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充分的情感体验是前提,而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应来自于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品德教学中,让学生广泛地吸收生活经验,主动、愉悦地感悟、理解和创造生活,亲历每一个体验,不断地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实践体验;生活化;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76-02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要实现并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品德教学活动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让他们亲历,让他们体验。也就是说,品德教学必须有学生的体验活动,品德教学必须生活化。
1 课前体验,关注细节
如果你去过大鹿岛[1],站在鹿岛南端的罗汉岩,就可见到“罗汉观潮”的奇观,这里的岩石由于海浪长年累月地侵蚀,被切割成柱状排列,似数以千计的罗汉在观潮。如果你在十一、二月来到过漩门湾湿地公园,就能感受大片大片的红树林带给你的震撼,黑嘴鸥、野鸭子等鸟类站满滩涂,让你领略来此越冬鸟类品种的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也一样,蕴藏着的巨大甚至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这些也正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源泉。但是,小学生虽然也有丰富的生活,却并不等于他们就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品德课堂上,当我们讨论“家人的爱”这一主题时,要求学生讲述父母疼爱他们的事,许多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说出一致的话题:自己生病了,父母怎样送自己去医院。事实上,父母疼爱孩子的事例在生活中俯拾皆是,为什么孩子们竟然体会不到,回忆不起,叙述不出呢?要追求个种原因,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是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不错,生活是体验的沃土,所以,与其在课堂中让学生们搜肠刮肚搜寻事例,倒不如在课前由老师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去阅读、理解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从细节着眼,从小处着手,让他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让学生在紛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世界里,用自己的智慧打开一扇美德之门。
2 课堂体验,追求鲜活
品德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及时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各种问题、事件和现象,加工成适合学生理解和内化的教学内容,赋新意于传统教材,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引领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学生新鲜的生活中,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可信度。
2.1 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人为地对立起来,为了使说理更充分,品德课堂教学中,明理和导行这两个步骤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必须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在学习《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通过学生课前资料收集、课堂讨论交流、媒体视频演示等活动后,学生已经对交通法规中骑自行车上路的一些规定有了了解。于是,我让学生重演生活情节:让一名学生扮演行人,骑着自行车过十字路口,并且乱闯红灯,差点撞上斑马线上的行人,结果被另一名学生扮演的交警逮个正着,交警当场对骑自行车的行人进行批评教育。其他同学通过观看和讨论,明白了骑自行车也要遵守交通法规,不遵守交通法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也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还原生动的生活情境,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本身,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只有紧紧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品德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2 活用生活教材。 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应该是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品德教师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禁烟、控烟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这个热点就在孩子的身边,教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中提供了“烟的N条罪状”,述说了吸烟的危害性,而对于孩子身边的“烟民”——父母长辈以及一些小学生抽烟的现状和原因未加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为了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厌恶抽烟”的种子,课堂上,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进行有效的启发:在父母、亲戚和长辈的朋友中,哪些人有抽烟的习惯?烟龄有多长?其中多少人因烟得病?你和你的同龄人在哪些场合中充当“二手烟民”?会有什么样恶果?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生活中的烟给自己、家人、亲戚朋友带来的戕害。品德课堂组织者注意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
2.3 借助表演情境。 情境表演,就是在师生密切配合下,人为地营造出一种与品德教育主题相关的情境,可以让潜在的道理以生动的形式鲜明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得到更加真切的体验。品德课堂上生活情境表演,参与者一般是本班学生,如情节需要,老师也可以客串。人数不宜多,三五个,时间不宜长,一个情境两三分钟即可。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悟出道理。如在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课时,为达到“自觉抵制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组简单的情境剧:“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经常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良习惯,那么,我们如何自觉抵制它们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剧场’来看一看吧。”学生分组上台表演:一学生鞋带松了,自己看见了,却不及时系上,结果摔了个大跟头;一男生抠鼻屎,抠出了好多血; 一女生睡前不刷牙,牙齿又黄又臭,别的同学见了都不愿跟她玩……虽然有些表演有夸张的成分,但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们懂得了不良习惯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好习惯会终身受益。
3 课后体验,讲究实践
知行并重,是品德教育追求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品德知识,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那样,良好品德才能得到巩固、深化,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学习了《劳动成果需要珍惜》这一课后,我组织假日小队,走进学校附近的村居,走进为外来民工兴建的新居民小区,开展卫生打扫、新居民孩子的学业辅导、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等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社区劳动,培养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新居民孩子进行学业辅导,体会外来民工的辛苦、操劳和他们孩子学习、生活的不易;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感受传染病防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在让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道德情感,提高社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这已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一句话:课前,让学生广泛吸收、积累社会生活经验;课堂上,让孩子们主动、愉悦地感悟、理解和创造生活;课后,为学生拓宽更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还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原色。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2]朱佩.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化的探索[J].小学各科教与学,2007.1.
[3]纪伟婵.让体验充盈课堂[J].小学德育,2010.11.
【关键词】 实践体验;生活化;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76-02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要实现并提高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品德教学活动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让他们亲历,让他们体验。也就是说,品德教学必须有学生的体验活动,品德教学必须生活化。
1 课前体验,关注细节
如果你去过大鹿岛[1],站在鹿岛南端的罗汉岩,就可见到“罗汉观潮”的奇观,这里的岩石由于海浪长年累月地侵蚀,被切割成柱状排列,似数以千计的罗汉在观潮。如果你在十一、二月来到过漩门湾湿地公园,就能感受大片大片的红树林带给你的震撼,黑嘴鸥、野鸭子等鸟类站满滩涂,让你领略来此越冬鸟类品种的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也一样,蕴藏着的巨大甚至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这些也正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源泉。但是,小学生虽然也有丰富的生活,却并不等于他们就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品德课堂上,当我们讨论“家人的爱”这一主题时,要求学生讲述父母疼爱他们的事,许多学生会不约而同地说出一致的话题:自己生病了,父母怎样送自己去医院。事实上,父母疼爱孩子的事例在生活中俯拾皆是,为什么孩子们竟然体会不到,回忆不起,叙述不出呢?要追求个种原因,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是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不错,生活是体验的沃土,所以,与其在课堂中让学生们搜肠刮肚搜寻事例,倒不如在课前由老师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去阅读、理解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从细节着眼,从小处着手,让他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让学生在紛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世界里,用自己的智慧打开一扇美德之门。
2 课堂体验,追求鲜活
品德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及时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各种问题、事件和现象,加工成适合学生理解和内化的教学内容,赋新意于传统教材,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引领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学生新鲜的生活中,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可信度。
2.1 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人为地对立起来,为了使说理更充分,品德课堂教学中,明理和导行这两个步骤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必须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在学习《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通过学生课前资料收集、课堂讨论交流、媒体视频演示等活动后,学生已经对交通法规中骑自行车上路的一些规定有了了解。于是,我让学生重演生活情节:让一名学生扮演行人,骑着自行车过十字路口,并且乱闯红灯,差点撞上斑马线上的行人,结果被另一名学生扮演的交警逮个正着,交警当场对骑自行车的行人进行批评教育。其他同学通过观看和讨论,明白了骑自行车也要遵守交通法规,不遵守交通法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也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还原生动的生活情境,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本身,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只有紧紧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品德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2 活用生活教材。 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应该是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品德教师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禁烟、控烟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这个热点就在孩子的身边,教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中提供了“烟的N条罪状”,述说了吸烟的危害性,而对于孩子身边的“烟民”——父母长辈以及一些小学生抽烟的现状和原因未加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为了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厌恶抽烟”的种子,课堂上,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进行有效的启发:在父母、亲戚和长辈的朋友中,哪些人有抽烟的习惯?烟龄有多长?其中多少人因烟得病?你和你的同龄人在哪些场合中充当“二手烟民”?会有什么样恶果?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生活中的烟给自己、家人、亲戚朋友带来的戕害。品德课堂组织者注意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
2.3 借助表演情境。 情境表演,就是在师生密切配合下,人为地营造出一种与品德教育主题相关的情境,可以让潜在的道理以生动的形式鲜明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得到更加真切的体验。品德课堂上生活情境表演,参与者一般是本班学生,如情节需要,老师也可以客串。人数不宜多,三五个,时间不宜长,一个情境两三分钟即可。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悟出道理。如在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课时,为达到“自觉抵制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组简单的情境剧:“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经常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良习惯,那么,我们如何自觉抵制它们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剧场’来看一看吧。”学生分组上台表演:一学生鞋带松了,自己看见了,却不及时系上,结果摔了个大跟头;一男生抠鼻屎,抠出了好多血; 一女生睡前不刷牙,牙齿又黄又臭,别的同学见了都不愿跟她玩……虽然有些表演有夸张的成分,但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们懂得了不良习惯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好习惯会终身受益。
3 课后体验,讲究实践
知行并重,是品德教育追求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品德知识,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那样,良好品德才能得到巩固、深化,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学习了《劳动成果需要珍惜》这一课后,我组织假日小队,走进学校附近的村居,走进为外来民工兴建的新居民小区,开展卫生打扫、新居民孩子的学业辅导、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等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社区劳动,培养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新居民孩子进行学业辅导,体会外来民工的辛苦、操劳和他们孩子学习、生活的不易;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感受传染病防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在让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道德情感,提高社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这已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一句话:课前,让学生广泛吸收、积累社会生活经验;课堂上,让孩子们主动、愉悦地感悟、理解和创造生活;课后,为学生拓宽更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还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原色。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2]朱佩.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化的探索[J].小学各科教与学,2007.1.
[3]纪伟婵.让体验充盈课堂[J].小学德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