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力求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并结合现实经济,进一步发展新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探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项科学的论断,建立在对商品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详细阐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及商品价值,相互关系及规律。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在劳动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资料是生产创造财富的源泉。
首先一点,劳动和价值的意义是我们要清楚的。劳动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构成,商品是其产物。马克思称具体劳动为有用劳动,能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物。抽象劳动即人的物质上的体力和精神上的脑力消耗,是一般的人类劳动。
很多人认为劳动是没有对象,没有生命的虚幻的劳动,并把这种观点归之于马克思,这是误解和歪曲的马克思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了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对于价值,马克思说:“作为形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或者说,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侧重过程,一个侧重结果。劳动是一种客体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而价值是凝结的人类劳动的一种物化的劳动,是在人之外独立自存的事物,并非人的本质属性和人的本身的能力。马克思在《資本论》第一章第一小节的标题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其中,“价值实体”被明确标明在小括号里,“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这里表示独立存在,即表示独立于人类之外存在的东西,并非单纯是指人的活动能力,而是体现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论指出,任何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由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其中社会必要劳动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物化劳动”,即劳动者把所耗用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转移到产品上具体的劳动过程,另一组成部分是抽象劳动,是指把劳动者的劳动对象化于商品体中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价值。
一种商品本身的单位价值表现,是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过程当中通过使用价值被展现出来,而不是通过价值的实体——社会必要劳动。在评估一个商品的价格过程当中,最终仍然是根据商品的互换;其实也就等同于以评估为前提,把商品的互换这一价值体现在市场前段。依据市场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所需要的时间比例为基础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实践意义。首先,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论的过程中,摒弃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观点,从而构筑了劳动价值二重性理论的框架,确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价值二重性理论当中,首次明确了能够形成价值的劳动分别是怎么样的,而为什么这样的劳动可以称之为有价值的劳动,这些劳动又是怎么产生价值的。明确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当中,具体劳动以及抽象劳动分别担任什么角色,这一理论的创立,为探寻剩余价值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论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所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便被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市场中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有效解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阶段的发展进程中,及时的阐释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展现的理论需求,这一历史性创作,对我国乃至世界中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在深化国家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过程当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导向作用。
基于此,为了能更好的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我们要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加强认识。重新定义生产性劳动,以更好的对有价值的劳动进行辨认。随着生产生活的日以稳定,对服务性劳动等第三产业的需求日益加深,所以,我们应该从理论层面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予以肯定,并加以推广。同时,有了理论的支撑,也更能推进服务型行业的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给予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供给和消费只是表象,而其本质是劳动的互换。这是它的前瞻性,但是也有不足,因为这不足以正确理解计划经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研究过程当中必须要始终贯彻的原则之一,对无法适应的理论,我们要认知、探讨、修正,及时的适应社会需求。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基础,与此同时,也有人对对劳动价值论的市场现实提出异议,认为决定商品价格的,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并非劳动。认为现实情况就是,商品销售价格的高低,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商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多,产量多,就价格低,会发生亏损。反之,商品供不应求,产量少,就能赚取更多利润。而不是说价值在流通市场前就已经形成了。
近些年,社会急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市场经济加速推进,涌现出众多的新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的革新,正视并积极研究待解决的问题,从资本主义一百多年来的变化到如何在我国良好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我们要知道,人类历史一直都是顺着探索实践和理论这两条轨迹进行的。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即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要及时对它进行丰富和发展,并加以运用,充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加强理论支撑,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勇兵.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现代形态及当代意义[J].兰州学刊, 2008(11).
[2]冯琳.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认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3]舒宏伟.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重要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8(25).
[4]李俊彪.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5]张华东.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02).
作者简介
王振亮(1982-),男,汉族,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科员。现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单位
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20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力求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并结合现实经济,进一步发展新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探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项科学的论断,建立在对商品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详细阐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及商品价值,相互关系及规律。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在劳动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资料是生产创造财富的源泉。
首先一点,劳动和价值的意义是我们要清楚的。劳动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构成,商品是其产物。马克思称具体劳动为有用劳动,能生产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物。抽象劳动即人的物质上的体力和精神上的脑力消耗,是一般的人类劳动。
很多人认为劳动是没有对象,没有生命的虚幻的劳动,并把这种观点归之于马克思,这是误解和歪曲的马克思主义。
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了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对于价值,马克思说:“作为形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或者说,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侧重过程,一个侧重结果。劳动是一种客体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而价值是凝结的人类劳动的一种物化的劳动,是在人之外独立自存的事物,并非人的本质属性和人的本身的能力。马克思在《資本论》第一章第一小节的标题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其中,“价值实体”被明确标明在小括号里,“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这里表示独立存在,即表示独立于人类之外存在的东西,并非单纯是指人的活动能力,而是体现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论指出,任何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由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其中社会必要劳动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物化劳动”,即劳动者把所耗用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转移到产品上具体的劳动过程,另一组成部分是抽象劳动,是指把劳动者的劳动对象化于商品体中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价值。
一种商品本身的单位价值表现,是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过程当中通过使用价值被展现出来,而不是通过价值的实体——社会必要劳动。在评估一个商品的价格过程当中,最终仍然是根据商品的互换;其实也就等同于以评估为前提,把商品的互换这一价值体现在市场前段。依据市场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所需要的时间比例为基础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实践意义。首先,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论的过程中,摒弃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观点,从而构筑了劳动价值二重性理论的框架,确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价值二重性理论当中,首次明确了能够形成价值的劳动分别是怎么样的,而为什么这样的劳动可以称之为有价值的劳动,这些劳动又是怎么产生价值的。明确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当中,具体劳动以及抽象劳动分别担任什么角色,这一理论的创立,为探寻剩余价值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论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所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便被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市场中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有效解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阶段的发展进程中,及时的阐释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展现的理论需求,这一历史性创作,对我国乃至世界中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在深化国家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过程当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导向作用。
基于此,为了能更好的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我们要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加强认识。重新定义生产性劳动,以更好的对有价值的劳动进行辨认。随着生产生活的日以稳定,对服务性劳动等第三产业的需求日益加深,所以,我们应该从理论层面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予以肯定,并加以推广。同时,有了理论的支撑,也更能推进服务型行业的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给予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供给和消费只是表象,而其本质是劳动的互换。这是它的前瞻性,但是也有不足,因为这不足以正确理解计划经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研究过程当中必须要始终贯彻的原则之一,对无法适应的理论,我们要认知、探讨、修正,及时的适应社会需求。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基础,与此同时,也有人对对劳动价值论的市场现实提出异议,认为决定商品价格的,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并非劳动。认为现实情况就是,商品销售价格的高低,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商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多,产量多,就价格低,会发生亏损。反之,商品供不应求,产量少,就能赚取更多利润。而不是说价值在流通市场前就已经形成了。
近些年,社会急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市场经济加速推进,涌现出众多的新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的革新,正视并积极研究待解决的问题,从资本主义一百多年来的变化到如何在我国良好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我们要知道,人类历史一直都是顺着探索实践和理论这两条轨迹进行的。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即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要及时对它进行丰富和发展,并加以运用,充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加强理论支撑,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勇兵.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现代形态及当代意义[J].兰州学刊, 2008(11).
[2]冯琳.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认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3]舒宏伟.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重要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8(25).
[4]李俊彪.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5]张华东.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02).
作者简介
王振亮(1982-),男,汉族,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科员。现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单位
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