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在运行中选择市场与计划模式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520c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演化出市场与计划模式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着眼于微观,计划经济着眼于宏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注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依赖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依赖计划对资源进行配置.由此,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被我们看成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
其他文献
在对中国传统政治活动的世俗基础的反恩中,在对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的把握中,我们看到了“能力”与“公正”理念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中的重要地位,二者的统一应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灵魂,它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走向。然而,有些学者认为,坚持能力理念实际上是主张精英主义,体现的是近代启蒙思维,它漠视弱势群体,与公正理念是相悖的,在当代中国社会应走向对公正的追求。
一、自由之于民主、平等的优先性 自由、民主、平等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三大口号,然而三者之间存在的张力也显而易见。政治哲学应从逻辑上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它们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维度的追求,且自由逻辑地先于后两者。原因在于,人们对自由的追求源于对人自身属性的高扬,对自由的向往是一种目标性的追求;民主只是用于实现自由的一种途径;对民主的渴望源于对实现自由方式的诉求;
本文在转轨经济的框架内,从工业化战略转型视角考察中国城市化路径变迁。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化路径由重工业优先战略内生而成;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相伴生,表现为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依赖;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和发展战略转向新型工业化,既奠定了城市化的体制基础,也强制解构了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相依存的制度安排,诱致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相匹配的制度安排,进而实现了中国城市化的路径替代。
探讨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很自然地是同如何看待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密切相关的。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五四”时期创立以后,总体上遵循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宗旨,不断发展壮大,开拓了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把中国史学推向了新的阶段。其间,曾经出现教条化泛滥的严重曲折,经过拨乱反正,批判和克服了“左”倾思想的恶劣影响,使史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有的研究者则对唯物史观以及运用这一理论而获得的认识提出质疑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我国要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杨永志教授以其在信息开发领域的深厚积淀和造诣,把信息理论方法研究与信息开发利用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希冀通过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让信息科学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80年代的西方、传统、现代和大众交织的文化格局中,“先锋”的命名指向的是一种生活范式的变化。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现实主义叙事与现代主义叙事之间的复杂矛盾,构造了“先锋”这个概念及其特殊的历史性内涵。在中国,先锋艺术也绝不会仅是“艺术实验”、“叙事游戏”或者“文体探索”,先锋总是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