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以瘦为美的时代,这是一个以瘦为美的星球,几乎每个人都在呐喊“我要减肥”,几乎每个人都在大快朵颐后捏着自己肉冻般的肚腩捶胸顿足。
人与肥肉的战争已经绵延数千年,在人人都担心胖起来的时候,人类正式进入对肥胖的恐惧时代。肥胖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精神恐慌。
没有环肥,只有燕瘦
这是个人人都爱瘦的时代——瑜伽、气功、点穴按摩、针灸……怪招迭起,甚至还有瘦骨嶙峋的模特儿为减肥把自个儿活活饿死的。这和2500年前发生在楚地的那场减肥运动何其相似……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那场减肥运动乃是因楚灵王而起。楚灵王建造一座章华宫,又叫“细腰宫”,因为楚灵王喜好腰细的女人,所以宫里的美女们都是清一色的细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宫中美妇投其所好,纷纷减肥节食,誓把瘦身运动进行到底,经常有人因此而活活饿死。从此这种小细腰就被冠予“楚腰”之衔。
这场减肥运动不只波及到女人,男人也不能幸免。因为楚灵王不仅喜欢细腰的女人,也喜欢细腰的男人。细腰的大臣能得到偏爱和重用,而肥胖的男人则有被罢官甚至处死的危险。于是,全国的士人都纷纷节食,每天只吃一顿饭,屏着气勒紧裤腰带,以至于要扶着墙才能站起来,一个个都饿得脸色发黑,粮食倒是省下不少。
历代帝王的审美,向来是左右时代潮流的风向标。汉代帝王对瘦美人的偏执狂热,也是史上有名。丽娟是汉武帝宠幸的一位宫女,身体轻柔,弱不禁风,几乎经不住衣带的弹拂。据说当她唱起回风之曲时,庭中树叶纷纷飘零。武帝常常把她藏在琉璃帐内,恐尘垢玷污了她的身体;还总是用衣带系住她的锦被,把她关闭在重重帷幕之中,生怕被风刮起。为了博得汉武帝的宠爱,丽娟还用琥珀做成环佩,放在衣裙里面,每当环佩发出声响时,她就对别人说是自己的骨节发出的声音。好一个病态美人,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竟恨不能瘦弱得骨节铮铮作响。
汉宫飞燕的故事世人早已耳熟能详。她的柔软纤腰,她的掌中舞几成神话。一次她在太液池的瀛洲上舞蹈,适逢风起,要不是旁人动作快抓住了她的裙子,她就乘风而去了。据传汉成帝怕大风把她吹跑,还特地为她筑起了“七宝避风台”。在这些帝王的审美取向之下,想必汉代的丰腴女人大多自惭形秽,一场妇女瘦身运动也就在所难免。
以瘦为美的潮流一直延续了很多朝代。魏晋时期的大富人石崇有成千美女。这个好色一代男,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收集各色美女。他对美女的要求,苛刻诡异,他检验美女体重的方法也十分偏门。他将沉水香筛成粉末,撒在象牙床上,如果哪位美女经过时没留下痕迹,石崇就赐给她珍珠百粒,如果谁留下了痕迹,则命她节食减肥。所以石府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非细骨轻躯,哪得百粒珍珠?”为了那百粒珍珠的巨额奖金,一场你死我活的减肥竞赛定然势不可当。
《南史·徐勉传》所记,梁朝时,著名舞女张净琬腰围只有一尺六寸,也能像赵飞燕一样掌上起舞。看来,自赵飞燕之后,能否掌上舞几乎成为评判顶级美女的一种标准了。
这个以瘦为美标准不仅适用于女人,同样也适用于男人。曾经,女性胖肥美丑的标准向来掌握在男人手里,而最后,男人自己也难免被卷入其中,不得不按既有的游戏规则行事,这就是潮流的力量。
胖子黄金时代之终结
虽然古埃及人早就将肥胖的病人画在墙壁上,认为胖是一种疾病;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也曾称“突然死亡这种情况,往往胖子比瘦子更多见”,他还号召人们减肥——裸体行走或者奔跑,睡硬板床,以及敞开吃肥肉,饭前锻炼,甚至吃饭的时候最好也不停地晃动。
但是其后一千多年中,肥胖却不再被欧洲人所排斥——或许是几次大饥荒、鼠疫,使得整个欧洲人口始终挣扎在生存危机之中,从没有安安稳稳地储存过大量脂肪。对饥饿的恐惧使得人们对脂肪有了特别的感情,因此各种绘画都以描绘女性的丰腴为美,“丰满的妇女更易于生育”“婴儿越胖越健康”等各种观念流行。人们爱脂肪、爱肥肉,从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健康或者不美。
直到公元1800年以前,“肥胖是一种病”这个观念只是少数大夫们的想法和说法。一个例子便是1789年《绅士》杂志写了一个三年没有离开自己的床的胖子,人们为了给他换床单,必须把他用滑车吊起来,而杂志中称他“除了偶有风湿外,非常健康”。胖的小孩在19世纪可能被看作“邪恶的”,但是不会被看作不健康的。
对于肥胖的拒斥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开始于20世纪初,实际上19世纪初,人们对肥胖问题就开始有广泛的讨论。长老会传教士格雷厄姆认为暴食暴饮是一种罪恶,因而提出了一种“格雷厄姆食谱”,认为食用茶、咖啡、酒、香料都是有罪的,提倡喝清水、吃蔬菜、水果和全麦面包等高纤维食物。
肥胖人群的出现和肥胖现象被社会拒斥,都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1780年,蒸汽机发明,大规模运输食物成为可能;1820年,铁路普及,蒸汽船也出现了,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食物运输变得廉价而迅速;1860年代,防腐剂发明,食物可以储存更长时间;1903年,反式脂肪酸被发现,大量运用于市售包装食品、餐厅的煎炸食品中,使其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坏;1890年,超级市场出现,各种各样充满了盐、脂肪和防腐剂的食品也出现了。
1908年,法国服装设计师保罗·波烈在伦敦展示了一件再现人体天然姿态的服装。这套衣服选用轻柔的丝绸,使得人体曲线毕现。自诩品位的上层社会的男性和女性开始疯狂追求体态优美,并爱上减肥。这种趋势很快传遍了欧洲和美洲大陆。因此人们说,19世纪初是胖子黄金时代的终结。
医生和健康专家们也开始关注肥胖对健康的影响。195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物理学家约翰·葛夫曼认为胆固醇含量与冠心病的关系很大,并且发现血液中含有胆固醇的脂蛋白与心脏病有关联。而早期研究认为,肥胖和血液脂蛋白有关系。而对高血压、高血脂的研究也证实肥胖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科学家和医生们也加入了“反肥胖”大潮。
1972年,安塞尔·基的《慢性病日记》正式将BMI(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其使用方法是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平方得出的数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于18至65岁的人来说:BMI在18.5~24.9为正常;BMI在25~30时为超重;BMI超过30则为肥胖。在BMI的精确计量下,科学家可以统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胖子比例,每个人都被规划在一个“胖”或者“不胖”的框架之内,肥胖顿时无所遁形。此时,肥胖已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整个社会津津乐道、指手画脚之事。我们如今是在一个对肥胖特别的敏感文化中。举例说明:2008年《纽约时报》制作了一个海报,名字是“如何衡量一个男人”,发布了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所有总统候选人的身高和体重——只有在很关注体重的文化媒介上才会有这种海报出现。这种影响下,肥胖的身躯被看作不健康也不美观的,因此胖人在现代文化的人际交往中普遍不受欢迎,常常成为权威人士或者腐败官员的象征。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肥胖就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上的问题或者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减肥运动
减肥运动其实自19世纪就开始了——1863年,威廉·班廷发表了世界上第一本明确提出依靠节食减肥的书——《一封写给公众的关于肥胖的信》,减肥这事才算真正进入普通人的视野。这本仅21页的书,记录了作者的减肥历程。该书一度十分流行,以致于节食减肥法至今都被称为“班廷减肥法”。但此时,人们既不觉得肥胖不健康,也不觉得需要费多大力气去减掉肥肉。
减肥药诞生于1910年代,其中很多都包含绦虫,正如劳拉在《美国传奇:1930~1940年代美国小伎俩》中声称1930年代,美国人会有意吃几条绦虫下去,觉得这样可以减肥——最著名的是歌剧演唱家玛利亚·凯勒斯,报纸热炒她因为吃含绦虫的鸡蛋减了50磅,绦虫都在以吃她的内脏为生了。后来她不得不辟谣,说自己是通过低卡路里的沙拉和鸡肉减肥的。
1920年代,香烟商人还在推广用香烟减肥的促销广告。1930年代,包含二硝基酚的减肥药短暂盛行,后因为有致盲和致死的案例,销声匿迹。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许多可疑的减肥药和减肥器具,有减肥饮料、饼干、冰激凌、鞋垫、眼罩,以及包在腹部和大腿上的减肥带。尽管有些听起来完全匪夷所思,还是有人愿意在上面花钱。
1945年7月5日,巴黎时装设计师路易斯·里德发明了“比基尼”之后,肥胖彻彻底底与不时髦联系起来。在这个观念的推动下,减肥栏目在各个报纸杂志都被归类到“时尚专栏”里。同时无数以“美女”“沙滩”“比基尼”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广告、海报,都在不断强化这个观念。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却越来越容易造成肥胖……
1950年代电视的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窝在温暖的沙发上看电视,而非在户外锻炼;1960年代,汽车基本可以代替人的双脚,带你到所有的地方去。因此发胖率急剧上升,肥胖已经不是少数人面临的问题,减肥成为一种全民运动,一个有利可图的商业市场。
当1994年,导致肥胖的基因被发现时,人们以为很快就能够找到简单的解决肥胖问题的方法,但是这个科学上的进展只是印证了人类与肥胖的斗争之艰难。直至如今,人们还在年复一年地花费大量金钱在减肥上。
全世界的精神恐慌
1980年代,“肥胖流行病”这个词在报纸上广泛出现。医生和公共健康官员开始警告人们一种新的流行疾病——肥胖正在威胁整个社会的健康,尤其是孩子们。减肥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甚至成为政府健康官员关注的问题。
尽管1983年2月美国著名歌手卡伦·卡彭特死于厌食症,科学家也开始关注因为过度减肥而造成的营养失调问题,但是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怕胖超过了怕瘦,各种减肥食谱、减肥药丸、减肥项目无处不在。2005年,报告称三分之二的美国成人超重或者肥胖,三分之一可归类为稍有肥胖,30%的美国儿童体重超标。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忧心忡忡地估计,全世界肥胖人口约有十亿之巨,并且在20年内,这个数据可能翻番。美国政府甚至将肥胖问题提到了“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讨论,因为肥胖成为许多应征参军青年遭拒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使得美国出现“兵荒”。
在人人都担心胖起来的时候,人类正式进入对肥胖的恐惧时代。肥胖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精神恐慌。
人与肥肉的战争已经绵延数千年,在人人都担心胖起来的时候,人类正式进入对肥胖的恐惧时代。肥胖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精神恐慌。
没有环肥,只有燕瘦
这是个人人都爱瘦的时代——瑜伽、气功、点穴按摩、针灸……怪招迭起,甚至还有瘦骨嶙峋的模特儿为减肥把自个儿活活饿死的。这和2500年前发生在楚地的那场减肥运动何其相似……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那场减肥运动乃是因楚灵王而起。楚灵王建造一座章华宫,又叫“细腰宫”,因为楚灵王喜好腰细的女人,所以宫里的美女们都是清一色的细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宫中美妇投其所好,纷纷减肥节食,誓把瘦身运动进行到底,经常有人因此而活活饿死。从此这种小细腰就被冠予“楚腰”之衔。
这场减肥运动不只波及到女人,男人也不能幸免。因为楚灵王不仅喜欢细腰的女人,也喜欢细腰的男人。细腰的大臣能得到偏爱和重用,而肥胖的男人则有被罢官甚至处死的危险。于是,全国的士人都纷纷节食,每天只吃一顿饭,屏着气勒紧裤腰带,以至于要扶着墙才能站起来,一个个都饿得脸色发黑,粮食倒是省下不少。
历代帝王的审美,向来是左右时代潮流的风向标。汉代帝王对瘦美人的偏执狂热,也是史上有名。丽娟是汉武帝宠幸的一位宫女,身体轻柔,弱不禁风,几乎经不住衣带的弹拂。据说当她唱起回风之曲时,庭中树叶纷纷飘零。武帝常常把她藏在琉璃帐内,恐尘垢玷污了她的身体;还总是用衣带系住她的锦被,把她关闭在重重帷幕之中,生怕被风刮起。为了博得汉武帝的宠爱,丽娟还用琥珀做成环佩,放在衣裙里面,每当环佩发出声响时,她就对别人说是自己的骨节发出的声音。好一个病态美人,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竟恨不能瘦弱得骨节铮铮作响。
汉宫飞燕的故事世人早已耳熟能详。她的柔软纤腰,她的掌中舞几成神话。一次她在太液池的瀛洲上舞蹈,适逢风起,要不是旁人动作快抓住了她的裙子,她就乘风而去了。据传汉成帝怕大风把她吹跑,还特地为她筑起了“七宝避风台”。在这些帝王的审美取向之下,想必汉代的丰腴女人大多自惭形秽,一场妇女瘦身运动也就在所难免。
以瘦为美的潮流一直延续了很多朝代。魏晋时期的大富人石崇有成千美女。这个好色一代男,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收集各色美女。他对美女的要求,苛刻诡异,他检验美女体重的方法也十分偏门。他将沉水香筛成粉末,撒在象牙床上,如果哪位美女经过时没留下痕迹,石崇就赐给她珍珠百粒,如果谁留下了痕迹,则命她节食减肥。所以石府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非细骨轻躯,哪得百粒珍珠?”为了那百粒珍珠的巨额奖金,一场你死我活的减肥竞赛定然势不可当。
《南史·徐勉传》所记,梁朝时,著名舞女张净琬腰围只有一尺六寸,也能像赵飞燕一样掌上起舞。看来,自赵飞燕之后,能否掌上舞几乎成为评判顶级美女的一种标准了。
这个以瘦为美标准不仅适用于女人,同样也适用于男人。曾经,女性胖肥美丑的标准向来掌握在男人手里,而最后,男人自己也难免被卷入其中,不得不按既有的游戏规则行事,这就是潮流的力量。
胖子黄金时代之终结
虽然古埃及人早就将肥胖的病人画在墙壁上,认为胖是一种疾病;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也曾称“突然死亡这种情况,往往胖子比瘦子更多见”,他还号召人们减肥——裸体行走或者奔跑,睡硬板床,以及敞开吃肥肉,饭前锻炼,甚至吃饭的时候最好也不停地晃动。
但是其后一千多年中,肥胖却不再被欧洲人所排斥——或许是几次大饥荒、鼠疫,使得整个欧洲人口始终挣扎在生存危机之中,从没有安安稳稳地储存过大量脂肪。对饥饿的恐惧使得人们对脂肪有了特别的感情,因此各种绘画都以描绘女性的丰腴为美,“丰满的妇女更易于生育”“婴儿越胖越健康”等各种观念流行。人们爱脂肪、爱肥肉,从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健康或者不美。
直到公元1800年以前,“肥胖是一种病”这个观念只是少数大夫们的想法和说法。一个例子便是1789年《绅士》杂志写了一个三年没有离开自己的床的胖子,人们为了给他换床单,必须把他用滑车吊起来,而杂志中称他“除了偶有风湿外,非常健康”。胖的小孩在19世纪可能被看作“邪恶的”,但是不会被看作不健康的。
对于肥胖的拒斥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开始于20世纪初,实际上19世纪初,人们对肥胖问题就开始有广泛的讨论。长老会传教士格雷厄姆认为暴食暴饮是一种罪恶,因而提出了一种“格雷厄姆食谱”,认为食用茶、咖啡、酒、香料都是有罪的,提倡喝清水、吃蔬菜、水果和全麦面包等高纤维食物。
肥胖人群的出现和肥胖现象被社会拒斥,都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1780年,蒸汽机发明,大规模运输食物成为可能;1820年,铁路普及,蒸汽船也出现了,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食物运输变得廉价而迅速;1860年代,防腐剂发明,食物可以储存更长时间;1903年,反式脂肪酸被发现,大量运用于市售包装食品、餐厅的煎炸食品中,使其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坏;1890年,超级市场出现,各种各样充满了盐、脂肪和防腐剂的食品也出现了。
1908年,法国服装设计师保罗·波烈在伦敦展示了一件再现人体天然姿态的服装。这套衣服选用轻柔的丝绸,使得人体曲线毕现。自诩品位的上层社会的男性和女性开始疯狂追求体态优美,并爱上减肥。这种趋势很快传遍了欧洲和美洲大陆。因此人们说,19世纪初是胖子黄金时代的终结。
医生和健康专家们也开始关注肥胖对健康的影响。195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物理学家约翰·葛夫曼认为胆固醇含量与冠心病的关系很大,并且发现血液中含有胆固醇的脂蛋白与心脏病有关联。而早期研究认为,肥胖和血液脂蛋白有关系。而对高血压、高血脂的研究也证实肥胖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科学家和医生们也加入了“反肥胖”大潮。
1972年,安塞尔·基的《慢性病日记》正式将BMI(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其使用方法是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平方得出的数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于18至65岁的人来说:BMI在18.5~24.9为正常;BMI在25~30时为超重;BMI超过30则为肥胖。在BMI的精确计量下,科学家可以统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胖子比例,每个人都被规划在一个“胖”或者“不胖”的框架之内,肥胖顿时无所遁形。此时,肥胖已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整个社会津津乐道、指手画脚之事。我们如今是在一个对肥胖特别的敏感文化中。举例说明:2008年《纽约时报》制作了一个海报,名字是“如何衡量一个男人”,发布了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所有总统候选人的身高和体重——只有在很关注体重的文化媒介上才会有这种海报出现。这种影响下,肥胖的身躯被看作不健康也不美观的,因此胖人在现代文化的人际交往中普遍不受欢迎,常常成为权威人士或者腐败官员的象征。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肥胖就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上的问题或者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减肥运动
减肥运动其实自19世纪就开始了——1863年,威廉·班廷发表了世界上第一本明确提出依靠节食减肥的书——《一封写给公众的关于肥胖的信》,减肥这事才算真正进入普通人的视野。这本仅21页的书,记录了作者的减肥历程。该书一度十分流行,以致于节食减肥法至今都被称为“班廷减肥法”。但此时,人们既不觉得肥胖不健康,也不觉得需要费多大力气去减掉肥肉。
减肥药诞生于1910年代,其中很多都包含绦虫,正如劳拉在《美国传奇:1930~1940年代美国小伎俩》中声称1930年代,美国人会有意吃几条绦虫下去,觉得这样可以减肥——最著名的是歌剧演唱家玛利亚·凯勒斯,报纸热炒她因为吃含绦虫的鸡蛋减了50磅,绦虫都在以吃她的内脏为生了。后来她不得不辟谣,说自己是通过低卡路里的沙拉和鸡肉减肥的。
1920年代,香烟商人还在推广用香烟减肥的促销广告。1930年代,包含二硝基酚的减肥药短暂盛行,后因为有致盲和致死的案例,销声匿迹。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许多可疑的减肥药和减肥器具,有减肥饮料、饼干、冰激凌、鞋垫、眼罩,以及包在腹部和大腿上的减肥带。尽管有些听起来完全匪夷所思,还是有人愿意在上面花钱。
1945年7月5日,巴黎时装设计师路易斯·里德发明了“比基尼”之后,肥胖彻彻底底与不时髦联系起来。在这个观念的推动下,减肥栏目在各个报纸杂志都被归类到“时尚专栏”里。同时无数以“美女”“沙滩”“比基尼”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广告、海报,都在不断强化这个观念。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却越来越容易造成肥胖……
1950年代电视的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窝在温暖的沙发上看电视,而非在户外锻炼;1960年代,汽车基本可以代替人的双脚,带你到所有的地方去。因此发胖率急剧上升,肥胖已经不是少数人面临的问题,减肥成为一种全民运动,一个有利可图的商业市场。
当1994年,导致肥胖的基因被发现时,人们以为很快就能够找到简单的解决肥胖问题的方法,但是这个科学上的进展只是印证了人类与肥胖的斗争之艰难。直至如今,人们还在年复一年地花费大量金钱在减肥上。
全世界的精神恐慌
1980年代,“肥胖流行病”这个词在报纸上广泛出现。医生和公共健康官员开始警告人们一种新的流行疾病——肥胖正在威胁整个社会的健康,尤其是孩子们。减肥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甚至成为政府健康官员关注的问题。
尽管1983年2月美国著名歌手卡伦·卡彭特死于厌食症,科学家也开始关注因为过度减肥而造成的营养失调问题,但是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怕胖超过了怕瘦,各种减肥食谱、减肥药丸、减肥项目无处不在。2005年,报告称三分之二的美国成人超重或者肥胖,三分之一可归类为稍有肥胖,30%的美国儿童体重超标。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忧心忡忡地估计,全世界肥胖人口约有十亿之巨,并且在20年内,这个数据可能翻番。美国政府甚至将肥胖问题提到了“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讨论,因为肥胖成为许多应征参军青年遭拒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使得美国出现“兵荒”。
在人人都担心胖起来的时候,人类正式进入对肥胖的恐惧时代。肥胖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精神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