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是富于变化的,教师必须以正确的学生观和目标价值观为导向,精心准备实用而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展开真实而有效的互动,课后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把有效调控落在实处。
关键词: 数学课堂 预设 调控 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及时调控。怎样才能使教学调控灵活而有效呢?
一、实用而灵活的设计是有效调控的前提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运作的有效进行。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方案设计应该“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可能设计预案。
[案例1]“我会用计算器吗?”教学片断
华应龙老师在备课时以学定教,把课题“你会用计算器吗?”改成“我会用计算器吗?”,保持了让学生自主建构的理性认识,并设想以此不断叩问,达到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目的。
师:下面我们用计算器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别说出来,想在心里。例如,我最喜欢“2”,然后就输入9个“2”,再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以后,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知道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师:不信?试一试。(学生认真地计算起来。)
师:算出来了吗?谁来告诉我你的结果?
生1:我算出来的结果是45。
师:你喜欢的数字是5。
生2:结果是2.700000022。
师:你算错了。你可以重新算一遍,看看错哪儿了。
生3:我喜欢的数字是“1”,我输入9个“1”,然后除以“123456789”,得出来的数是0.90000007。
生4:屏幕上是“12345679”,没有“8”,你把“8”给输进去了。
师:玩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呢?
生:自己要把数据看准确,而且操作要精确。
华老师备课时心思细腻,尝试了学生可能出错的类型,如把9个“2”输成8个或10个“2”,把“12345679”输成“123456789”,等等。教师备课时考虑周到,上课时才能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了然于心,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析错、纠错的过程中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品质。
二、正确的学生观是有效调控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线,考虑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关注课堂40分钟的整体效益。
[案例2]“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两种观点,怎么办?这样,认为是的同学,亮出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同学,也亮出你的观点。好吗?
生3:因为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没有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4: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剪割后只是面积相等。
师:如果我们只研究这个图形,不研究它变化后的图形,你还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如果不能裁减的话,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的认识存在重大分歧,在一般人看来,需要教师出手统一思想。这样的调控,仅仅考虑了怎样教得顺畅,却背离了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教学本义。上述片段中,张齐华老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善于发现学生答案的闪光点,组织学生展开有理有据的辩论。睿智的评价启发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接近了真理。这种调控,不但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更促进了教学目标的价值生成。
三、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是有效调控的关键所在
数学课上,师生之间需要进行广泛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依靠各自的经验,通过适合自身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进行合作和探讨,从而促进个性发展,实现知识共享。
[案例3]“24时计时法”教学片断
师:谁愿意出一道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让老师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当学生准备好,即将举手出题时)
师:你有答案了吗?请在作业纸上写好,再考老师。
[案例4]“平移和旋转”教学片断
(出示小房子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情境图。)
师: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生1:4格。
生2:7格。
师:都数中间空格,怎么会有不同的结论呢?
生1:我数的是小房子屋檐中间的格子,一共空4格。
生2:不能从房子原来的右屋檐数到搬过来后的左屋檐,应该数到右屋檐,平移了7格。
师:抓住图形中某个点,看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有效调控的措施只有在师生积极的互动行为中才能得到落实。黄老师让学生“写好答案,再考老师”,把学生巧妙地引入练习过程。吴老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思辨各自观点,发现规律,达成共识,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有效掌握了判定平面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
四、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是有效调控的重要保证
不管教师预设多么充分,课上调控措施多么得力,总有一些意外事件,能产生精彩,也一定有遗憾。因此,课后及时反思教学得失极为重要。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非常在意对已然的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有效调控的经验。
[案例4]“认识乘法”教学反思片断
这堂课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做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数一数、写一写,在数和写的过程中,在强烈反差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从徐斌老师的教后反思可以知道,徐老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可以解决—不太容易解决—不能解决”的新知加工过程,逐步体会乘法算式在相同加数个数很多的情况下比加法简便,渐渐接近“真理的边缘”。这样的教学行为调控得力,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徐老师的教后反思,使课堂中的实践智慧显性化、清晰化、系统化,既使教者本人的实践智慧得以提升,形成教学行为调控的理性认识,又给众多教师提供了可以借鉴、利用的资源。
关键词: 数学课堂 预设 调控 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及时调控。怎样才能使教学调控灵活而有效呢?
一、实用而灵活的设计是有效调控的前提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运作的有效进行。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方案设计应该“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可能设计预案。
[案例1]“我会用计算器吗?”教学片断
华应龙老师在备课时以学定教,把课题“你会用计算器吗?”改成“我会用计算器吗?”,保持了让学生自主建构的理性认识,并设想以此不断叩问,达到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目的。
师:下面我们用计算器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别说出来,想在心里。例如,我最喜欢“2”,然后就输入9个“2”,再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以后,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知道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师:不信?试一试。(学生认真地计算起来。)
师:算出来了吗?谁来告诉我你的结果?
生1:我算出来的结果是45。
师:你喜欢的数字是5。
生2:结果是2.700000022。
师:你算错了。你可以重新算一遍,看看错哪儿了。
生3:我喜欢的数字是“1”,我输入9个“1”,然后除以“123456789”,得出来的数是0.90000007。
生4:屏幕上是“12345679”,没有“8”,你把“8”给输进去了。
师:玩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呢?
生:自己要把数据看准确,而且操作要精确。
华老师备课时心思细腻,尝试了学生可能出错的类型,如把9个“2”输成8个或10个“2”,把“12345679”输成“123456789”,等等。教师备课时考虑周到,上课时才能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了然于心,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析错、纠错的过程中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品质。
二、正确的学生观是有效调控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线,考虑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关注课堂40分钟的整体效益。
[案例2]“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两种观点,怎么办?这样,认为是的同学,亮出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同学,也亮出你的观点。好吗?
生3:因为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没有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4: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剪割后只是面积相等。
师:如果我们只研究这个图形,不研究它变化后的图形,你还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如果不能裁减的话,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的认识存在重大分歧,在一般人看来,需要教师出手统一思想。这样的调控,仅仅考虑了怎样教得顺畅,却背离了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教学本义。上述片段中,张齐华老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善于发现学生答案的闪光点,组织学生展开有理有据的辩论。睿智的评价启发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接近了真理。这种调控,不但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更促进了教学目标的价值生成。
三、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是有效调控的关键所在
数学课上,师生之间需要进行广泛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依靠各自的经验,通过适合自身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进行合作和探讨,从而促进个性发展,实现知识共享。
[案例3]“24时计时法”教学片断
师:谁愿意出一道12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让老师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当学生准备好,即将举手出题时)
师:你有答案了吗?请在作业纸上写好,再考老师。
[案例4]“平移和旋转”教学片断
(出示小房子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情境图。)
师: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生1:4格。
生2:7格。
师:都数中间空格,怎么会有不同的结论呢?
生1:我数的是小房子屋檐中间的格子,一共空4格。
生2:不能从房子原来的右屋檐数到搬过来后的左屋檐,应该数到右屋檐,平移了7格。
师:抓住图形中某个点,看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有效调控的措施只有在师生积极的互动行为中才能得到落实。黄老师让学生“写好答案,再考老师”,把学生巧妙地引入练习过程。吴老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思辨各自观点,发现规律,达成共识,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有效掌握了判定平面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
四、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是有效调控的重要保证
不管教师预设多么充分,课上调控措施多么得力,总有一些意外事件,能产生精彩,也一定有遗憾。因此,课后及时反思教学得失极为重要。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非常在意对已然的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有效调控的经验。
[案例4]“认识乘法”教学反思片断
这堂课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做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数一数、写一写,在数和写的过程中,在强烈反差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从徐斌老师的教后反思可以知道,徐老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可以解决—不太容易解决—不能解决”的新知加工过程,逐步体会乘法算式在相同加数个数很多的情况下比加法简便,渐渐接近“真理的边缘”。这样的教学行为调控得力,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徐老师的教后反思,使课堂中的实践智慧显性化、清晰化、系统化,既使教者本人的实践智慧得以提升,形成教学行为调控的理性认识,又给众多教师提供了可以借鉴、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