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颇具以下困惑:第一、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第二、历史知识庞杂,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三、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能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关键词】职业教育;历史教学;新课改
中国职业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垣曲县高级职业中学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汽修、焊接等七个专业,其中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专业参加普通高考,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颇具以下困惑:
一、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
新课改从初中“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到高中完全抛弃历史学科体系,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模式,而且在整体编排体例上过于注重政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必修Ⅰ主要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主要讲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去涉及相应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如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中,竟然对三民主义只字未提,由此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对于其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的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事实上,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表明,还没有掌握和理解历史背景就进入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序,不按历史发展的系统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而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时间跳跃性和中外历史跳跃性都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与知识概念,也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更不易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揭示历史的本质。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历史知识庞杂,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能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感到最困惑的是,参加了培训,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也高度认同,可是一到课堂上,仍然不能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我们意识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课改的新理念,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仅仅有观念的观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顺利实施新课程,除了确立正确的理念之外,还必须掌握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高中老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教材使用上的困惑,有教学模式选取上的迷茫,有知识储备上的尴尬,也有知难而进不断思索而有顿悟的喜悦。教学是一种实践,更是一门反思中顿悟的艺术,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也许正是有了不断反思后的顿悟,才不至于让我们的课程实践迷失方向,才不至于在课程实践中陷入误区,才能更早融人新课程,才能够稳步推进新课程,寻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民等,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
2沈亚萍,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反思,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8
【关键词】职业教育;历史教学;新课改
中国职业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垣曲县高级职业中学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汽修、焊接等七个专业,其中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专业参加普通高考,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颇具以下困惑:
一、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
新课改从初中“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到高中完全抛弃历史学科体系,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模式,而且在整体编排体例上过于注重政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必修Ⅰ主要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主要讲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去涉及相应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如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中,竟然对三民主义只字未提,由此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对于其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的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事实上,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表明,还没有掌握和理解历史背景就进入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序,不按历史发展的系统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而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时间跳跃性和中外历史跳跃性都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与知识概念,也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更不易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揭示历史的本质。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历史知识庞杂,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能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感到最困惑的是,参加了培训,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也高度认同,可是一到课堂上,仍然不能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我们意识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课改的新理念,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仅仅有观念的观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顺利实施新课程,除了确立正确的理念之外,还必须掌握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高中老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教材使用上的困惑,有教学模式选取上的迷茫,有知识储备上的尴尬,也有知难而进不断思索而有顿悟的喜悦。教学是一种实践,更是一门反思中顿悟的艺术,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也许正是有了不断反思后的顿悟,才不至于让我们的课程实践迷失方向,才不至于在课程实践中陷入误区,才能更早融人新课程,才能够稳步推进新课程,寻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民等,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
2沈亚萍,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反思,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