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较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是塑造和培养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象牙塔。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以人为本,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提升人才的培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类”、“一切人”和“个体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在这方面重点是讲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一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充分发展,二是人的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如天赋、品格、气质、性格、情感、才能、志趣等非智力因素)。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1]为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并最终落实到这个目标上来。
2.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在教育行为、办学理念方面还没有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更准确的说是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各项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高校的办学宗旨、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也决定了高校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的所有活动的指向。而事实上,某些高校在认识上存在模糊,以至于许多教育行为和办学理念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表现出粗浅化、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等不良倾向。
2.2在人才培养工作绩效的评价方面,存在着单一知识质量观的错误倾向
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绩效的评价包括数量、质量和效益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其中质量是核心。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必然涉及到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质量观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只能是:是否实施全面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否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人类理性的理想社会。因此,评价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绩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才质量观为核心标准,按照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功利价值与目的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数量、质量、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但是传统的高校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以知识多寡、深淺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质量标准来评价人才培养工作的绩效。[2]257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智育是基础,但并不是全部。如果高校教育仅仅局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不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
2.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脱离,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而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科学教育是方向,人文教育是根本,道德是核心,学识是基础。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霸权问题、战争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色情暴力问题、恐怖主义活动问题等,无不与人文精神的衰落有关。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和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却向着完全相悖的方向发展。这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不协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并且,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培育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在人才培养上道德、学识、才能、体质四者协调一致,[2]217不可偏废,努力把大学生造就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健康身心综合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3.多方并举,以人为本,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3.1倡导“以学生为本”,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工作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学生为本,就是指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以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处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既是高校自身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3.2.贯彻“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导思想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要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一切发展为了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为学生未来飞翔的翅膀,以科技创新精神为重点,以高校教育、社会影响和社会实践为立足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3]
3.3坚持“协调发展”,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协凋发展是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和协凋发展相统一。其次,协调发展也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和谐必须以协调为前提,才能促进各种利益群体的均衡发展。
因此,高等学校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改革开放的大进程、科技进步的大环境来思考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工作中要确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化观念,注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凋统一,注重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统一的同时,注重效率、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担负起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
3.4响应“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说,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和谐、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不受损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任务,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生存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另一方面要着手于当下,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以人为本,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云红.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A].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158-160.
[2]蔡永生.哲学新探与哲学智慧——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温建萍,王立龙.“和谐”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A].江苏大学学报,2006,(7):55-58.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提升人才的培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类”、“一切人”和“个体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在这方面重点是讲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一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充分发展,二是人的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如天赋、品格、气质、性格、情感、才能、志趣等非智力因素)。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1]为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并最终落实到这个目标上来。
2.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在教育行为、办学理念方面还没有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更准确的说是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各项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高校的办学宗旨、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也决定了高校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的所有活动的指向。而事实上,某些高校在认识上存在模糊,以至于许多教育行为和办学理念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表现出粗浅化、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等不良倾向。
2.2在人才培养工作绩效的评价方面,存在着单一知识质量观的错误倾向
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绩效的评价包括数量、质量和效益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其中质量是核心。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必然涉及到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质量观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只能是:是否实施全面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否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人类理性的理想社会。因此,评价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绩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才质量观为核心标准,按照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功利价值与目的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数量、质量、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但是传统的高校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以知识多寡、深淺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质量标准来评价人才培养工作的绩效。[2]257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智育是基础,但并不是全部。如果高校教育仅仅局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不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
2.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脱离,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而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科学教育是方向,人文教育是根本,道德是核心,学识是基础。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霸权问题、战争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色情暴力问题、恐怖主义活动问题等,无不与人文精神的衰落有关。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和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却向着完全相悖的方向发展。这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不协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并且,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培育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在人才培养上道德、学识、才能、体质四者协调一致,[2]217不可偏废,努力把大学生造就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健康身心综合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3.多方并举,以人为本,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3.1倡导“以学生为本”,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工作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学生为本,就是指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以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处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既是高校自身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3.2.贯彻“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导思想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要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一切发展为了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为学生未来飞翔的翅膀,以科技创新精神为重点,以高校教育、社会影响和社会实践为立足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3]
3.3坚持“协调发展”,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协凋发展是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和协凋发展相统一。其次,协调发展也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和谐必须以协调为前提,才能促进各种利益群体的均衡发展。
因此,高等学校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改革开放的大进程、科技进步的大环境来思考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工作中要确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化观念,注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凋统一,注重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统一的同时,注重效率、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担负起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
3.4响应“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说,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和谐、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不受损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任务,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生存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另一方面要着手于当下,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以人为本,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云红.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A].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158-160.
[2]蔡永生.哲学新探与哲学智慧——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温建萍,王立龙.“和谐”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A].江苏大学学报,2006,(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