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一条广泛的原则,即“情景交融”,字面意思是心情与风景交相混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古人对此最有体会,也运用得十分娴熟讲究。如果我们用现代汉语来翻译一下这四个字,就是一首诗应包涵着一个故事,这故事的组成就是事件。事件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可以是道德的、非道德的、引发道德的,可以是情感的、非情感的,甚至荒诞的。这些由事件组成的生活之流就是诗歌之流,也是一首诗的核心,一首诗成功的秘密。就我而言,我每一首诗都是由事件所引发的感受写成的,而这感受总是指向或必须落到一个敏感和戏剧化的实处(之后,它当然也会带来遐想或飞升),这实处就是每一具体的诗都有一具体的事件,都能首先拨动自己,然后是读者纤细锐敏的心弦。
诗歌中的事件之于我往往是在记忆中形成的。它在某个不期而遇的时刻触动我,接着推动我追忆相关的过去的一个事件,并使一个或多个事件连成一片,相互印证、说明、肯定或否定,从中找出一首诗注定的轨迹以及必然的命运。换句话说,这些经年历月在内心深处培养出来的一个一个的故事,它们已各就各位,跃跃欲试,一吐为快。它们通过一首首诗歌讲述给读者听,也讲述给自己听。为此,它们试图解释或提问了生活,解释或提问了某种人格类型,也解释或提问了时光流逝的特定意义。毋庸怀疑,我所有的诗都是从此出发的。
《往事》是我1988年8月到南京后写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熟悉我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它是我生活的写照(形式上对读者来说也是熟悉的),其中弥漫着南京的气味(也混合着重庆的气味),树木、草地、落日、湖水(尤指南京中山门外的前湖),江南游子、身世飘零……其间又夹着一点寂寞而又热烈的洋味。是我如此,还是南京如此,仿佛有某种命运的契合吧,二者在此恰好合而为一了。就在那一年,我经历了无数热烈的生活风波后,稍事休息,得以闲暇,远离斗争,写出《往事》,略表我在休息中对往事的一声叹息,也是从这一刻起,我开始步入诗歌的中年。
这首诗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有一个幻觉般的出发点。如果要从故事内容上概括这首诗,要指出它究竟说明了什么?我想一般读者都读过司汤达的那本畅销小说《红与黑》吧。点明这部小说,就大致点明了此诗的主题。这首诗,其实质就是对这部小说的压缩,它把一个漫长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压缩成短短的二十四行,仅以一个精练的单独事件突显出来。全诗并非复杂(形式),由两个主角在一个中午碰面(时间),在一间平凡的陈旧的房间(地点),一个少年,一个老年(人物)。在层层注视,对话,形象与细节描写之后,在诗的最后一节把故事推向一个幽会场面。我无法,也不想用散文语言来描述这个动人的故事。诗歌本身已足够让读者感到了。这感到的核心是基于对一个准确无误的事件的叙述。而这事件又上升为人类生活中某种普遍的事件,如这事件不具普遍性,就不会为读者所接受,就无意义,就不能成为诗歌中的事件,最多只是杂乱无章的闲谈,最多只是私人怪僻的独白。当然诗歌中的事件是必具戏剧性的,因为诗总会要求并期待某种出人意料的东西。震惊效果与陌生化效果一样重要,二者不可或缺。
就我个人写诗多年经验,一首诗的成败全在于事件的运用,在于情景交融是否天然,故事是否完整,叙述的角度是否巧妙。一首失败的诗往往是场景混乱的诗,一个有头无尾的故事,一个不知所云又一团乱麻的事件。失败的诗往往每一行都是一个断句,彼此毫无联系。而一首好诗从头至尾仿佛就是一句话,而一句话已说清了整个事情。
(文_柏桦)
诗歌中的事件之于我往往是在记忆中形成的。它在某个不期而遇的时刻触动我,接着推动我追忆相关的过去的一个事件,并使一个或多个事件连成一片,相互印证、说明、肯定或否定,从中找出一首诗注定的轨迹以及必然的命运。换句话说,这些经年历月在内心深处培养出来的一个一个的故事,它们已各就各位,跃跃欲试,一吐为快。它们通过一首首诗歌讲述给读者听,也讲述给自己听。为此,它们试图解释或提问了生活,解释或提问了某种人格类型,也解释或提问了时光流逝的特定意义。毋庸怀疑,我所有的诗都是从此出发的。
《往事》是我1988年8月到南京后写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熟悉我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它是我生活的写照(形式上对读者来说也是熟悉的),其中弥漫着南京的气味(也混合着重庆的气味),树木、草地、落日、湖水(尤指南京中山门外的前湖),江南游子、身世飘零……其间又夹着一点寂寞而又热烈的洋味。是我如此,还是南京如此,仿佛有某种命运的契合吧,二者在此恰好合而为一了。就在那一年,我经历了无数热烈的生活风波后,稍事休息,得以闲暇,远离斗争,写出《往事》,略表我在休息中对往事的一声叹息,也是从这一刻起,我开始步入诗歌的中年。
这首诗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有一个幻觉般的出发点。如果要从故事内容上概括这首诗,要指出它究竟说明了什么?我想一般读者都读过司汤达的那本畅销小说《红与黑》吧。点明这部小说,就大致点明了此诗的主题。这首诗,其实质就是对这部小说的压缩,它把一个漫长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压缩成短短的二十四行,仅以一个精练的单独事件突显出来。全诗并非复杂(形式),由两个主角在一个中午碰面(时间),在一间平凡的陈旧的房间(地点),一个少年,一个老年(人物)。在层层注视,对话,形象与细节描写之后,在诗的最后一节把故事推向一个幽会场面。我无法,也不想用散文语言来描述这个动人的故事。诗歌本身已足够让读者感到了。这感到的核心是基于对一个准确无误的事件的叙述。而这事件又上升为人类生活中某种普遍的事件,如这事件不具普遍性,就不会为读者所接受,就无意义,就不能成为诗歌中的事件,最多只是杂乱无章的闲谈,最多只是私人怪僻的独白。当然诗歌中的事件是必具戏剧性的,因为诗总会要求并期待某种出人意料的东西。震惊效果与陌生化效果一样重要,二者不可或缺。
就我个人写诗多年经验,一首诗的成败全在于事件的运用,在于情景交融是否天然,故事是否完整,叙述的角度是否巧妙。一首失败的诗往往是场景混乱的诗,一个有头无尾的故事,一个不知所云又一团乱麻的事件。失败的诗往往每一行都是一个断句,彼此毫无联系。而一首好诗从头至尾仿佛就是一句话,而一句话已说清了整个事情。
(文_柏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