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 蕴涵深远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满纪念堂》是一篇题材重大、蕴涵深远的现场短新闻。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把真挚的感情倾注笔端,用绘声、绘色、绘情的描述,全程展示了人们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场景,使受众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可感性、可亲性和可信性。
  主题鲜明,通篇贯穿一个“情”字。先是记者在寒风习习的天安门广场,“发现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毛主席纪念堂涌去”。紧接着是写毛主席的亲属来了、主席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来了、在校大学生来了、外国朋友来了,尤其是那位弯腰弓背的白发老人的一声哭泣,把这篇文章推向了高潮……记者的满腔热情、亲属的骨肉亲情、群众的一片真情,都融入了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之中。
  题材重大,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着,不仅为全国各族人民所爱戴,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威望。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纪念日,记者以这天人们来瞻仰毛主席遗容为题材,意义非同寻常。记者紧紧抓住特点,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突出主题,写出这篇具有较高价值的现场短新闻。
  观察仔细,体会用心,现场感极强。作者通过深入现场,认真观察,捕捉到许多生动的细节,然后用心体会,经过去粗取精,把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巧妙地“化”在对现场情景的描述之中,避免了平铺直叙。这一点在文章高潮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突然,身旁传来一声哭泣。转头看去,是一位弯腰弓背的白发老人,他姓黄,从江西来,73岁。他还特地从家里带来一捧稻子,说他要向主席报告如今的好日子,他哭了片刻,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去,到了出口又折回头再看上一眼。”简单的几句话,有声有色,十分传神,作者准确地把握了此时此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把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爱戴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临其境,耳濡目染,产生了强烈的现场共鸣,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借景生情,意味深长。作者用“在主席遗体旁,有20多位不同肤色的外国朋友深深地鞠躬,久久不肯离去”,来衬托毛主席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位置;用来自江西农村73岁的白发老人,来表达亿万普通老百姓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作者还以“24盆怒放的君子兰飘出阵阵清香,花放得很开,像张大的嘴巴,要说什么”,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花儿似乎要告诉人们,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来之不易,或是想告诉人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
  前后呼应,巧妙运用背景材料。《情满纪念堂》在最后通过对纪念堂管理局局长徐静的采访,巧妙地将背景材料转化为第一手材料,灵活地穿插于文中,有利于深化主题,使现场看不到的东西得到了补充说明,让读者对毛主席纪念堂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说明,毛主席他老人家虽然躺在中国最中心的那片开阔的广场上永久地睡眠,但他并不是孤立地被封存在历史中,他的精神仍在感召着人们,更增强了新闻的厚度。
  触类旁通,联想丰富,出手不凡。据悉,记者并非专程为写短新闻而来,而是随某厂到北京参加新闻发布会偶然遇之,触发灵感,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诸多不便的情况下,紧紧抓住机遇,争取到了采访的主动权,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纪念堂里的环境、人物、氛围进行了详细观察,就连毛主席遗体旁的君子兰有多少盆都一一数清。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很多,作者只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场面、人物,把一个浓浓的“情”字倾洒在字里行间,成为不可多得的独家新闻。
  但是,这篇文章在某些段落遣词造句值得商榷。如“发现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纪念堂涌去”,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实际情况是人们自觉排队,怀着肃穆的心情,缓缓步入纪念堂,“涌去”显得有点杂乱无序;第七自然段中“主席遗容依然红光满面”,不如改为“主席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君子兰飘出阵阵清香”中的“飘”字不恰当,不如用“散发”较为准确。
  尽管文章中有些地方描写不当,但毕竟瑕不掩玉,记者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如此好的文章也实属不易,不失为现场短新闻的一篇佳作。
  (作者单位:伊川县委宣传部)
  
  附原文:
  情满纪念堂
  □陈钢
  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诞辰纪念日。我行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现身旁的人流正一股股地向毛主席纪念堂涌去。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寒风习习,脸上每一个毛孔都针刺一般,我在寒冷中汇入人的热流。
  9点零5分,毛岸青、邵华带着儿子毛新宇来到毛主席坐像前,献上花篮,静默、鞠躬、留影。几乎同时,李敏的丈夫孔令华、李讷和丈夫王景清也带着孩子来到了这里。他们的花篮缎带上写着:深切怀念敬爱的爸爸。
  在他们献的花篮左侧,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敬献的花篮,鲜红的缎带上写着:敬爱的毛主席千古。在毛主席坐像的最左侧,还有一略小的花篮,缎带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敬献人的名字,我拿起缎带仔细一看,是主席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李银桥、韩桂馨、徐肖冰……
  10点整,毛泽覃烈士和贺子珍妹妹贺怡所生的儿子贺麓成带着妻子来到了毛主席坐像前,这位导弹专家告诉我:“每年我们都要来这里,缅怀主席。”他们默哀、留影。随他们一齐来的还有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献上巨书“雄风”的书法家孙鑫,他说,他是从山东淄博专程赶来的。
  在毛主席遗体旁,有20多位不同肤色的外国朋友深深地鞠躬,久久不肯离去。在他们的队伍中,有一位黑皮肤的小男孩,他两眼盯着主席的遗容,像大人一样入神而专注。突然,身旁传来一声哭泣。转头看去,是一位弯腰弓背的白发老人,他姓黄,从江西来,73岁。他还特地从家里带来一捧稻子,说他要向主席报告如今的好日子,他哭了片刻,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去,到了出口又折回头再看上一眼。
  主席遗容仍然红光满面,覆盖在身上的党旗鲜红鲜红,周围24盆怒放的君子兰飘出阵阵清香,花放得很开,像张大的嘴,要说什么。
  在纪念堂出口,一对夫妇带着3个孩子,爸爸正对孩子说话。上前一问,男的是齐齐哈尔市水产公司的张德相,他们全家从齐齐哈尔搬到青岛,昨天路过北京,张德相问妻子想到哪里玩玩,妻子第一句就是“先去看看毛主席”。今年42岁的张德相拍着孩子的头:“他们新一代对毛主席印象不深,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毛主席,缅怀毛主席。”
  纪念堂管理局局长徐静告诉我,目前,每天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约有2万人,一些单位的新党员还到毛主席遗像前宣誓,不少高校的学生到纪念堂来过团日,好多到北京服役的新战士第一个假日便是到纪念堂来。
  (原载《新华日报》,1990年12月27日)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作为广播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剧曾经有过辉煌,曾经拥有众多的听众。然而,随着媒体激烈的竞争,广播剧听众市场有明显萎缩。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央电台及不少兄弟省市电台的广播剧却有相当的发展,学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联系河南广播剧创作发展的实际,研究探索广播剧的生存之道,这对于重新振兴广播剧市场,大有必要,很有意义。  应当说,这些年来,河南电台的广播剧也有一定发展。这首先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
期刊
重大题材是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兴奋点,是“新闻大战”的必争之地。媒体做好重大题材报道,不但能把握住宣传报道的良机,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渴求,更对塑造媒体形象、争取受众和广告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长期以来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地方媒体的重大题材报道表现不尽如人意,在报道力度、体裁、时效等方面常常陷入“千报一面”的误区。  4月26日到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期刊
香港的确很幸运,有一群敢于发问的记者、一片朝气勃勃的传媒景象。本地现有约50份日报和800份期刊,约100家国际传媒机构落户香港。新闻、资讯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的一大基石,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极为重要的资产。美国总统杰弗逊曾说,若要美国在有政府没报纸、或有报纸没政府之间取舍,他会毫不犹疑选择报纸,杰弗逊不用面对这抉择,我们也不。在香港,我们有一个坚决维护资讯自由流通的政府。  身在政府,我们十分关心
期刊
今年5月下旬,《许昌晨报》强势推出了长篇通讯《大学生,背起妈妈去打工》,介绍襄城县大学生张尚昀自强不息,大义至孝,在长春税务学院一边上学求知,一边打工为母亲治病的感人事迹。此后,张尚昀事迹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新闻媒体进一步传播,引发强烈反响。中宣部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推出给予充分肯定,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作出重要批示,全省各地由此掀起向张尚昀学习的热潮。  作为率先推出这一重大典型的《许昌晨报》,在典型人物
期刊
1950年9月15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束电波划破中原上空,传向四面八方。自此,她的声音响彻神州大地,经天纬地,生生不息。  正值全台上下以优异成绩迎接河南广播55岁生日之际,金色的秋风送来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政府在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新闻名栏目奖,专题节目《女儿本色》获得广播专题类一等奖。同时有2件作品荣获全国新闻界最高奖,这是河南台一
期刊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让受众记住,形成深刻的印象,记住的人越多,记忆越深刻,知名度就越高。提高知名度、促进销售是广告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使自己的广告信息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呢?    一、不断重复,及时强化,建立心理定势    心理学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
期刊
新闻学与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之间,尽管它们的性质和原则不尽相同,但仍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审美追求上的借鉴和沟通更是无处不在。新闻意境的建构就是这种借鉴沟通的具体表现。    一    意境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从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历代著名的文论家不断予以阐释和丰富,形成中国文论中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催生,一种新的报道文体应运而生,陆续出现在许多报纸的版面上。从以前的填充版面到现在占据重要位置,这类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这类单篇式报道,不是单纯的记事记人的叙事文体,而是全方位反映热点、难点中人物、事物面貌的综合文体。这类多篇式报道,也区别于传统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它的报道形式更多更灵活,其意趣是通过多样的表现手法反映事物的方方面面,拓展事物之间
期刊
背景:《乡村八记》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今年年初从寒假归来后,写的一篇农村调查报告。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后认为,作者很自觉地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去,表现了一个年轻学子应有的勤奋、踏实的作风和认真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的科学态度,反映的农村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4月初,范敬宜在清华大学校内刊物《新清华》上发表了名为《一份值得推介的农村调查报告》
期刊
纪录片是记录客观存在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要对现实“创造性地解释”,而这种“解释”要靠电视语言来实现。电视语言是由画面(图像及文字)和言语(解说词、同期声语言)两大表达体系构成的。  画面语言是组成纪录片的基本要素。画面有很强的视觉说服力,在纪录片节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画面对过去的事情、未来的远景及事情发生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等问题是无法表达完善的,为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