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和终极目标。作文活动要从这个根本出发,进行作文资源配置、教材二次开发、课堂结构设计、导学案编写。
【关键词】小学作文;问卷调查;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乡村天高水远、视野开阔、民俗纯朴,这种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本是小学生作文的不竭源泉,但课改理念与现代教育平台配合的相对滞后,使富庶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开发和利用。
一、调查设计目的
乡村小学生写作文,难在“无话可写、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六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作文素养,但问题也叠加出现,阻碍了他们继续攀登的脚步。为了探寻问题根源,发现解决方法,特设计了8个专项问题,抽样调查了灵台县3所乡村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现状。
二、调查结果汇总
1.写好作文应做好哪几个方面?认为“必须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的学生占78.9%;认为“必须语句连贯”的占73.7%;认为“必须内容真实具体”和“必须标点规范,字迹工整”的占63.2%;认为“必须字词运用准确”的占15.8%。
2.在写作文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认为“无话可说,思路单调”的占84.2%;认为“不会观察”和“无从下笔,基本功差”的占73.7%;认为“不会修改”的占31.6%;认为“没兴趣,怕写作文,意志脆弱”的占21.1%;认为“老师指导针对性不强”的占5.3%。
3.怎样有效提高写作水平?所有学生认为应该“多读课外书籍”;认为应该“勤练笔,常写日记”的学生占89.5%;认为应该“学好语文”的占42.1%;认为应该“参加活动,丰富生活”的占36.8%;认为“老师加强指导,培养兴趣”和“磨炼意志”的共占10.5%。
4.你喜欢作文的原因是什么?认为“能痛快地说出心里话”的占47.4%;认为“丰富了语文学习乐趣”的占42.1%;认为“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和“老师讲评时,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的各占5.3%。
5.平时写作中做得最多的事是什么?认为是“回忆自己的相关经历”的占52.6%;认为是“阅读类似的习作例文作参考”的占26.3%;认为是“与同学讨论写作思路和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和“等别人写好了再看看他们怎么写,再构思自己的作文”的共占5.3%。
6.最喜欢写的作文内容是哪方面?认为是“印象最深刻的人”的占52.6%;认为是“参与过的活动”的占15.8%;认为是“身边的见闻”和“想象”的占10.5%;认为是“觀察过的景物”和“最深刻的心理感受”的占5.3%。
7.在作文中,老师指出你写作中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认为是“平铺直叙,抓不住重点,事物特征不突出”和“标点不规范,书写潦草”的各占36.8%;认为是“语句条理不清”的占15.8%;认为是“描述过于简略概括、不具体”的占10.5%。
8.你希望老师再增加哪方面的作文指导内容?认为是“怎样抓住特征,做到描写生动”的占73.7%;认为是“思想情感抒发方法”的占68.4%;认为是“词语运用方法”的占52.6%;认为是“结构篇章布局”的31.6%;认为是“观察方法”的占26.3%;认为是“主题提炼”的占21.1%;认为是“语句组织”的占15.8%。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普遍意识到思想性在作文中是第一位的,流畅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事件真实具体和文面规范工整是基础。即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故事、好的呈现形式就是好作文。受调查的孩子们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渴求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生活的真实。说话率性纯朴,但语言比较粗糙,感受力脆弱,语汇运用规范性不足。从写作时遭遇的困难看,主要表现为“不会想、不会看、不会改”。老师受惯性思维影响,对教材编写主旨解读不深,理解不透,二次开发火候不足。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真实想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动将当时当地农村生活要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少之又少。指导作文的针对性差,对提高写作帮助不大。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往往沦为记忆深处的标本,被暂无期限地封存着,作文课如疾风过水面,没有触动学生语言感受的敏感神经,倾诉的冲动没有得到适时激发和引导。主动组织学生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机会不多,学生来自生活的审美感动,在自发状态徘徊,缺少成功体验的强化,兴趣渐渐消磨,沦落到怕写作文的境地。硬着头皮自行“制作”出来的文章,虽有一定想法和新意,但思路狭窄,语言单调,文脉不通。由于不会观察生活,不会运用积累的语言,虽然有话想说但无处下笔,甚至无话可说。
提高写作水平,以多读、多写,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和熟练表达为最重要,但对学好语文和有意识地参加活动重视不足。前者作为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一定要夯实根基。后者作为语言运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学生在目前生活阅历下,锻炼思维非常重要的跑马场。可惜的是,二者没有得到充分融合,形成完整的读写链条。一种模式、一个标题的单线程作文训练,割裂了课堂与生活的血脉相连,作文缺乏鲜活素材的支持,学生的创新冲动被流放。对作文的喜好,缘于它满足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满足了与常规语文课堂不同的好奇心。因为“有用”“有趣”,才巩固了学生的自发学习热情,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表达成功的喜悦体验,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能力,语言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没有与写好文章这个教学活动载体深度融合,而是游离于教学的边沿。
平时作文课上干得最多的是什么呢?向经历和范文要素材。这是个很好的起点,从生活出发,在回忆中搜寻题材。但学生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自己的构想,主动搜集信息、理清思路的活动欠缺有效组织,任其自生自灭。
学生最喜欢的作文对象,是人物类占绝对优势,记事类不多,所见、所想类很少,观察和感受类更少。这和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征相吻合,亲人、老师、同学等最常接触的人群对他们的影响是立体的,有些人在当时当地还深刻地互动着,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写起来得心应手。而经历的事已成过往,呈线性影响。见闻和感受等生活偶得,可遇不可求,对学生的思维呈点状印象。把学生印象深刻的人,同学、老师乃至亲人,引入有目标、有组织的共同活动,对打破思路狭窄、语言单调的困境,大有帮助。写作中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观察方式简单,抓不住特征。缺乏严谨的训练,观察无方,重要细节被忽略,笔下的描述对象简略概括、千人一面。书写不规范和语句条理不清,应组织相应的活动配合日常教学加以强化训练。
学生最希望老师指点观察和语言运用方法,这两个问题全面体现了学生面临的根本困境。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解决了,作文的根本困境就破解了。观察方法正确,宏观上把握了对象的整体特征,微观上注意内部细节,观察对象就容易写得形象饱满了。语言运用上,学生大声读几遍自己的文章,亲口讲、同学听,大家评,看是否将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了,不断修改,直到满意。这样一次成功的作文修改、语言品评,比老师直接讲解或朗读范文作用要好得多。通过系列化的训练,孩子们笔下的写作对象就会慢慢地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四、几点建议
1.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写一篇好文章,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展开。
2.加强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创新,把作文教学在有组织、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的活动中展开,让学生与自己的同学、老师和亲人,成为活动的经历者或重要参与者,让学生的观点成为主要议题,作文才有望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3.有效的设计和指导观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发现事物的特征和细节,学会思考大自然和生活,领会其中的必然性。
4.多形式、长期性地训练规范书写和运用语言,夯实语文基础。
5.加强作文构思和修改方法针对性训练,在活动中交流想法,优化语言,对比表达效果,学会自我学习。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农村小学毕业班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PLG294)。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作文;问卷调查;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乡村天高水远、视野开阔、民俗纯朴,这种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本是小学生作文的不竭源泉,但课改理念与现代教育平台配合的相对滞后,使富庶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开发和利用。
一、调查设计目的
乡村小学生写作文,难在“无话可写、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六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作文素养,但问题也叠加出现,阻碍了他们继续攀登的脚步。为了探寻问题根源,发现解决方法,特设计了8个专项问题,抽样调查了灵台县3所乡村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现状。
二、调查结果汇总
1.写好作文应做好哪几个方面?认为“必须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的学生占78.9%;认为“必须语句连贯”的占73.7%;认为“必须内容真实具体”和“必须标点规范,字迹工整”的占63.2%;认为“必须字词运用准确”的占15.8%。
2.在写作文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认为“无话可说,思路单调”的占84.2%;认为“不会观察”和“无从下笔,基本功差”的占73.7%;认为“不会修改”的占31.6%;认为“没兴趣,怕写作文,意志脆弱”的占21.1%;认为“老师指导针对性不强”的占5.3%。
3.怎样有效提高写作水平?所有学生认为应该“多读课外书籍”;认为应该“勤练笔,常写日记”的学生占89.5%;认为应该“学好语文”的占42.1%;认为应该“参加活动,丰富生活”的占36.8%;认为“老师加强指导,培养兴趣”和“磨炼意志”的共占10.5%。
4.你喜欢作文的原因是什么?认为“能痛快地说出心里话”的占47.4%;认为“丰富了语文学习乐趣”的占42.1%;认为“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和“老师讲评时,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的各占5.3%。
5.平时写作中做得最多的事是什么?认为是“回忆自己的相关经历”的占52.6%;认为是“阅读类似的习作例文作参考”的占26.3%;认为是“与同学讨论写作思路和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和“等别人写好了再看看他们怎么写,再构思自己的作文”的共占5.3%。
6.最喜欢写的作文内容是哪方面?认为是“印象最深刻的人”的占52.6%;认为是“参与过的活动”的占15.8%;认为是“身边的见闻”和“想象”的占10.5%;认为是“觀察过的景物”和“最深刻的心理感受”的占5.3%。
7.在作文中,老师指出你写作中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认为是“平铺直叙,抓不住重点,事物特征不突出”和“标点不规范,书写潦草”的各占36.8%;认为是“语句条理不清”的占15.8%;认为是“描述过于简略概括、不具体”的占10.5%。
8.你希望老师再增加哪方面的作文指导内容?认为是“怎样抓住特征,做到描写生动”的占73.7%;认为是“思想情感抒发方法”的占68.4%;认为是“词语运用方法”的占52.6%;认为是“结构篇章布局”的31.6%;认为是“观察方法”的占26.3%;认为是“主题提炼”的占21.1%;认为是“语句组织”的占15.8%。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普遍意识到思想性在作文中是第一位的,流畅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事件真实具体和文面规范工整是基础。即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故事、好的呈现形式就是好作文。受调查的孩子们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渴求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生活的真实。说话率性纯朴,但语言比较粗糙,感受力脆弱,语汇运用规范性不足。从写作时遭遇的困难看,主要表现为“不会想、不会看、不会改”。老师受惯性思维影响,对教材编写主旨解读不深,理解不透,二次开发火候不足。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真实想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动将当时当地农村生活要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少之又少。指导作文的针对性差,对提高写作帮助不大。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往往沦为记忆深处的标本,被暂无期限地封存着,作文课如疾风过水面,没有触动学生语言感受的敏感神经,倾诉的冲动没有得到适时激发和引导。主动组织学生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机会不多,学生来自生活的审美感动,在自发状态徘徊,缺少成功体验的强化,兴趣渐渐消磨,沦落到怕写作文的境地。硬着头皮自行“制作”出来的文章,虽有一定想法和新意,但思路狭窄,语言单调,文脉不通。由于不会观察生活,不会运用积累的语言,虽然有话想说但无处下笔,甚至无话可说。
提高写作水平,以多读、多写,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和熟练表达为最重要,但对学好语文和有意识地参加活动重视不足。前者作为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一定要夯实根基。后者作为语言运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学生在目前生活阅历下,锻炼思维非常重要的跑马场。可惜的是,二者没有得到充分融合,形成完整的读写链条。一种模式、一个标题的单线程作文训练,割裂了课堂与生活的血脉相连,作文缺乏鲜活素材的支持,学生的创新冲动被流放。对作文的喜好,缘于它满足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满足了与常规语文课堂不同的好奇心。因为“有用”“有趣”,才巩固了学生的自发学习热情,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表达成功的喜悦体验,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能力,语言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没有与写好文章这个教学活动载体深度融合,而是游离于教学的边沿。
平时作文课上干得最多的是什么呢?向经历和范文要素材。这是个很好的起点,从生活出发,在回忆中搜寻题材。但学生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自己的构想,主动搜集信息、理清思路的活动欠缺有效组织,任其自生自灭。
学生最喜欢的作文对象,是人物类占绝对优势,记事类不多,所见、所想类很少,观察和感受类更少。这和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征相吻合,亲人、老师、同学等最常接触的人群对他们的影响是立体的,有些人在当时当地还深刻地互动着,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写起来得心应手。而经历的事已成过往,呈线性影响。见闻和感受等生活偶得,可遇不可求,对学生的思维呈点状印象。把学生印象深刻的人,同学、老师乃至亲人,引入有目标、有组织的共同活动,对打破思路狭窄、语言单调的困境,大有帮助。写作中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观察方式简单,抓不住特征。缺乏严谨的训练,观察无方,重要细节被忽略,笔下的描述对象简略概括、千人一面。书写不规范和语句条理不清,应组织相应的活动配合日常教学加以强化训练。
学生最希望老师指点观察和语言运用方法,这两个问题全面体现了学生面临的根本困境。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解决了,作文的根本困境就破解了。观察方法正确,宏观上把握了对象的整体特征,微观上注意内部细节,观察对象就容易写得形象饱满了。语言运用上,学生大声读几遍自己的文章,亲口讲、同学听,大家评,看是否将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了,不断修改,直到满意。这样一次成功的作文修改、语言品评,比老师直接讲解或朗读范文作用要好得多。通过系列化的训练,孩子们笔下的写作对象就会慢慢地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四、几点建议
1.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写一篇好文章,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展开。
2.加强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创新,把作文教学在有组织、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的活动中展开,让学生与自己的同学、老师和亲人,成为活动的经历者或重要参与者,让学生的观点成为主要议题,作文才有望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3.有效的设计和指导观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发现事物的特征和细节,学会思考大自然和生活,领会其中的必然性。
4.多形式、长期性地训练规范书写和运用语言,夯实语文基础。
5.加强作文构思和修改方法针对性训练,在活动中交流想法,优化语言,对比表达效果,学会自我学习。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农村小学毕业班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PLG29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