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启正,被外媒称为“中国政府的公关总领”,因他1998年1月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后,开启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时代。
中国的对外传播,长期被称为“对外宣传”。毛泽东曾写下:“冷眼向洋看世界”的诗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对外传播,总带有横眉冷目的气势。
十多年来,在赵启正极具个人风格的“微笑着谈敏感问题”沟通方式影响下,中国的对外传播,不再板着面孔说话,而赵启正这个名字,从此也带有了很强的国家形象象征的意义。
“我们说明中国,就是正面、负面都要说,这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中国样子。”
“说明中国”,该由谁来说呢?“政府,媒体,民间都要说。”赵启正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向世界说明中国,正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在这个外交文本上,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页,而媒体这一页特别重要,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力量。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影响着很多人的中国观”。
媒体如何说明中国呢?赵启正说:“立场是政府的,语言是自己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比如梁祝,这是一个中国故事,它变成了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国际表达。”简单地说,就是用国际上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讲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的启发,可以说来自于1993年某一天的上海,这个曾经在西方殖民者眼中,集冒险、机遇、乐园于一身的地方。一天,赵启正在外滩的和平饭店会见了一位美国航空公司的总裁。总裁问他:“从这里去浦东,是乘飞机,还是走高速公路?”
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一下提醒了赵启正,黄浦江对岸的浦东,在多数人脑子里是陌生的,或不存在的。于是,他开始思考,该如何让国外知道浦东的存在,提升浦东的“存在感”。那时,他经常一天接待若干家媒体,“不厌其烦地向来访的国内外媒体讲述,重述浦东开发的态势和政策,生怕说得不明白,不透彻,不能感动对方”。
在浦东工作的五年里,赵启正接待了许多外国领导人,如法国总统希拉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拉法特等等。他非常“注意他们用什么语言来表述自己,用什么话题来沟通,”因为每一位国家领导人,都有个人的性格特征,有时,这也是他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这样的观察,对他向世界说明浦东,以及后来向世界说明中国都大有裨益。
比如阿拉法特,有很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1991年12月22日,阿拉法特乘专机从河内飞往阿拉木图,赶去参加独联体国家领导人的一个会议,因为苏联解体对巴勒斯坦建国有很大的影响。中间在上海加油,正好碰上大雾,能见度太低,不能起飞。阿拉法特十分生气,要求以革命的名义起飞,谁都劝不了他。
结果,彼时还分管上海市外事工作的赵启正去机场跟他谈。赵启正回忆,当时他说:“阿拉法特同志,您不能起飞。”
阿拉法特问,为什么不能?
赵启正说:“即便是江泽民主席,也不能起飞。”
“为什么?”
“因为您是我们的同志和领袖!” 这句话感动了阿拉法特,他同意不起飞,但条件是,赵启正得陪他聊天,直到飞机起飞为止。这一聊,就是七个小时,从凌晨一直聊到天亮。阿拉法特给他讲巴勒斯坦的斗争,中东的形势,还有苏联的解体,说“戈尔巴乔夫出卖历史,对不起苏联人民”。而赵启正则在这个非正式外交场合,以官员的身份,个人的语言,给阿拉法特讲述了浦东开发的意义和前景这个国家层面的问题。
两人相谈甚欢。最后,阿拉法特挽着赵启正,在机场草坪上边走边谈。阿拉法特说,等巴勒斯坦建国后,也要搞经济开发,到时候请赵启正去帮忙。分别时,两人热烈拥抱,“颇有恋恋不舍之情”。
90年代中期,中国迫切希望与世界良好沟通。时代的潮流,把赵启正推上了中央政府发言人的位置。从1998年担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担当起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任,到2007年转任全国政协发言人,他成了中国国家形象最热情的说明者,他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树立了自己鲜明的“赵氏风格”:不装腔作势,不自以为是,不闪烁其词,不文过饰非。
与平庸的发言人害怕尖锐问题不同,他欢迎记者提一针见血的问题,你不尖锐,我不精彩,我们大家都失败。“就像打网球,球来得好,我回得才能漂亮。球发得太软,打回去也不会精彩。”
他说:“越是敏感问题,越是要回答,而且要认真回答,不隐瞒不回避。道理很简单,敏感问题往往是公众和外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你的回答就可以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取信公众。本来你只是感冒咳嗽,回避,不回答,外界就会猜测你是得了肺癌。没有可隐瞒的,但,是有原则的,你的表达必须是有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的,有利于国家利益的。”
这个时期,互联网浪潮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媒体业态格局,人人可参与,人人是媒体,由某一方垄断话语权,单向报道新闻的时代过去了,自媒体时代到来了。赵启正常说一句话:“在这个时代,没有新闻素养,执政能力就不完整。”自媒体在中国近几年火热起来,但赵启正已然从一开始,就敏锐地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特殊的“自媒体”。
政府发言人,是他的官员身份,但既是发布新闻,自身也必然具有媒体的属性。他说,要做到有效传播,最终需要撬动用户的心,这个切入点找不到,所有的战略都是空的。官员业务素质和媒介素养便是这个切入点。也是在他这个“自媒体”的平台上,赵启正以严肃而温和的态度,向世界发出了中国自己的表达,而不是过去那样仅仅被表达,通常还是一边倒的负面表达。
赵启正秉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视野辽阔,对世界保持高度敏感。他说:“是读书,开阔了我的视野。除了读书,没有什么爱好,有点无趣。过去还游泳,现在因腰不行,也不游泳了。”西方有句俗语说:从一个人看的书,便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在他最近喜读,并反复读的一些书中,有两本值得一说。一本是基辛格著的《世界秩序》,它描述了一种21世纪的关于秩序的新概念。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这让赵启正得以知道世界格局的走向。
另一本是法国人阿兰·佩雷菲特著的《停滞的帝国》,它呈现了200年前的中国,闭关自守的傲慢,自以为中央帝国,藐视外国人,外国人来,是来进贡的,皇帝接见,是恩赐。该书写到圆明园是参考卢浮宫所建,而最后烧毁它的竟是英法军队。赵启正从书中看到了当年中国文化保守落后的一面。
心中格局辽阔,在“说明中国”时,就从容不迫了。2007年,北京奥运会前,他接受法新社驻京记者采访时,对方说,中国人一方面表示欢迎外国人参加奥运会,一方面又民族主义情结严重,对火烧圆明园耿耿于怀。
赵启正立即推荐对方看《停滞的帝国》,并回答说:“你们法国总统为此道歉了,因为确实是法国人烧的。当时法国人的文化在哪里?文明在哪里?这件事对中国人是伤痕,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如果中国人把卢浮宫烧了,法国人会怎么看中国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爱国主义,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说明中国,真实比语言精彩更重要,当然故事还是要讲好。赵启正认为,所谓讲故事,就是用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讲真实的事,不是搞艺术创作,不能添油加醋,“可以梳洗打扮,不可整形垫鼻。”
他说:“中国这个读本有13亿页,每个人都是其中一页。一个外国人想了解中国,他可能读到其中若干页,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是中国。因此,我们每个人要把自己这页做好,只有这个读本中大多数篇章是美好的,中国故事才有可能是美好的。”
中国的对外传播,长期被称为“对外宣传”。毛泽东曾写下:“冷眼向洋看世界”的诗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对外传播,总带有横眉冷目的气势。
十多年来,在赵启正极具个人风格的“微笑着谈敏感问题”沟通方式影响下,中国的对外传播,不再板着面孔说话,而赵启正这个名字,从此也带有了很强的国家形象象征的意义。
“我们说明中国,就是正面、负面都要说,这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中国样子。”
“说明中国”,该由谁来说呢?“政府,媒体,民间都要说。”赵启正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向世界说明中国,正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在这个外交文本上,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页,而媒体这一页特别重要,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力量。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影响着很多人的中国观”。
媒体如何说明中国呢?赵启正说:“立场是政府的,语言是自己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比如梁祝,这是一个中国故事,它变成了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国际表达。”简单地说,就是用国际上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讲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的启发,可以说来自于1993年某一天的上海,这个曾经在西方殖民者眼中,集冒险、机遇、乐园于一身的地方。一天,赵启正在外滩的和平饭店会见了一位美国航空公司的总裁。总裁问他:“从这里去浦东,是乘飞机,还是走高速公路?”
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一下提醒了赵启正,黄浦江对岸的浦东,在多数人脑子里是陌生的,或不存在的。于是,他开始思考,该如何让国外知道浦东的存在,提升浦东的“存在感”。那时,他经常一天接待若干家媒体,“不厌其烦地向来访的国内外媒体讲述,重述浦东开发的态势和政策,生怕说得不明白,不透彻,不能感动对方”。
在浦东工作的五年里,赵启正接待了许多外国领导人,如法国总统希拉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拉法特等等。他非常“注意他们用什么语言来表述自己,用什么话题来沟通,”因为每一位国家领导人,都有个人的性格特征,有时,这也是他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这样的观察,对他向世界说明浦东,以及后来向世界说明中国都大有裨益。
比如阿拉法特,有很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1991年12月22日,阿拉法特乘专机从河内飞往阿拉木图,赶去参加独联体国家领导人的一个会议,因为苏联解体对巴勒斯坦建国有很大的影响。中间在上海加油,正好碰上大雾,能见度太低,不能起飞。阿拉法特十分生气,要求以革命的名义起飞,谁都劝不了他。
结果,彼时还分管上海市外事工作的赵启正去机场跟他谈。赵启正回忆,当时他说:“阿拉法特同志,您不能起飞。”
阿拉法特问,为什么不能?
赵启正说:“即便是江泽民主席,也不能起飞。”
“为什么?”
“因为您是我们的同志和领袖!” 这句话感动了阿拉法特,他同意不起飞,但条件是,赵启正得陪他聊天,直到飞机起飞为止。这一聊,就是七个小时,从凌晨一直聊到天亮。阿拉法特给他讲巴勒斯坦的斗争,中东的形势,还有苏联的解体,说“戈尔巴乔夫出卖历史,对不起苏联人民”。而赵启正则在这个非正式外交场合,以官员的身份,个人的语言,给阿拉法特讲述了浦东开发的意义和前景这个国家层面的问题。
两人相谈甚欢。最后,阿拉法特挽着赵启正,在机场草坪上边走边谈。阿拉法特说,等巴勒斯坦建国后,也要搞经济开发,到时候请赵启正去帮忙。分别时,两人热烈拥抱,“颇有恋恋不舍之情”。
90年代中期,中国迫切希望与世界良好沟通。时代的潮流,把赵启正推上了中央政府发言人的位置。从1998年担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担当起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任,到2007年转任全国政协发言人,他成了中国国家形象最热情的说明者,他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树立了自己鲜明的“赵氏风格”:不装腔作势,不自以为是,不闪烁其词,不文过饰非。
与平庸的发言人害怕尖锐问题不同,他欢迎记者提一针见血的问题,你不尖锐,我不精彩,我们大家都失败。“就像打网球,球来得好,我回得才能漂亮。球发得太软,打回去也不会精彩。”
他说:“越是敏感问题,越是要回答,而且要认真回答,不隐瞒不回避。道理很简单,敏感问题往往是公众和外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你的回答就可以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取信公众。本来你只是感冒咳嗽,回避,不回答,外界就会猜测你是得了肺癌。没有可隐瞒的,但,是有原则的,你的表达必须是有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的,有利于国家利益的。”
这个时期,互联网浪潮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媒体业态格局,人人可参与,人人是媒体,由某一方垄断话语权,单向报道新闻的时代过去了,自媒体时代到来了。赵启正常说一句话:“在这个时代,没有新闻素养,执政能力就不完整。”自媒体在中国近几年火热起来,但赵启正已然从一开始,就敏锐地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特殊的“自媒体”。
政府发言人,是他的官员身份,但既是发布新闻,自身也必然具有媒体的属性。他说,要做到有效传播,最终需要撬动用户的心,这个切入点找不到,所有的战略都是空的。官员业务素质和媒介素养便是这个切入点。也是在他这个“自媒体”的平台上,赵启正以严肃而温和的态度,向世界发出了中国自己的表达,而不是过去那样仅仅被表达,通常还是一边倒的负面表达。
赵启正秉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视野辽阔,对世界保持高度敏感。他说:“是读书,开阔了我的视野。除了读书,没有什么爱好,有点无趣。过去还游泳,现在因腰不行,也不游泳了。”西方有句俗语说:从一个人看的书,便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在他最近喜读,并反复读的一些书中,有两本值得一说。一本是基辛格著的《世界秩序》,它描述了一种21世纪的关于秩序的新概念。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这让赵启正得以知道世界格局的走向。
另一本是法国人阿兰·佩雷菲特著的《停滞的帝国》,它呈现了200年前的中国,闭关自守的傲慢,自以为中央帝国,藐视外国人,外国人来,是来进贡的,皇帝接见,是恩赐。该书写到圆明园是参考卢浮宫所建,而最后烧毁它的竟是英法军队。赵启正从书中看到了当年中国文化保守落后的一面。
心中格局辽阔,在“说明中国”时,就从容不迫了。2007年,北京奥运会前,他接受法新社驻京记者采访时,对方说,中国人一方面表示欢迎外国人参加奥运会,一方面又民族主义情结严重,对火烧圆明园耿耿于怀。
赵启正立即推荐对方看《停滞的帝国》,并回答说:“你们法国总统为此道歉了,因为确实是法国人烧的。当时法国人的文化在哪里?文明在哪里?这件事对中国人是伤痕,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如果中国人把卢浮宫烧了,法国人会怎么看中国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爱国主义,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说明中国,真实比语言精彩更重要,当然故事还是要讲好。赵启正认为,所谓讲故事,就是用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讲真实的事,不是搞艺术创作,不能添油加醋,“可以梳洗打扮,不可整形垫鼻。”
他说:“中国这个读本有13亿页,每个人都是其中一页。一个外国人想了解中国,他可能读到其中若干页,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是中国。因此,我们每个人要把自己这页做好,只有这个读本中大多数篇章是美好的,中国故事才有可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