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第八次》一课A、B两个案例,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采用了迥异的做法,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案例A:句子填空法
课文主要写了 (谁)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连打了败仗,几乎失去信心。后来受到的启发,决心干第次,终于。
(学生在初读预习的基础上,对填空题的解决较为轻松,教学环节流畅)
【点评】教学案例A显示,学生在预习得基础上,通过填空的方式,较容易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很快进入下一个环节。但是,在句子填空式训练下,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此处,填空题是教师出的,换一篇课文,在没有教师出题的情况下,三年级学生能自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可能性不大。
案例B:串联词语法
师: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我们先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点评】此处,教师渗透概括的方法,将一段话提炼成一个词语。
生:可以用“侵略”概括。
生:可以用“抗击”概括。(教师板书)
生:也可以用“抵抗”形容。
师: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分别一个词语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写在每段的旁边。默读批注后,学生交流词语。
生:第2自然段可以用“唉声叹气”概括。
生:第2自然段我用“失败”概括。(教师板书)
生:第3自然段可用“结网”概括。(教师板书)
生:我用“感动”这个词语概括第4自然段。(教师板书)
生:我用“招集”概括第5自然段的内容。(教师板书)
生:“动员”一词可以概括这一自然段。
生:“成功”可以概括这一自然段。
生:这一自然段可以用“胜利”来概括。
学生的发言形成了以下板书:
抗击失败结网感动招集
师:针对课文五个自然段,老师共写了五个词语,每一个词语都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你能否用上这五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五个词语串联起来,说上几句话,就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古时候,苏格兰遭到了别国的侵略,布鲁斯带领军队抗击外国侵略军。他的军队一连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他躺在木板上看到蜘蛛一连结了七次网都没成功,蜘蛛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他感动极了,于是,四处奔走,招集军队,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生:朗读课文后,每个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概括,写在每一个自然段旁边,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
师:教师板书,这叫串联词语法。学习后面的课文,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评析】
一、 课堂得法。案例A中,教师采用填空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难度系数一般,学生在预习后就能解决,看似目标达成得既快又好,很快进入下一环节。其实不然,学生对概括的方法习得甚少,学生较快的口头填空,只是解答了教师的一个问题,并没有习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案例B中,教师在学生预习、课堂朗读的基础上,先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名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课文第1自然段。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运用方法概括其余段落,将阅读感受到的一个词语提炼后写在相应段落的旁边,这是方法的运用。末尾,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方法的积累,说明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说法。
二、 问题有度。案例A的问题为线性提问,只是指向某个答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犹如平面散步,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案例B中的问题是立体性问题,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学生成为了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固城中心小学)
案例A:句子填空法
课文主要写了 (谁)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连打了败仗,几乎失去信心。后来受到的启发,决心干第次,终于。
(学生在初读预习的基础上,对填空题的解决较为轻松,教学环节流畅)
【点评】教学案例A显示,学生在预习得基础上,通过填空的方式,较容易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很快进入下一个环节。但是,在句子填空式训练下,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此处,填空题是教师出的,换一篇课文,在没有教师出题的情况下,三年级学生能自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可能性不大。
案例B:串联词语法
师: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我们先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点评】此处,教师渗透概括的方法,将一段话提炼成一个词语。
生:可以用“侵略”概括。
生:可以用“抗击”概括。(教师板书)
生:也可以用“抵抗”形容。
师: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分别一个词语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写在每段的旁边。默读批注后,学生交流词语。
生:第2自然段可以用“唉声叹气”概括。
生:第2自然段我用“失败”概括。(教师板书)
生:第3自然段可用“结网”概括。(教师板书)
生:我用“感动”这个词语概括第4自然段。(教师板书)
生:我用“招集”概括第5自然段的内容。(教师板书)
生:“动员”一词可以概括这一自然段。
生:“成功”可以概括这一自然段。
生:这一自然段可以用“胜利”来概括。
学生的发言形成了以下板书:
抗击失败结网感动招集
师:针对课文五个自然段,老师共写了五个词语,每一个词语都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你能否用上这五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五个词语串联起来,说上几句话,就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古时候,苏格兰遭到了别国的侵略,布鲁斯带领军队抗击外国侵略军。他的军队一连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他躺在木板上看到蜘蛛一连结了七次网都没成功,蜘蛛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他感动极了,于是,四处奔走,招集军队,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生:朗读课文后,每个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概括,写在每一个自然段旁边,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
师:教师板书,这叫串联词语法。学习后面的课文,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评析】
一、 课堂得法。案例A中,教师采用填空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难度系数一般,学生在预习后就能解决,看似目标达成得既快又好,很快进入下一环节。其实不然,学生对概括的方法习得甚少,学生较快的口头填空,只是解答了教师的一个问题,并没有习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案例B中,教师在学生预习、课堂朗读的基础上,先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名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课文第1自然段。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运用方法概括其余段落,将阅读感受到的一个词语提炼后写在相应段落的旁边,这是方法的运用。末尾,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方法的积累,说明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说法。
二、 问题有度。案例A的问题为线性提问,只是指向某个答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犹如平面散步,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案例B中的问题是立体性问题,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学生成为了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固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