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子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具有耐旱和适宜各种土壤的优点,平川、山区和丘陵地区都可种植。用小米做饭省时、省事,小米饭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长期食用,并不生厌;革命圣地延安、河北省蔚县、山西省沁县的“沁州黄”等有名的小米,更受各界人士欢迎。
我出生于贫困家庭,幼年时代是吃高粱面饭和小米饭度过的,我与小米之缘,与生俱有。
日本投降后,我进入解放区读书,我们学校除星期日中午吃一顿白面蒸馍外,其余六天天天是小米饭,顿顿是小米饭。对此,个别从国统区入校的学生常喊“俗不可耐”,我则不仅习以为常,而且觉得太行山出产的小米比家乡的小米更为香甜,因而与小米之缘与日俱增。
我们食用的小米,是师生们从二三十里之遥的农村米库背回来的。一些从国统区入校的学生没有米袋,外出背米时便不得不“以裤代袋”:先将单裤的两条裤口用绳子捆紧,将小米装入裤子后,再将上面的大裤口捆紧,然后将“人”字形的“米袋”架在脖子上,双手扶着两条裤管徐徐而行,其势态就像是新式的民间艺术——哑老背妻。
其实,顿顿小米饭、天天小米饭的生活,岂止是我们学校,解放区所有的学校、机关、团体都是如此。那时,政府工作人员被称为“吃公家小米的人”,他们在机关工作时吃小米饭;下乡工作时带着米票吃派饭;开会、住招待所时交米票吃小米饭;如果不幸牺牲或病逝,则被称为:“×××不吃小米了!”
战争时期的小米,作用是很大的,机关、团体的伙食标准以小米计算;对杀敌英雄、劳动模范的奖励以小米计算;对干部家属生孩子的补贴以小米计算……
解放区的军队,同样一日三餐吃小米饭,但是蔬菜充足,营养丰富,指战员个个身体健壮,战斗情绪高涨,与国民党军队因吃缺乏营养的红大米而失明、失去战斗力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号称800万之众的国民党军队,就是被“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彻底打垮的。
建国以后,军民一日三餐小米饭的生活基本结束,但“小米制”仍实行了一个时期,如对供给制干部的津贴,对留用人员的工资待遇等,都是以小米折价的。我本人也有若干次“小米制”的经历,例如:
建国初期我在榆次当小学教师,县教育科将全县小学教师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教师每月待遇是小米170市斤,乙等教师是155市斤,丙等教师的待遇是140市斤(不折价、发米)。
1951年元月,我出席了在省城海子边人民大礼堂召开的“山西省首届文艺新闻工作者给奖大会”,会务组对与会人员的伙食标准便是以小米折价定的。大会在对获奖人员和作品发奖时,也是以小米为标准折价的。元月31日,大会举行发奖仪式,太原市文教局副局长苏贯之宣布领奖名单,我的奖金是小米200市斤(折价付款,下同);作家李束为创作的中篇小说《春秋图》被评为一等奖,奖金是小米1000市斤。
当年秋,我患病入“山大”医院三个月,结账时,医疗费折合小米1300市斤……。
小米制废除后,我们机关食堂的主食以白面、大米为主,小米饭很少吃了。不过好景不长,当了“右派”后,我竟连小米饭也吃不饱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家的主食以白面、大米为主,很少吃小米饭。读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书所述的“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后,我又将小米饭列为饭谱之首,直至现在,仍与小米有缘。
(责编 周边)
我出生于贫困家庭,幼年时代是吃高粱面饭和小米饭度过的,我与小米之缘,与生俱有。
日本投降后,我进入解放区读书,我们学校除星期日中午吃一顿白面蒸馍外,其余六天天天是小米饭,顿顿是小米饭。对此,个别从国统区入校的学生常喊“俗不可耐”,我则不仅习以为常,而且觉得太行山出产的小米比家乡的小米更为香甜,因而与小米之缘与日俱增。
我们食用的小米,是师生们从二三十里之遥的农村米库背回来的。一些从国统区入校的学生没有米袋,外出背米时便不得不“以裤代袋”:先将单裤的两条裤口用绳子捆紧,将小米装入裤子后,再将上面的大裤口捆紧,然后将“人”字形的“米袋”架在脖子上,双手扶着两条裤管徐徐而行,其势态就像是新式的民间艺术——哑老背妻。
其实,顿顿小米饭、天天小米饭的生活,岂止是我们学校,解放区所有的学校、机关、团体都是如此。那时,政府工作人员被称为“吃公家小米的人”,他们在机关工作时吃小米饭;下乡工作时带着米票吃派饭;开会、住招待所时交米票吃小米饭;如果不幸牺牲或病逝,则被称为:“×××不吃小米了!”
战争时期的小米,作用是很大的,机关、团体的伙食标准以小米计算;对杀敌英雄、劳动模范的奖励以小米计算;对干部家属生孩子的补贴以小米计算……
解放区的军队,同样一日三餐吃小米饭,但是蔬菜充足,营养丰富,指战员个个身体健壮,战斗情绪高涨,与国民党军队因吃缺乏营养的红大米而失明、失去战斗力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号称800万之众的国民党军队,就是被“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彻底打垮的。
建国以后,军民一日三餐小米饭的生活基本结束,但“小米制”仍实行了一个时期,如对供给制干部的津贴,对留用人员的工资待遇等,都是以小米折价的。我本人也有若干次“小米制”的经历,例如:
建国初期我在榆次当小学教师,县教育科将全县小学教师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教师每月待遇是小米170市斤,乙等教师是155市斤,丙等教师的待遇是140市斤(不折价、发米)。
1951年元月,我出席了在省城海子边人民大礼堂召开的“山西省首届文艺新闻工作者给奖大会”,会务组对与会人员的伙食标准便是以小米折价定的。大会在对获奖人员和作品发奖时,也是以小米为标准折价的。元月31日,大会举行发奖仪式,太原市文教局副局长苏贯之宣布领奖名单,我的奖金是小米200市斤(折价付款,下同);作家李束为创作的中篇小说《春秋图》被评为一等奖,奖金是小米1000市斤。
当年秋,我患病入“山大”医院三个月,结账时,医疗费折合小米1300市斤……。
小米制废除后,我们机关食堂的主食以白面、大米为主,小米饭很少吃了。不过好景不长,当了“右派”后,我竟连小米饭也吃不饱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家的主食以白面、大米为主,很少吃小米饭。读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书所述的“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后,我又将小米饭列为饭谱之首,直至现在,仍与小米有缘。
(责编 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