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k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NALCP)与传统锁定加压钢板(LCP)在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收集6对(12个)股骨标本,按左右配对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个,制备股骨干楔形骨折模型(AO分型32-C2.1)。A组采用NALCP固定,B组采用LCP固定。对两组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通过轴向加载和扭转加载试验,分别记录两组骨折块在X、Y、Z轴(X轴为冠状轴,通过股骨内外踝;Z轴为横断面轴,通过股骨髁间窝,与X轴垂直;Y轴为矢状轴,与X、Z轴垂直)上的相对最大位移、钢板的主应变和平均应变;制作出应变分布云图;记录NALCP组轴向加载疲劳试验结果。

结果

轴向加载试验:A组骨折块在X、Y、Z轴上的相对最大位移均小于B组(P<0.05或0.01),钢板主应变大于B组(P<0.01),钢板平均应变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加载试验:A组骨折块在X、Z轴上的相对最大位移均小于B组(P<0.01),Y轴上的相对最大位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钢板主应变大于B组(P<0.01),钢板平均应变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钢板应变云图分布基本一致。A组通过100万次的轴向循环载荷疲劳测试,NALCP完好,无形变、松动、断裂。

结论

NALCP能够为股骨粉碎性骨折提供坚强的力学稳定性,桥接钢板设计合理,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减少钢板的应力遮挡,易于促进骨愈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颅脑创伤院前急救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5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77例颅脑创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3岁,平均36.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7例,高处坠落伤19例,跌伤11例,击打伤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38例)。治疗组接受氨甲环酸(于
目的探讨Ghrelin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8只)、TBI组(32只)和Ghrelin组(32只)。假手术组仅颅骨开窗消毒后缝合头皮,但不进行打击。TBI组腹腔注射麻醉后颅骨开窗,在骨窗中心用电子皮质损伤撞击仪以打击深度3 mm、打击最低点持续时间200 ms、打击速率5 m/s进行打击。Ghrelin组于伤后3
目的探讨附加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8月— 2015年9月收治的78例拇指皮肤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47例,采用附加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20~54岁,平均29.6岁。皮肤缺损面积(9.02±0.45)cm2。B组31例,采用传统示指背侧皮瓣修
目的研制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快速定位器,探讨其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0月— 2014年10月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1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102例;年龄55~96岁,平均69.5岁。术前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两组:A组(98例)应用自制定位仪寻找进针点,B组(90例)应用常规切口手
目的探讨经横突上缘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上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8月— 2016年12月收治的16例上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62~90岁,平均73.5岁。患者均有严重腰背部疼痛,病史1~24周,平均2周。MRI检查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受累椎体压缩程度为(25.4
期刊
目的研究术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围术期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的PFNA治疗治疗单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按给药方式分为两组:术前静脉滴注组(单次组,手术开始前20 min给予氨甲环酸15 mg/kg静脉滴注)和术前+两次组(两次组,手术开始前20 m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下可吸收线肋骨捆扎牵引技术配合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7年6月收治的17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87例)。观察组男59例,女32例;年龄(39.7±7.8)岁;行胸腔镜下可吸收线肋骨捆扎牵引技术配合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手术。对照组男56例,女31例
目的探讨烧伤休克和烧伤感染患者内皮细胞微粒(EMPs)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烧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伤分为休克组(57例)和感染组(33例);感染组又分为脓毒症组(18例)和非脓毒症组(15例)。选取17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采用序贯脏器功能衰竭评分(SOFA)进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血浆中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 2016年8月收治的36例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46~64岁,平均51.5岁。根据Hardegger分型:肩胛体部骨折18例,肩胛颈骨折14例,肩胛盂骨折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24例,采用后侧入路微创切开复位内固定)和B组(12例,采用传统Judet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