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这充分考虑到了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所以信息技术课早在2001年已正式被国家教委列为中小学必修课。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一直思考怎样才能把这门新兴的学课教好。以下是我几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就算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一、明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提高学习兴趣
起初信息技术课被许多人误认为电脑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脱离不了传统的巢臼,把信息技术课引入了歧途。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要点,重在基本技能。可以看出信息技术重在学生实践操作。只有明确了这个教学目标以后才能制定一系列的计划。
1.以多任务驱动模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压缩讲授内容的时间,而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任务要明确,可以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出总的教学目标。设计这些任务时,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阶段。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要求学会,基础好点的学生则要求熟练并扩展。
2.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这个特点这就决定了他比其它的学科的兴趣点的突破口要来的多。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第一在讲述新课前先展示贴近学生学活的例子。如讲述编辑小报时先把小报作品展示给学生观察,从而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对于学生的完成的作品,给予一定的展示和赞扬,学生无形之间产生了竞争力。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对于教学方法不能一味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这样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第四对于富有创造性的同学通过兴趣小组要给予一定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水平。
3.以因材施教方法来讲述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重点、难点要因材施教地做到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简单化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掌握。现在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在进职高的时候,他们早已接触了计算机,有的打字速度相当快,有的是游戏高手,有的人还制作了自己的精美的网页。如果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还是完全按课本的编排顺序来,估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到很无趣,昏昏欲睡。为此,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1.着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与其它的课程不同,因为他重在实践,要把上课时间的70%多让给学生来操作练习,所以在这30%的时间里教师的演示就来的尤其重要,教师应选择压缩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但是在信息技术课中则是“百讲不如一练”,光讲信息技术理论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在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观察思考、掌握方法。
2.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教师上课时要防止学生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例如:对于学过word文字处理软件以后,可以操作excel软件中基本的命令。
三、课堂的评价和总结
基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对学生课堂评价应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秀地方,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每位同学的才能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结束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力求克服有些传统学科中出现的缺陷,使信息技术学科真正服务于信息时代的学生。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一直思考怎样才能把这门新兴的学课教好。以下是我几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就算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一、明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提高学习兴趣
起初信息技术课被许多人误认为电脑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脱离不了传统的巢臼,把信息技术课引入了歧途。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要点,重在基本技能。可以看出信息技术重在学生实践操作。只有明确了这个教学目标以后才能制定一系列的计划。
1.以多任务驱动模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压缩讲授内容的时间,而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任务要明确,可以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出总的教学目标。设计这些任务时,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阶段。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要求学会,基础好点的学生则要求熟练并扩展。
2.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这个特点这就决定了他比其它的学科的兴趣点的突破口要来的多。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第一在讲述新课前先展示贴近学生学活的例子。如讲述编辑小报时先把小报作品展示给学生观察,从而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对于学生的完成的作品,给予一定的展示和赞扬,学生无形之间产生了竞争力。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对于教学方法不能一味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这样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第四对于富有创造性的同学通过兴趣小组要给予一定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水平。
3.以因材施教方法来讲述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重点、难点要因材施教地做到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简单化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掌握。现在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在进职高的时候,他们早已接触了计算机,有的打字速度相当快,有的是游戏高手,有的人还制作了自己的精美的网页。如果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还是完全按课本的编排顺序来,估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到很无趣,昏昏欲睡。为此,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1.着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与其它的课程不同,因为他重在实践,要把上课时间的70%多让给学生来操作练习,所以在这30%的时间里教师的演示就来的尤其重要,教师应选择压缩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但是在信息技术课中则是“百讲不如一练”,光讲信息技术理论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在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观察思考、掌握方法。
2.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教师上课时要防止学生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例如:对于学过word文字处理软件以后,可以操作excel软件中基本的命令。
三、课堂的评价和总结
基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对学生课堂评价应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秀地方,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每位同学的才能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结束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力求克服有些传统学科中出现的缺陷,使信息技术学科真正服务于信息时代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