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于学习,主观上还是存在着一种良好的求知欲,但客观上也有很多让他们不适应的地方。如教材难度的增大,学科数的增多,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上的失重。如果教师不能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向并进行适时的引导,不注意在中小学衔接这样一个过渡期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一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在无意中丧失,成绩会开始严重下滑。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数学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认识的愿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研究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以及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试想,如果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科目毫无兴趣,没有任何的求知欲,那么何来教学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一年级是学生初中学习和生活的开始,其作用不言而喻。学生必须在初始年级具备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的成长更具有延续性,同时也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各方面的品质。
逸夫中学是一所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公办学校。其特殊性使他们与城市的孩子使用相同的教材,鉴于本校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习特点,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更多的揣摸和探索。
数学是学生们较为害怕的一个学科。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为此,在08-09第一学期临近期末时,我校初一年进行了数学科“中小学衔接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分为四部分共21题。
第一部分,能力适应方面。65%左右的学生在一个月内适应了中学的学习节奏和生活状态,有的自主适应,有的得益于老师的帮助和要求。约28%的学生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来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得益于老师及同学的帮助。7%的学生近一个学期仍然觉得自己尚未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节奏。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中学的纪律常规要求比小学更高,93%的学生认为,进入中学后,学科多,任务重,自己的承受能力还可以。一部分学生认为进入中学后由于作息时间的调整,偶尔会觉得睡眠不足。
第二部分,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方面。82%的学生认为中学数学老师在指导培养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要求上比小学要严格得多,进入中学后,学生对数学课堂紧张而有序的中学生活大部分感觉愉快,个别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态度上的认识,76%的学生认为自己意识显著增强。但只有不到50%的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会为自己制定明确的数学学习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对于数学学习,仍有约34%的学生是在家长或老师的逼迫下,“无奈”地进行学习。
第三方面,数学学习习惯和方式方面。68%的学生在作业完成上积极主动。其余部分学生仍需要老师或者家长的督促,甚至个别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在遇到数学学习的难题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通过询问老师或同学来解决。在数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可以聚精会神,专心完成学习任务,少部分会偶尔开小差。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一半的学生需要靠老师或同学的帮助。80%的学生能够以积极感兴趣的态度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第四方面,心理状况方面。95%的学生进入中学后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能够胜任班级的职务和完成集体活动,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大部分是融洽的。对于教师的批评,85%的学生一回就烟消云散,但有15%的学生会耿耿于怀,愁眉不展,这15%的学生就是以后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及信心的“潜在”人员。对于初中生活以及数学学习的展望,90%的学生是有信心的。
经过对问卷的分析,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于学习,主观上还是存在着一种良好的求知欲,但客观上也有很多让他们不适应的地方。如教材难度的增大,学科数的增多,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上的失重。如果教师不能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向并进行适时的引导,不注意在中小学衔接这样一个过渡期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一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在无意中丧失,成绩会开始严重下滑。
从我个人浅薄的教学经验,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材内容以及教法和学法的方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谈一些我的看法。
第一是教材内容的处理。初一的数学知识实际上是对小学六年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比如有理数部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懂得四则运算。但小学是非负数的计算,而到了中学,负数出现了。四则运算里就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难点,对于运算时符号的处理。因此如何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负数就觉得没有负担,个人觉得教师是需要花费心思去构思的。我在有理数运算的讲解时,重点在于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记忆和应用。对于法则,我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并在初学时连续好几天进行课堂抽背。把法则背熟了,学生在计算时按照法则来解题,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此法是巩固并且防止出现不该错误的好方法。而对于对数学学习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有法可依”,使他们在解计算题时能够卸除恐惧的心理。在有理数的学习阶段,每天进行三道题的小测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一个方法。我利用每天中午午休结束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理数计算的小测,将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多多进行测验练习。这样的小测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但是根据现时学习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个人觉得,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时觉得这不是新知识,而是在进行复习和提高,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要学的内容是很有难度的,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恐惧甚至抵触的心理,则对于新知识的接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很强。学生学完新课后有很多时间进行不断地反复练习。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而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更强。因此进入初中以后,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民办小学来的,小学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因此在一堂课上要做到精讲多练是有一定难度的。更多的时候,每一堂课需要用到的旧的基础知识都需要进行再次的巩固以及复习,而对于小部分学生来说,旧的知识甚至会是新知识。所以针对练的时间较少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小测的方式。第一可以让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点能够有比较深刻的记忆,第二可以让我更快地了解到学生对于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当天小测当天抽取时间来讲评,可以更好地保证作业的质量。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来到初中的学生,我觉得师生关系也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很大的一个部分。学生刚入初中,由于环境和教学对象都发生了改变,特别对于教师有一种既恐惧又信任的心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愿意更多地表露自己的心思。因此教师更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温暖学生,间接地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本人在上课过程中,尽量保持一种欢快的心情,并且努力让学生也都感受到这种心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尽量使整堂课保持着诙谐幽默的状态,让学生觉得数学课是很有趣的。同时在举例时尽量多用生活中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熟悉感,并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三,学习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在看书或者听课时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不会思考,不会去想为什么。因此进入初一后对于学生的思维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训练。在预习时要留一两个有思考性的问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感受新知的东西。从书面作业来看,小学生通常重结果情过程,进入初一后,虽然独立意思日益提高,但并不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进行思考,往往一看题目就开始问别人该如何解题,或者对于自己的解答没有信心,习惯一写完就与别人对答案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板书解题时,必须在解题规范上为学生做好榜样。并且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解答不符合规范的现象要及时发现并纠正。由于知识容量的增加,因此对于知识的巩固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材料,将平时作业练习或者考试中较为重点较为难的题目进行整理和收集,以便复习的时候使用。
总之,中小学衔接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有很深的影响,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工作,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顺利地通过这个过渡期,驶入正常轨道,学好初中数学。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数学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认识的愿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研究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以及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试想,如果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科目毫无兴趣,没有任何的求知欲,那么何来教学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一年级是学生初中学习和生活的开始,其作用不言而喻。学生必须在初始年级具备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的成长更具有延续性,同时也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各方面的品质。
逸夫中学是一所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公办学校。其特殊性使他们与城市的孩子使用相同的教材,鉴于本校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习特点,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更多的揣摸和探索。
数学是学生们较为害怕的一个学科。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为此,在08-09第一学期临近期末时,我校初一年进行了数学科“中小学衔接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分为四部分共21题。
第一部分,能力适应方面。65%左右的学生在一个月内适应了中学的学习节奏和生活状态,有的自主适应,有的得益于老师的帮助和要求。约28%的学生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来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得益于老师及同学的帮助。7%的学生近一个学期仍然觉得自己尚未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节奏。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中学的纪律常规要求比小学更高,93%的学生认为,进入中学后,学科多,任务重,自己的承受能力还可以。一部分学生认为进入中学后由于作息时间的调整,偶尔会觉得睡眠不足。
第二部分,数学学习态度认识方面。82%的学生认为中学数学老师在指导培养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要求上比小学要严格得多,进入中学后,学生对数学课堂紧张而有序的中学生活大部分感觉愉快,个别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态度上的认识,76%的学生认为自己意识显著增强。但只有不到50%的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会为自己制定明确的数学学习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对于数学学习,仍有约34%的学生是在家长或老师的逼迫下,“无奈”地进行学习。
第三方面,数学学习习惯和方式方面。68%的学生在作业完成上积极主动。其余部分学生仍需要老师或者家长的督促,甚至个别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在遇到数学学习的难题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通过询问老师或同学来解决。在数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可以聚精会神,专心完成学习任务,少部分会偶尔开小差。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一半的学生需要靠老师或同学的帮助。80%的学生能够以积极感兴趣的态度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第四方面,心理状况方面。95%的学生进入中学后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能够胜任班级的职务和完成集体活动,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大部分是融洽的。对于教师的批评,85%的学生一回就烟消云散,但有15%的学生会耿耿于怀,愁眉不展,这15%的学生就是以后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及信心的“潜在”人员。对于初中生活以及数学学习的展望,90%的学生是有信心的。
经过对问卷的分析,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于学习,主观上还是存在着一种良好的求知欲,但客观上也有很多让他们不适应的地方。如教材难度的增大,学科数的增多,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上的失重。如果教师不能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向并进行适时的引导,不注意在中小学衔接这样一个过渡期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一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在无意中丧失,成绩会开始严重下滑。
从我个人浅薄的教学经验,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教材内容以及教法和学法的方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谈一些我的看法。
第一是教材内容的处理。初一的数学知识实际上是对小学六年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比如有理数部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懂得四则运算。但小学是非负数的计算,而到了中学,负数出现了。四则运算里就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难点,对于运算时符号的处理。因此如何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负数就觉得没有负担,个人觉得教师是需要花费心思去构思的。我在有理数运算的讲解时,重点在于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记忆和应用。对于法则,我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并在初学时连续好几天进行课堂抽背。把法则背熟了,学生在计算时按照法则来解题,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此法是巩固并且防止出现不该错误的好方法。而对于对数学学习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有法可依”,使他们在解计算题时能够卸除恐惧的心理。在有理数的学习阶段,每天进行三道题的小测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一个方法。我利用每天中午午休结束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理数计算的小测,将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多多进行测验练习。这样的小测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但是根据现时学习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个人觉得,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时觉得这不是新知识,而是在进行复习和提高,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要学的内容是很有难度的,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恐惧甚至抵触的心理,则对于新知识的接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很强。学生学完新课后有很多时间进行不断地反复练习。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而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更强。因此进入初中以后,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民办小学来的,小学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因此在一堂课上要做到精讲多练是有一定难度的。更多的时候,每一堂课需要用到的旧的基础知识都需要进行再次的巩固以及复习,而对于小部分学生来说,旧的知识甚至会是新知识。所以针对练的时间较少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小测的方式。第一可以让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点能够有比较深刻的记忆,第二可以让我更快地了解到学生对于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当天小测当天抽取时间来讲评,可以更好地保证作业的质量。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来到初中的学生,我觉得师生关系也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很大的一个部分。学生刚入初中,由于环境和教学对象都发生了改变,特别对于教师有一种既恐惧又信任的心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愿意更多地表露自己的心思。因此教师更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温暖学生,间接地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本人在上课过程中,尽量保持一种欢快的心情,并且努力让学生也都感受到这种心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尽量使整堂课保持着诙谐幽默的状态,让学生觉得数学课是很有趣的。同时在举例时尽量多用生活中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熟悉感,并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三,学习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在看书或者听课时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不会思考,不会去想为什么。因此进入初一后对于学生的思维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训练。在预习时要留一两个有思考性的问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感受新知的东西。从书面作业来看,小学生通常重结果情过程,进入初一后,虽然独立意思日益提高,但并不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进行思考,往往一看题目就开始问别人该如何解题,或者对于自己的解答没有信心,习惯一写完就与别人对答案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板书解题时,必须在解题规范上为学生做好榜样。并且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解答不符合规范的现象要及时发现并纠正。由于知识容量的增加,因此对于知识的巩固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材料,将平时作业练习或者考试中较为重点较为难的题目进行整理和收集,以便复习的时候使用。
总之,中小学衔接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有很深的影响,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工作,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顺利地通过这个过渡期,驶入正常轨道,学好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