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豪森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理所当然,他的发现奠定了人类在癌症研究领域的一块基石;”而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对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工作则是‘一个鼓舞和促进‘”。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汉斯·约恩瓦尔说,豪森的获奖成就是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巴尔-西诺西也成为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女性获得者之一。
豪森将获得这一奖项的一半奖金,即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将分享另一半奖金。
同一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两项不同的研究工作,此前并不多见,尽管这两项工作有一点联系——均是对病毒的胜利。
有分析人士称,这种“打包”表彰生命科学家的做法,从一侧面反映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竞争的激烈,如果再考虑到,近些年不少诺贝尔化学奖的工作也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则更显示出生命科学的活跃。
基于豪森的工作, 人类研制出预防宫颈癌的疫苗
现年72岁的豪森,36岁时开始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间的关系。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
这一发现使攻克宫颈癌成为可能。宫颈癌被认为是威胁妇女健康的“第二杀手”——仅次于乳腺癌——平均每两分钟就会夺去一位妇女的生命。目前,全球每年有大约50万名妇女患上宫颈癌,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
早在19世纪40年代,一位意大利医生就发现,患宫颈癌的妇女大多数为已婚者,在修女中几乎无人罹患这种疾病。他据此提出:女性的性生活状况和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此后,大量流行病学资料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性行为为什么会传播宫颈癌,却仍然是个谜。当时,人们之所以没有把病因锁定为人乳头状瘤病毒,因为这种病毒很难在细胞中培养,不容易被发现。
1983年,豪森从宫颈癌患者身上取下的活体组织中首先分离出人乳头状瘤病毒。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病例中都能发现这种病毒的影子。因此,豪森大胆地提出宫颈癌的致病原因是某种亚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但这一观点与当时的主流认识相悖,并不被大多数同行所接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家乔友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直到1999年,豪森的发现才得到全世界的共识。”乔友林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豪森才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所在。
人乳头状瘤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大约有130种不同的类型,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感染。不过,大多数类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对人体并不构成危害,只有极少数几种会引发疾病。比如,人乳头状瘤病毒6型和11型是尖锐湿疣病例的祸根;16型和18型则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发现,使得宫颈癌成为迄今病因最明确的一种癌症。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新闻发言人斯特芬尼·塞特曼说:“豪森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理所当然,他的发现奠定了人类在癌症研究领域的一块基石。”
乔友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基于豪森的工作,世界制药巨头默克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成功研制出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于2006年分别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相继上市。“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癌症疫苗,”乔友林说。宫颈癌也因此有望成为人类可以预防和根除的第一种恶性肿瘤。
发现艾滋病病毒: 这是一个迟到的奖项
如果说豪森获奖多少还有些出乎意料的话,那么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则完全在预料之中。很多生命科学家都认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这项工作的意义太重要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都在法国巴斯德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当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道说,有些年轻的同性恋者先后因一种奇怪的疾病死去,患者生前血液中的CD4+T淋巴细胞下降至几近于零,完全丧失了免疫能力。这引起了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关注。
1982年底,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开始研究这种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疾病,即艾滋病。他们认为,患者血液内CD4+T淋巴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表明它们可能是病毒攻击的目标,定期分析早期患者的淋巴细胞肯定能找到致病病原体。
这是一个后来给他们带来无数荣誉的决定。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就是如今人们熟知的艾滋病病毒。1983年5月,美国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刊登了他们的这一重要发现。这也成为他们此次获奖最重要的依据。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发现艾滋病病毒是“从生物学上了解艾滋病和其反逆转录病毒疗法的首要条件”,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工作“导致了艾滋病诊断和血液产品筛选方法的出现,艾滋病预防与治疗的结合有效减缓了艾滋病的流行,并大幅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平均寿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科学家邵一鸣认为“这是一个迟到的奖项”。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之所以迟到,与发现早期的一段争论有关。
原来,在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发现艾滋病病毒不久后的198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罗伯特·加洛也发表文献,称自己发现并分离了艾滋病病毒。
双方一度为到底谁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争论不休,这一争论曾引起法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之间的法律甚至外交纠纷。
后来,经过反复的调查发现,加洛的研究样品曾受到蒙塔尼样品的“污染”, 前者的发现其实就是后者已经报道的东西。原来,蒙塔尼在1983年曾把自己的研究样品送给加洛,请其辨认和鉴定。
如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颁布给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无形中承认了他们当年最早独立发现艾滋病病毒的功绩。
在刚发现艾滋病病毒时,巴尔-西诺西曾认为,疫苗很快就能面世。但直到今天,艾滋病疫苗仍然是个未被攻克的难关。特别是2007年9月,默克公司经历十年研制的第二代艾滋病疫苗最终失败,给这一工作的前景蒙上了不小的阴影。
邵一鸣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对疫苗的研制工作将是“一个鼓舞和促进”。他说,尽管前两代疫苗的设计都以失败告终,但第三代疫苗的研究工作已经起锚。获奖后的蒙塔尼更是乐观地认为“研究将在4年内取得成果”。
现年76岁的蒙塔尼,1993年创立了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预防基金会,并担任主席至今。目前,他仍在致力于寻找艾滋病疫苗和治疗方法。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汉斯·约恩瓦尔说,豪森的获奖成就是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巴尔-西诺西也成为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女性获得者之一。
豪森将获得这一奖项的一半奖金,即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将分享另一半奖金。
同一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两项不同的研究工作,此前并不多见,尽管这两项工作有一点联系——均是对病毒的胜利。
有分析人士称,这种“打包”表彰生命科学家的做法,从一侧面反映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竞争的激烈,如果再考虑到,近些年不少诺贝尔化学奖的工作也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则更显示出生命科学的活跃。
基于豪森的工作, 人类研制出预防宫颈癌的疫苗
现年72岁的豪森,36岁时开始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间的关系。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
这一发现使攻克宫颈癌成为可能。宫颈癌被认为是威胁妇女健康的“第二杀手”——仅次于乳腺癌——平均每两分钟就会夺去一位妇女的生命。目前,全球每年有大约50万名妇女患上宫颈癌,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
早在19世纪40年代,一位意大利医生就发现,患宫颈癌的妇女大多数为已婚者,在修女中几乎无人罹患这种疾病。他据此提出:女性的性生活状况和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此后,大量流行病学资料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性行为为什么会传播宫颈癌,却仍然是个谜。当时,人们之所以没有把病因锁定为人乳头状瘤病毒,因为这种病毒很难在细胞中培养,不容易被发现。
1983年,豪森从宫颈癌患者身上取下的活体组织中首先分离出人乳头状瘤病毒。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病例中都能发现这种病毒的影子。因此,豪森大胆地提出宫颈癌的致病原因是某种亚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但这一观点与当时的主流认识相悖,并不被大多数同行所接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家乔友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直到1999年,豪森的发现才得到全世界的共识。”乔友林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豪森才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所在。
人乳头状瘤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大约有130种不同的类型,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感染。不过,大多数类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对人体并不构成危害,只有极少数几种会引发疾病。比如,人乳头状瘤病毒6型和11型是尖锐湿疣病例的祸根;16型和18型则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发现,使得宫颈癌成为迄今病因最明确的一种癌症。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新闻发言人斯特芬尼·塞特曼说:“豪森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理所当然,他的发现奠定了人类在癌症研究领域的一块基石。”
乔友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基于豪森的工作,世界制药巨头默克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成功研制出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于2006年分别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相继上市。“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癌症疫苗,”乔友林说。宫颈癌也因此有望成为人类可以预防和根除的第一种恶性肿瘤。
发现艾滋病病毒: 这是一个迟到的奖项
如果说豪森获奖多少还有些出乎意料的话,那么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则完全在预料之中。很多生命科学家都认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这项工作的意义太重要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都在法国巴斯德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当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道说,有些年轻的同性恋者先后因一种奇怪的疾病死去,患者生前血液中的CD4+T淋巴细胞下降至几近于零,完全丧失了免疫能力。这引起了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关注。
1982年底,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开始研究这种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疾病,即艾滋病。他们认为,患者血液内CD4+T淋巴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表明它们可能是病毒攻击的目标,定期分析早期患者的淋巴细胞肯定能找到致病病原体。
这是一个后来给他们带来无数荣誉的决定。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就是如今人们熟知的艾滋病病毒。1983年5月,美国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刊登了他们的这一重要发现。这也成为他们此次获奖最重要的依据。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发现艾滋病病毒是“从生物学上了解艾滋病和其反逆转录病毒疗法的首要条件”,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工作“导致了艾滋病诊断和血液产品筛选方法的出现,艾滋病预防与治疗的结合有效减缓了艾滋病的流行,并大幅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平均寿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科学家邵一鸣认为“这是一个迟到的奖项”。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之所以迟到,与发现早期的一段争论有关。
原来,在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发现艾滋病病毒不久后的198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罗伯特·加洛也发表文献,称自己发现并分离了艾滋病病毒。
双方一度为到底谁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争论不休,这一争论曾引起法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之间的法律甚至外交纠纷。
后来,经过反复的调查发现,加洛的研究样品曾受到蒙塔尼样品的“污染”, 前者的发现其实就是后者已经报道的东西。原来,蒙塔尼在1983年曾把自己的研究样品送给加洛,请其辨认和鉴定。
如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颁布给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无形中承认了他们当年最早独立发现艾滋病病毒的功绩。
在刚发现艾滋病病毒时,巴尔-西诺西曾认为,疫苗很快就能面世。但直到今天,艾滋病疫苗仍然是个未被攻克的难关。特别是2007年9月,默克公司经历十年研制的第二代艾滋病疫苗最终失败,给这一工作的前景蒙上了不小的阴影。
邵一鸣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对疫苗的研制工作将是“一个鼓舞和促进”。他说,尽管前两代疫苗的设计都以失败告终,但第三代疫苗的研究工作已经起锚。获奖后的蒙塔尼更是乐观地认为“研究将在4年内取得成果”。
现年76岁的蒙塔尼,1993年创立了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预防基金会,并担任主席至今。目前,他仍在致力于寻找艾滋病疫苗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