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所学课程里面,语文学习无疑是所有学科之中最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科。初中语文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书面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与交流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有效性提问更能加大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也能从另一面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方便老师做课程计划,所以要不断地改进和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提问有效性 改进
0引言
作为华夏子孙,继承和发扬华夏民族文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汉字和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方式。而我们学生时代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来自于语文课堂,这其中初中生处于智力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参与感,这一互动的主要方法就是课堂提问,当然必须是包含丰富多彩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这样会增加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初三语文课堂上会发生的提问来进一步具体地阐述有效性提问的必要性,为现今初中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理解提问有效性的提问原则
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更可以说是老师所需要具备的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增加对老师和课堂的兴趣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第一就是新颖性原则。初中语文是一门极具想象力的学科,提问的问题和答案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节课乃至一个学期如果老师的提问方法一成不变,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初三的学生马上要迎来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正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新颖不重复的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第二就是合理性原则。一节课的时间是本来就是有限的,能够让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也是更加有限的,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合理的提出问题,才能使课堂效果更好。合理性原则是说老师要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从上课开始,提问由易变难,慢慢将孩子带入课堂上来。因为初三学生玩心较大,一开始要是难度很大的问题极容易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产生潜在的信号——这些太难了,我学不会。同时课堂上的提问要尽可能合理安排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要不断地抓住学生的心思,避免学生分神。最后,有效提问还应当有重点突破原则。初三语文所选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一般都有深刻的故事背景和丰富的人物思想感情。课堂上老师应该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着重提问,重点突破。例如:初三语文《故乡》一篇中,作者鲁迅通过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现实背景和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再如毛泽东所写的《卜算子·咏梅》一诗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笑”字即是点睛之笔,这都是需要老师重点提问的,也是让学生重点记忆与学习的。
2. 掌握合理的有效性提问方法
2.1从提问的单调性变提问的丰富性
语文不同于数学,语文重在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数学则是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反复推理能力。语文老师不能仅仅问学生诗背会了没有,更应该注重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诗的内容与作者的心理活动。就比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苏轼所写的《浣溪沙》,老师们应该在课堂上问学生此篇诗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所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这样便能使学生加强对该诗的理解,在背诵时也更好地去记忆。
2.2从统一式问答变合理式问答
語文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不管难易学生都能大概理解一些,程度好的学生也许就能思考出本篇文章所表达的全部内涵,程度差的也就是能思考出一两个方面,不存在一点不会,尤其是对于初三语文来讲。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尽可能的因人而异,要尽可能多地设置提问问题,从易到难,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去问,这样能更好地激发那些程度不好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感,而不同于统一式问答只有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才能参与进来。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眼啄春泥”一句,对于程度好一点的学生便可以问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能反映出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程度稍差的学生,可以提问让学生用自己想象力来描绘一下该句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 小结
语文教学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初三的语文教学不仅仅事关学生的中考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特定阶段对中华文字语言的一种独厚情感。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接触到的事物在不断更新,思维要跟着不断发展,因此老师对于课堂的提问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不是固守不变,拘于传统。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与自己一同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而不是老师自己上课或者老师带领一小部分有兴趣的同学上课。不断提高初三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这将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高中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敏.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6(1):171.
[2] 李国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环球市场,2016(5):225.
[3] 张晓蓓.问之有“道”,提升语文课堂效益[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 (8):30-3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提问有效性 改进
0引言
作为华夏子孙,继承和发扬华夏民族文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汉字和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方式。而我们学生时代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来自于语文课堂,这其中初中生处于智力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参与感,这一互动的主要方法就是课堂提问,当然必须是包含丰富多彩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这样会增加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初三语文课堂上会发生的提问来进一步具体地阐述有效性提问的必要性,为现今初中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理解提问有效性的提问原则
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更可以说是老师所需要具备的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增加对老师和课堂的兴趣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第一就是新颖性原则。初中语文是一门极具想象力的学科,提问的问题和答案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节课乃至一个学期如果老师的提问方法一成不变,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初三的学生马上要迎来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正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新颖不重复的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第二就是合理性原则。一节课的时间是本来就是有限的,能够让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也是更加有限的,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合理的提出问题,才能使课堂效果更好。合理性原则是说老师要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从上课开始,提问由易变难,慢慢将孩子带入课堂上来。因为初三学生玩心较大,一开始要是难度很大的问题极容易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产生潜在的信号——这些太难了,我学不会。同时课堂上的提问要尽可能合理安排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要不断地抓住学生的心思,避免学生分神。最后,有效提问还应当有重点突破原则。初三语文所选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一般都有深刻的故事背景和丰富的人物思想感情。课堂上老师应该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着重提问,重点突破。例如:初三语文《故乡》一篇中,作者鲁迅通过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现实背景和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再如毛泽东所写的《卜算子·咏梅》一诗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笑”字即是点睛之笔,这都是需要老师重点提问的,也是让学生重点记忆与学习的。
2. 掌握合理的有效性提问方法
2.1从提问的单调性变提问的丰富性
语文不同于数学,语文重在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数学则是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反复推理能力。语文老师不能仅仅问学生诗背会了没有,更应该注重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诗的内容与作者的心理活动。就比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苏轼所写的《浣溪沙》,老师们应该在课堂上问学生此篇诗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所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这样便能使学生加强对该诗的理解,在背诵时也更好地去记忆。
2.2从统一式问答变合理式问答
語文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不管难易学生都能大概理解一些,程度好的学生也许就能思考出本篇文章所表达的全部内涵,程度差的也就是能思考出一两个方面,不存在一点不会,尤其是对于初三语文来讲。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尽可能的因人而异,要尽可能多地设置提问问题,从易到难,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去问,这样能更好地激发那些程度不好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感,而不同于统一式问答只有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才能参与进来。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眼啄春泥”一句,对于程度好一点的学生便可以问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能反映出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程度稍差的学生,可以提问让学生用自己想象力来描绘一下该句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 小结
语文教学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初三的语文教学不仅仅事关学生的中考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特定阶段对中华文字语言的一种独厚情感。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接触到的事物在不断更新,思维要跟着不断发展,因此老师对于课堂的提问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不是固守不变,拘于传统。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与自己一同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而不是老师自己上课或者老师带领一小部分有兴趣的同学上课。不断提高初三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这将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高中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敏.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6(1):171.
[2] 李国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环球市场,2016(5):225.
[3] 张晓蓓.问之有“道”,提升语文课堂效益[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 (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