者认为,如果作为一个主题班会或是一项专题课外活动,这一情境设计决无瑕疵,但作为“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这一探究课题的情境,却是失败的、不合理的,因为在短片中呈现出来的新闻及图片本身仅仅涉及了“蛋白质”这一核心词而已,与本节知识点和教师设计的探究环节几乎没有联系。参赛者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不能在选择或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要完成的学科教学目标之间找到共同点,违反了情境创设的最基本原则——联系性原则。
  上面谈到的教学幽默、鼓励性评价和教学情境的设置,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教学艺术,教师们在这些方面出现误区,说明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过多依赖和信任同伴互助,对教学基础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若想改变这种状态,回避误区,需要重新地回归和关注基础理论,不断地用基础理论来检验自己的实践。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教学艺术的空间,教学艺术也焕发了更有教育效能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在教学艺术创新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的尝试,真正地优化自己的课堂。
  (责 编 涵 冰)
其他文献
为推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刊特举办2008年度“教学新思维”论文大赛。论文征集和评选的有关事宜如下:    一、征文对象  中小学(包括职高、职专、中师)教师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单位名义集体供稿。    二、征文主题  1.从中小学教学实际看教材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协调与衔接  3.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生学习评价与改革  4.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环节的矛盾及处
一个时期以来,在学校管理中一度出现班主任“任用荒”的局面。换言之,不少老师不愿意做班主任。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上上下下都在努力:有关教育部门接连出台了相关规定,不少热心人士提出了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等建议,有些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尽管这些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时至今日,这一局面仍没有从根本上打破。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古人讲:“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笔者以为,现有的尝试大都是从策略、技术、手段层
【摘 要】明星是媒体奇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内地电视娱乐节目再次将焦点聚集在明星身上,成为明星奇观的重要生产阵地。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加上高科技的设备共同打造了星光熠熠的景象。笔者以《我是歌手》节目为例,从挑选明星、包装明星、推广明星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电视娱乐节目中明星奇观的产制。  【关键词】娱乐节目 明星奇观 《我是歌手》 视觉呈现  2014年4月,中国首档顶级歌手音乐对决节目《我是歌手》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三难”:起笔难、组材难、表达难。针对这“三难”,我指导学生从“小”“真”“想”三方面入手进行写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小”    “小”是大的基础。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宇宙万物皆起源于“小”。故古人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也是如此,尤其是中年级学生的作文,要从“小”写起。具体做法是:写事,要从小事写起,从片到
编者按:在理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读者能从下面的这几篇文章中受到启迪。    计算机网络课程激趣方法谈  ■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 尚风琴    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网络课是学生最感枯燥无味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新颖别致的导语能先声夺人,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
一、 《心理加油站》栏目回眸  三年前我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创办应用认知科学研究所时,就一直在思考认知科学应该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帮助哪些人。认知科学是关于人的行为、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信仰的科学,它应该能帮助所有人。由于我比较关注教育,也考虑到西亚斯自身发展的需求,便首先在教育领域开展应用认知科学的研究工作。  在教育领域,首先需要帮助的是学生,他们太辛苦,辛苦得丧失了“生趣”;其次是老师
【摘 要】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对新闻传播类期刊中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果展开现状、研究热点等的分析。研究发现,体育新闻业务研究在新闻传播类期刊中以关注实践与业务为主的期刊占比较大;研究主题集中在体育新闻、体育文化和体育赛事传播三大方面;相比于新闻传播类期刊,体育类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多。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文化;体育赛事;研究热点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自
【摘 要】OBE教育理念以能力为成效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一教育理念与第二课堂在目标导向、能力培养与以学生为中心这三者内在的一致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组建高品质的读书会、融通课内外的专业性公众号运营、注重朋辈交流的校友专业分享课,以及专业考察与业界精英讲座并行的方式,探索并创新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现实路径。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第二课堂;
【摘 要】紀录片《城河》是季播节目《南京》的精华版,以南京秦淮河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南京的历史人文,在央视播出后取得较好反响。本文以该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厚度、角度、力度、广度和长度这五个维度出发,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城河;城市纪录片;跨文化传播  2019年,由南京广电集团制作的纪录片《城河》在央视四套播出,该片是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四季《雅颂秦淮》的
南京市2006年新修订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以下简称《条件》)根据近年出现的新课程改革、加强新农村建设等要求,对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教师3个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职称评定条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较大修改。  和过去相比,新出台的《条件》除了继续关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外,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对申报中学高级教师,《条件》就明确提出必须!教学成绩显著,要求其所教学生对其教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