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经济体制改革中消极方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分析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从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加强师德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等方面,探寻提高高校“两课”教学实效的途径,论证发挥“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乃至在市场经济秩序型构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两课”教学道德重塑经济秩序
[作者简介]徐燕兰(1963- ),女,广西容县人,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思政课教学。(广东肇庆52606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119-02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及中国加入WTO,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文化建设也更与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协调。但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消极作用集中反映在人们对利益关系看法的改变之上,并导致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变化: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明显,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比较模糊。这些消极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其主要特征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泛功利化”倾向和道德约束上的“双重标准”。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度发展的现阶段,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社会文化转型的任务,要在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氛围,而高校的“两课”教学在这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一、个人的道德自律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带来了人们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但是,一定程度上说,我国渐进式的经济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解决了那些相对来说容易解决的问题,现在仍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主要包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诚信,社会分配不均导致的社会矛盾以及文化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不像改革前期那样容易,因为它与我国特殊的非正式制度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非正式制度本身是人类或共同体长期演化的结果,其变化具有缓慢性、演进性的特点,因而其创新就非常艰难,以至于有人认为人的理性对于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根本就无能为力,并忽视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好坏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间的密切关系。但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使人们的视线一步步地转向了非正式制度方面,并不断思考在中国应该如何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个人的道德自律,使每一个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身上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没有道德、诚信等非正式制度的介入,要维持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必然需要政府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增加其日常开支,耗费社会更多人的时间和精力,增加其交易成本。
二、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现象
作为社会青年一代中有着更多知识和接受更多教育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状况是我国当前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反映,同时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取向,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和进步,也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文化环境,影响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跟社会上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更注重文明健康的道德意识和善恶分明的价值观念,对诚实、守信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人生态度比较积极,能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并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敬业、诚信的时代特征。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存在缺失现象,体现在:(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些感性、模糊以及错误的认识;(2)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相互攀比,对事物缺乏理性的思考;(3)个人本位,过于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功利主义滋长;(4)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道德困惑表现明显,实际行为与道德认知结合不紧密;(5)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6)诚信缺失:考试作弊,不按时缴纳学费,甚至恶意拖欠;通过假证明获取助学贷款,继而又逃避债务,编造虚假荣誉获取就业机会等;(7)社会和学校的各方面竞争压力增大,学生的思想焦虑增加,部分学生心态较为低沉、消极,身心健康水平下降。
三、影响高校“两课”教学实效的原因
1.扩招使高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大学的扩招,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而迫于财政和就业等压力,各高校不得不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能吸引学生的硬件设施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某些方面出现了覆盖不到位的状况,没有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放在对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高校教学的安排大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德育课被当成单纯的知识传授,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也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相当多的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学习。
2.高校德育的目标定得太高、内容过于空泛,使德育教育脱离了实际。由于学校德育工作更多的是注重追求远大理想的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于理想化,其目标定位不是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出发,而是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内容上,学校道德教育只重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大德”,而轻视道德品质、人生修养等“小德”,致使部分学生喊口号,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正因为德育的内容过于空泛,不仅学生不易理解,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走进“两课”课堂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迫于无奈,甚至带有排斥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3.“两课”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滞后。某些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往往只注重强调理论知识,而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忽视思政课的自身特点,习惯于依据书本的条文来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使课堂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或者只求完成教学任务,不管教学效果。这种教学的结果,使学生只知道在期末背条条、背答案,目的就是应付考试,以“过”为目标,考试一结束,就什么也没在脑子里留下,更别说落实到日常行动上了。
4.高校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致使“两课”的德育功能被弱化。一方面,在对教师的评价上,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定上都更看重教学和科研成果,而对育人实绩相对忽视,甚至是根本不考虑,加之育人工作本身的弹性也比较大,其工作量难以计算,业绩不易考评等,致使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沟通;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往往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评优、能否拿奖学金、能否升学、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相比之下,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
四、提高“两课”教学实效,发挥“两课”在市场经济秩序型构中的作用
针对大学生的道德缺失问题,解决的途径只能是道德重塑,而“两课”教学在这方面将大有用武之地。
1.在“两课”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本关键构成的伦理道德,无疑也是创造经济绩效不可或缺的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和谐的心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是每个学生的志向,应该成为他们唯一的进取目标;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三省吾身”“慎独为入德之方”等金玉良言都反映了先哲们非常重视高尚道德品质,不断反省的律己精神;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能变则存,不变则亡”等重要思想反映了传统的文化精髓——改革变通,使学生灵活变通,敢于创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辨证和谐的价值观,对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两课”中应充分地挖掘,以发挥其作用。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两课”教师的素质如何,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两课”教师有责任以理想情操、智慧才华、意志品格及仪表神态、言谈举止等影响和陶冶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除了通过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外,也需通过“两课”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来提升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对事业、人民和社会的责任感,有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做到讲爱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讲学习,刻苦求知,勇于进取;讲奉献,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其次,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两课”教师必须在理论上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解前人优秀的思想成果,了解当代学术前沿理论,还要有异常活跃的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以坚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和令人叹服的逻辑分析,多角度、多侧面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从而去说服崇尚真理的大学生,使“两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理论魅力。
3.关注学生思想热点,改进“两课”教学方法。“两课”教师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保有崇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理想等方面,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为此,应深入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学习和生活情况,收集其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诚信意识与表现,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然后借助所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并引起其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言语与行动统一起来,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进而加深道德教育的实效。
4.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依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与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新农村,社区,中小学校等共建,将之开辟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在“两课”中让学生实地参观调查、见习等形式,使学生深入接触社会生活,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从感官上感受改革的成就及领略竞争的现实;与此同时,将“两课”教学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实践工作相结合,请一些成功人士讲授“成才与做人”的专题,使学生切身感受诚信与成功、失信与失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诚信认知与责任感。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社团活动以及“三下乡”活动,以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文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浅议[J].中国学术研究,2007(5).
[2]潘熹春,陈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3(4).
[3]莫秋婵.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12).
[关键词]“两课”教学道德重塑经济秩序
[作者简介]徐燕兰(1963- ),女,广西容县人,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思政课教学。(广东肇庆52606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119-02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及中国加入WTO,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文化建设也更与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协调。但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消极作用集中反映在人们对利益关系看法的改变之上,并导致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变化: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明显,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比较模糊。这些消极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其主要特征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泛功利化”倾向和道德约束上的“双重标准”。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度发展的现阶段,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社会文化转型的任务,要在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氛围,而高校的“两课”教学在这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一、个人的道德自律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带来了人们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但是,一定程度上说,我国渐进式的经济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解决了那些相对来说容易解决的问题,现在仍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主要包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诚信,社会分配不均导致的社会矛盾以及文化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不像改革前期那样容易,因为它与我国特殊的非正式制度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非正式制度本身是人类或共同体长期演化的结果,其变化具有缓慢性、演进性的特点,因而其创新就非常艰难,以至于有人认为人的理性对于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根本就无能为力,并忽视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好坏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间的密切关系。但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使人们的视线一步步地转向了非正式制度方面,并不断思考在中国应该如何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个人的道德自律,使每一个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身上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没有道德、诚信等非正式制度的介入,要维持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必然需要政府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增加其日常开支,耗费社会更多人的时间和精力,增加其交易成本。
二、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现象
作为社会青年一代中有着更多知识和接受更多教育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状况是我国当前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反映,同时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取向,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和进步,也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文化环境,影响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跟社会上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更注重文明健康的道德意识和善恶分明的价值观念,对诚实、守信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人生态度比较积极,能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并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敬业、诚信的时代特征。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存在缺失现象,体现在:(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些感性、模糊以及错误的认识;(2)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相互攀比,对事物缺乏理性的思考;(3)个人本位,过于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功利主义滋长;(4)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道德困惑表现明显,实际行为与道德认知结合不紧密;(5)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6)诚信缺失:考试作弊,不按时缴纳学费,甚至恶意拖欠;通过假证明获取助学贷款,继而又逃避债务,编造虚假荣誉获取就业机会等;(7)社会和学校的各方面竞争压力增大,学生的思想焦虑增加,部分学生心态较为低沉、消极,身心健康水平下降。
三、影响高校“两课”教学实效的原因
1.扩招使高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大学的扩招,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而迫于财政和就业等压力,各高校不得不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能吸引学生的硬件设施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某些方面出现了覆盖不到位的状况,没有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放在对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高校教学的安排大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德育课被当成单纯的知识传授,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也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相当多的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学习。
2.高校德育的目标定得太高、内容过于空泛,使德育教育脱离了实际。由于学校德育工作更多的是注重追求远大理想的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于理想化,其目标定位不是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出发,而是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内容上,学校道德教育只重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大德”,而轻视道德品质、人生修养等“小德”,致使部分学生喊口号,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正因为德育的内容过于空泛,不仅学生不易理解,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走进“两课”课堂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迫于无奈,甚至带有排斥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3.“两课”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滞后。某些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往往只注重强调理论知识,而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忽视思政课的自身特点,习惯于依据书本的条文来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使课堂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或者只求完成教学任务,不管教学效果。这种教学的结果,使学生只知道在期末背条条、背答案,目的就是应付考试,以“过”为目标,考试一结束,就什么也没在脑子里留下,更别说落实到日常行动上了。
4.高校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致使“两课”的德育功能被弱化。一方面,在对教师的评价上,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定上都更看重教学和科研成果,而对育人实绩相对忽视,甚至是根本不考虑,加之育人工作本身的弹性也比较大,其工作量难以计算,业绩不易考评等,致使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沟通;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往往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评优、能否拿奖学金、能否升学、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相比之下,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
四、提高“两课”教学实效,发挥“两课”在市场经济秩序型构中的作用
针对大学生的道德缺失问题,解决的途径只能是道德重塑,而“两课”教学在这方面将大有用武之地。
1.在“两课”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本关键构成的伦理道德,无疑也是创造经济绩效不可或缺的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和谐的心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是每个学生的志向,应该成为他们唯一的进取目标;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三省吾身”“慎独为入德之方”等金玉良言都反映了先哲们非常重视高尚道德品质,不断反省的律己精神;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能变则存,不变则亡”等重要思想反映了传统的文化精髓——改革变通,使学生灵活变通,敢于创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辨证和谐的价值观,对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两课”中应充分地挖掘,以发挥其作用。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两课”教师的素质如何,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两课”教师有责任以理想情操、智慧才华、意志品格及仪表神态、言谈举止等影响和陶冶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除了通过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外,也需通过“两课”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来提升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对事业、人民和社会的责任感,有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做到讲爱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讲学习,刻苦求知,勇于进取;讲奉献,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其次,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两课”教师必须在理论上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解前人优秀的思想成果,了解当代学术前沿理论,还要有异常活跃的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以坚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和令人叹服的逻辑分析,多角度、多侧面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从而去说服崇尚真理的大学生,使“两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理论魅力。
3.关注学生思想热点,改进“两课”教学方法。“两课”教师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保有崇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理想等方面,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为此,应深入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学习和生活情况,收集其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诚信意识与表现,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然后借助所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并引起其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言语与行动统一起来,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进而加深道德教育的实效。
4.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依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与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新农村,社区,中小学校等共建,将之开辟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在“两课”中让学生实地参观调查、见习等形式,使学生深入接触社会生活,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从感官上感受改革的成就及领略竞争的现实;与此同时,将“两课”教学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实践工作相结合,请一些成功人士讲授“成才与做人”的专题,使学生切身感受诚信与成功、失信与失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诚信认知与责任感。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社团活动以及“三下乡”活动,以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文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浅议[J].中国学术研究,2007(5).
[2]潘熹春,陈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3(4).
[3]莫秋婵.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