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张剑锋,字文韬,卧溪斋主,1958年生,河南省南乐县人。1978年师从张海先生,擅长行草,篆隶,198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律系。现任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巡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省爱心助残书画院院长。
书法作品曾获河南省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三等奖、河南省首届篆书篆刻二等奖,入选全国第三、四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展览,论文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论文二等奖。
书法创作是一种复杂而艰辛的技术性劳动,一幅作品的产生是要通过作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科学的技术行为来完成的,作者创作前的心理状态对作品的产生影响很大。认识、了解和把握创作时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对书法创作冲动的认识,更有助于书法的创作和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创作冲动是一种十分强烈的心理活动,它是由欲望发起的一种强烈的、勃发性的情绪状态,是一种由主体需要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不平衡。简而言之,书法创作冲动是书作者创作动机的情绪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书法创作前的心理准备需经“凝神静虑,意在笔先”、“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的创作心理“胚胎”过程。然后“把自然万物的形象,通过联想、取舍、提炼、概括、抽象,使之成为系统的有机的有意识的线的组合”。最后再用艺术手段把这种心理活动进一步升华,使胸中这一灿烂的感性物化为一种能量,再通过脑、脚、腹、肩、肘、腕、指诸力的作用,使“万毫齐力”倾注于纸上,才会创造出“节奏化了的自然”“可视的音乐”般的艺术作品来。
笔者认为:这是一般情况下的书法创作形式,然而这种创作是作者处心积虑、刻意求工、虚情假意的矫柔造作。这种创作形式往往是作者有意为之,那手和笔为“意”所驱使,弄的思想紧张,动作拘挛,灵性泯灭。其结果必定是字字呆板,行行僵硬,无神采可言。
而无意求工,心恬意适,必然腕灵笔脱,挥洒自如,使自己的感情得到最自由最充分的抒发,“方书而形神俱融,成字而飞动自在”,创作出天机流荡的艺术作品。古人云:“凡事有人则天不全”,就是说凡事若要有意为之,就不能完全真实地流露自己的天性。
无意识的情感泄露和抒发正是作者创作冲动的具体表现,是书家“求之不得”的最高创作境界。历代书家有传世力作,无一不是在最不用力,而情绪处于最佳兴奋状态下写出来的。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在“茂林修竹”处,“少长咸集”一起,曲水流觞,赋诗吟咏,“畅叙幽情”,思逸神超,书兴勃发,冲动之下“笔择制序,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这“绝代更无”千古不朽之神品。
大凡体验过书法创作冲动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每当这种冲动袭来,心如春江涨潮,骏马奔腾,一股按捺不住的激情在胸中冲撞着、翻涌着,一个个黑色的线条在眼前摆动。它象一组组音符拨动着你的心弦,一旦这种冲动得以表现,这种激情和欲望得到释放,精神上就会得到无比的快慰和满足。
东晋时有一个会动脑筋的年轻人,有意缝制了一条特白的纱襟,穿着去拜访“书圣”之子王献之,这一“白色的诱惑”使得王献之按捺不住创作的激情,再也顾不得什么礼节,撩起年轻人的纱襟便写起字来,正楷、草书等各体都有,就连两只袖子甚至袖子的绲边差不多都写遍了,这幅特殊的作品刚刚完成,“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王献之在做吴兴太守时,得知羊欣喜欢书法,一日中午去拜见羊欣,走进羊欣的书房,正好羊欣穿着白绢新衣在睡觉,于是王献之书兴勃起,遂在他的裙幅和衣带上写满了字,“欣觉,欢乐,遂宝之”。
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映,美术家用色彩来描绘世界,文学家则借色彩表达自己的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以感染读者。而书法家则用黑色的线条,在一张白色的“大海”里拨楫弄潮,在白色的世界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倾吐内心的独白,来引起欣赏者的心灵共鸣。
书法家往往对白色感兴趣,特别是对一块或一张白色的平面更是敏感,这并非白色使人感到圣洁的缘故,而是它能激发起书法家的创作欲望。但是这种反应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它一要受先天条件的控制,比如父母给予的,孕育期母亲的情绪、营养、环境、磁场等引起生理变化的条件等等;二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比如:个性的培养,自身修养,阅历深浅,尤其是对书法的感悟能力等等。
书法创作冲动的来临并不是偶发的,它不同于生理上的单纯的情绪激动,它是书法家长期学习、实践的结果,是书法创作信息的积淀。没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没有高尚的创作境界,只凭一时的冲动是不可能产生好作品的。
由于创作的冲动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活动,是因主体的需要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精神的、物质的,有高层次的,也有低层次的,如何把握和控制冲动是每个创作者难以处理的问题。
冲动与控制,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不仅有其相互对立的一面,同时它们又是互补为用,相辅相成的,把握这对矛盾好似小鸟在握,松怕飞,紧怕死。笔者认为控制冲动应当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可强行控制,也不可任其发展。作者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冲动来时,如若强行抑制,最佳的创作心境则会遭到破坏,强烈的创作激情突然受到阻止,有如人体气血不通,必生大疾;而任其发展,无一控制,大脑膨胀,冲动无所顾及,则必然心理倾斜,行动癫狂,放荡不羁,胡涂乱画,点画狼藉。那么如何才能控而不死,动而不乱呢?
笔者认为:创作中的最佳控制,应当是建立在书法创作者理智、意识、情感完美统一基础上的控制,这是一种出于作者“有机创作天性”的控制,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控制,也可以说是一种“自动控制”。应当是作者生活经验、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艺术技巧等因素在其身上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的控制。
书法创作冲动是生产“优质产品”的重要条件,平时应当加强对创作冲动的培养。首先作者要敢于表现自己,要有创作的胆识,不断培养和增强创新意识,不要有任何心理上的压力而影响冲动的产生,诸如社会的、经济的、外部的环境的压力等。其次是要注意对姊妹艺术经验的合理化移植,此外,要培养博学通才的本领,即字外功夫的培养。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创作信息的日益增多,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创作欲望必将一触即发。
综上所述,笔者试图对书法创作冲动进行探讨,但终因学识浅薄,水平有限,仅就自身的体会作一点总结,难以成文,不足之处,敬请老师及同仁赐教。
(编辑 刘小苏)
张剑锋,字文韬,卧溪斋主,1958年生,河南省南乐县人。1978年师从张海先生,擅长行草,篆隶,198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律系。现任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巡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省爱心助残书画院院长。
书法作品曾获河南省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三等奖、河南省首届篆书篆刻二等奖,入选全国第三、四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展览,论文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论文二等奖。
书法创作是一种复杂而艰辛的技术性劳动,一幅作品的产生是要通过作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科学的技术行为来完成的,作者创作前的心理状态对作品的产生影响很大。认识、了解和把握创作时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对书法创作冲动的认识,更有助于书法的创作和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创作冲动是一种十分强烈的心理活动,它是由欲望发起的一种强烈的、勃发性的情绪状态,是一种由主体需要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不平衡。简而言之,书法创作冲动是书作者创作动机的情绪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书法创作前的心理准备需经“凝神静虑,意在笔先”、“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的创作心理“胚胎”过程。然后“把自然万物的形象,通过联想、取舍、提炼、概括、抽象,使之成为系统的有机的有意识的线的组合”。最后再用艺术手段把这种心理活动进一步升华,使胸中这一灿烂的感性物化为一种能量,再通过脑、脚、腹、肩、肘、腕、指诸力的作用,使“万毫齐力”倾注于纸上,才会创造出“节奏化了的自然”“可视的音乐”般的艺术作品来。
笔者认为:这是一般情况下的书法创作形式,然而这种创作是作者处心积虑、刻意求工、虚情假意的矫柔造作。这种创作形式往往是作者有意为之,那手和笔为“意”所驱使,弄的思想紧张,动作拘挛,灵性泯灭。其结果必定是字字呆板,行行僵硬,无神采可言。
而无意求工,心恬意适,必然腕灵笔脱,挥洒自如,使自己的感情得到最自由最充分的抒发,“方书而形神俱融,成字而飞动自在”,创作出天机流荡的艺术作品。古人云:“凡事有人则天不全”,就是说凡事若要有意为之,就不能完全真实地流露自己的天性。
无意识的情感泄露和抒发正是作者创作冲动的具体表现,是书家“求之不得”的最高创作境界。历代书家有传世力作,无一不是在最不用力,而情绪处于最佳兴奋状态下写出来的。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在“茂林修竹”处,“少长咸集”一起,曲水流觞,赋诗吟咏,“畅叙幽情”,思逸神超,书兴勃发,冲动之下“笔择制序,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这“绝代更无”千古不朽之神品。
大凡体验过书法创作冲动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每当这种冲动袭来,心如春江涨潮,骏马奔腾,一股按捺不住的激情在胸中冲撞着、翻涌着,一个个黑色的线条在眼前摆动。它象一组组音符拨动着你的心弦,一旦这种冲动得以表现,这种激情和欲望得到释放,精神上就会得到无比的快慰和满足。
东晋时有一个会动脑筋的年轻人,有意缝制了一条特白的纱襟,穿着去拜访“书圣”之子王献之,这一“白色的诱惑”使得王献之按捺不住创作的激情,再也顾不得什么礼节,撩起年轻人的纱襟便写起字来,正楷、草书等各体都有,就连两只袖子甚至袖子的绲边差不多都写遍了,这幅特殊的作品刚刚完成,“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王献之在做吴兴太守时,得知羊欣喜欢书法,一日中午去拜见羊欣,走进羊欣的书房,正好羊欣穿着白绢新衣在睡觉,于是王献之书兴勃起,遂在他的裙幅和衣带上写满了字,“欣觉,欢乐,遂宝之”。
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映,美术家用色彩来描绘世界,文学家则借色彩表达自己的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以感染读者。而书法家则用黑色的线条,在一张白色的“大海”里拨楫弄潮,在白色的世界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倾吐内心的独白,来引起欣赏者的心灵共鸣。
书法家往往对白色感兴趣,特别是对一块或一张白色的平面更是敏感,这并非白色使人感到圣洁的缘故,而是它能激发起书法家的创作欲望。但是这种反应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它一要受先天条件的控制,比如父母给予的,孕育期母亲的情绪、营养、环境、磁场等引起生理变化的条件等等;二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比如:个性的培养,自身修养,阅历深浅,尤其是对书法的感悟能力等等。
书法创作冲动的来临并不是偶发的,它不同于生理上的单纯的情绪激动,它是书法家长期学习、实践的结果,是书法创作信息的积淀。没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没有高尚的创作境界,只凭一时的冲动是不可能产生好作品的。
由于创作的冲动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活动,是因主体的需要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精神的、物质的,有高层次的,也有低层次的,如何把握和控制冲动是每个创作者难以处理的问题。
冲动与控制,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不仅有其相互对立的一面,同时它们又是互补为用,相辅相成的,把握这对矛盾好似小鸟在握,松怕飞,紧怕死。笔者认为控制冲动应当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可强行控制,也不可任其发展。作者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冲动来时,如若强行抑制,最佳的创作心境则会遭到破坏,强烈的创作激情突然受到阻止,有如人体气血不通,必生大疾;而任其发展,无一控制,大脑膨胀,冲动无所顾及,则必然心理倾斜,行动癫狂,放荡不羁,胡涂乱画,点画狼藉。那么如何才能控而不死,动而不乱呢?
笔者认为:创作中的最佳控制,应当是建立在书法创作者理智、意识、情感完美统一基础上的控制,这是一种出于作者“有机创作天性”的控制,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控制,也可以说是一种“自动控制”。应当是作者生活经验、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艺术技巧等因素在其身上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的控制。
书法创作冲动是生产“优质产品”的重要条件,平时应当加强对创作冲动的培养。首先作者要敢于表现自己,要有创作的胆识,不断培养和增强创新意识,不要有任何心理上的压力而影响冲动的产生,诸如社会的、经济的、外部的环境的压力等。其次是要注意对姊妹艺术经验的合理化移植,此外,要培养博学通才的本领,即字外功夫的培养。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创作信息的日益增多,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创作欲望必将一触即发。
综上所述,笔者试图对书法创作冲动进行探讨,但终因学识浅薄,水平有限,仅就自身的体会作一点总结,难以成文,不足之处,敬请老师及同仁赐教。
(编辑 刘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