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29日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主办的 “纪念建党95周年理论研讨会”在河北保定召开,80多位同志参加。与会代表热情赞颂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的奋斗历程、丰功伟绩和宝贵经验;深刻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重点研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现将有关同志的发言摘登如下(有的发言题目是编者加的)。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李东朗题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发言摘要
在95年的不懈奋斗中,在完成中华民族两大任务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表现了其一贯的根本的特点,这就是:
第一,忠诚代表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的奋斗,革命、建设、改革,都是为此而锲而不舍、努力奋斗的。95年来党以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和英勇奋斗的实际行动,吸引、感召了人民,将人民聚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使党成为了人民的代表。对此,邓小平作过明确的总结:“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
第二,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英勇奉献。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被中国和国际的反动派极端仇恨,遭受千方百计的打压和无所不用其极的扼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不仅是十分艰苦和非常艰辛的问题,而且是随时有被捕、监禁和牺牲生命的危险。这是非常严重的考验,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党性的严峻考验。面对只有付出、没有个人好处的极大危险,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坚定政治信念,为国为民敢为天下先,抛弃个人利益,不惜流血牺牲,坚贞不屈,英勇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一般情况下没有了生命危险,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道路的开辟和拓展,是要冒风险的,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一系列改革开放方案和措施的出台,前进过程中的试与闯,所有的开拓进取和不断的创新,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奉献的精神。
第三, 积极而确实地关心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要赢得人民,就“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给人民以东西”。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把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和实行了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爆发后,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消灭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决了中国社会十分尖锐的土地问题,解放了农民。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改革开放战略的提出和实行,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至于新时期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措施,无不是为了给人民以更大的好处和利益。坚持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人民的愿望、需求为根本目标和出发点,为之勤勤恳恳、奋斗不懈,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点和优良传统。
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的领导者和英勇的奋斗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中流砥柱。可以预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会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企盼的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任务一定会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来完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题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的发言摘要
历史上,毛泽东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同时也是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史不断发展,实践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发展而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用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一个崭新阶段。当前,“四个全面”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阶段“两个100年”奋斗目标。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与每个党员每天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结合在一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改革从农村起步,推向全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崭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他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离开北京到外地调查研究就是到经济特区,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道路走下去。他主持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将21世纪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紧紧地联系起来、衔接在一起。世界主流媒体都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了详细报道、深度评论和多方面解读,认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胆、最全面、最彻底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这个决定对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改革进行了全方位深入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依法治国作了深入论述。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30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党领导人民制订《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对依法治国的鲜明解释,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他指出:“国事无私,政道去邪,法不容情。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决不能回避政治问题,对政治隐患就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党内存在野心家、阴谋家,从内部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不能投鼠忌器,王顾左右而言他,采取鸵鸟政策,这个必须说清楚。全党必须讲政治,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消弭隐患、杜绝后患。”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精神反腐倡廉。
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张吉明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发言摘要
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全党高度理性、自觉地认可、拥戴自己的领袖,对于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都具有极其重要、极其深远的意义。在今天,要想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不负重托,负责担当,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和内政、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重大。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兴党强军、立德化民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及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内政外交,游刃有余,反腐倡廉,从严治党,从严治军,大得军心,大得党心,大得民心。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改革、共享”五个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前景。
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就要高度自觉地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权威是由一个有权威的众望所归的领导集体体现出来的。而集中体现党中央权威的是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其核心是党代表选举出来的代表党的形象的领袖——总书记,总书记是党的形象的人格化主体。因此,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就是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权威。习近平同志受全党委托行使权力,他代表党和国家、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代表党中央的声音,是全党意志的集中体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保持一致,与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系列决策保持高度一致。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铭记在脑海中,融化在血液里,作为思想指导,行为准则,不打折扣,不走样地落实到行动中。
河北大学王定毅博士题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脉络》的发言摘要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大思想。
一、以“全面”为关键词,看“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党”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党的文献是党的十三大报告。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均重申了这一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坚持了这一方针,十八大报告在论述从严治党方针与之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不同的地方在于,在“从严治党”之后,直接提出了要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等五个方面推进党的建设,而这五个方面,正是党的建设的五个基本方面。报告实际已经预示着从严治党将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而言,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已经蕴含其中。由于习近平不仅是中共十七届中央领导中分管党的建设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是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的组长,因此,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也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的体现。十八大以后,围绕党的建设,习近平以“全面”为关键词,逐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领域。
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开篇就明确提出这次大会是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严治党的思想。至此,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已经基本体现。 完整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在2014年12月中旬,习近平在考察中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一次并列提出来,也是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在开班仪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至此,“全面从严治党” 思想已经超出了党的建设的范畴,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布局的高度,被赋予了新的重要意义。
二、以“从严治党”为关键词,看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从严治党,也是针对新形势下党内问题而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党,依据是《党章》,依靠是严明纪律,关键在于治吏,首先要求领导带头,严厉惩治是重要震慑,贵在落到实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证明,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在理论上,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符合当前的客观形势,遵循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八个方面,即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等。至此,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内涵基本形成。 北京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干部张瑞芬题为《“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分析》的发言摘要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战略,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代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而且紧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时代主题,赋予丝绸之路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宗旨、总体思路、合作机制、参与主体等方面,都充分彰显了开放性、包容性、均衡性和普惠性特征。这些内在质的规定性,就决定了“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构筑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一带一路”战略所涵盖国家的经济总量大,使得形成以亚欧为核心的第三大全球贸易中心成为可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挖掘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潜力,进一步提升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水平,从而在亚欧地区形成新的贸易轴心,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切实推动第三大贸易轴心区域内国家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激发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提升中欧经贸合作水平。
二、对亚洲产业分工体系的影响——塑造新“雁阵模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逐步形成一种新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首先,推动产业的“雁阵模式”转移辐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凭借劳动力成本和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未来5年,中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优势性资本密集型行业将按照“雁阵模式”依次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转移,带动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促进区域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将实现更为完美的转型,而且最终推动新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的形成。其次,推动生产要素的“雁阵模式”互补。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巨大,具备形成“雁阵模式”的互补条件;“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可以利用中国的经济实力,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而且还能为中国经济需要的工业原料资源提供稳定多元来源和通道的保障。
三、对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的影响——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优势,为推动全球经贸规则和治理模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方面的有力举措。首先,有利于增加沿线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贸规则上的话语权。其次,将大大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促进全球货币体系改革。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罗忠敏题为《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的发言摘要
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惩恶,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这三年多时间的反腐败斗争,在中国历史中留下独特印记。
一、铁腕惩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论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150多只“老虎”落马,20多万只“苍蝇”被处分,超过800只“狐狸”归案。
二、肃纪正风。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必须横下一条心抓好,“四风”问题积习甚深,要破冰,必须出重锤。2015年1至1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32128起,处理党员干部43231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9011人,含省部级干部8人。与上年同期相比,2015年对“四风”问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上升幅度达37%。由此可见,对此类问题的查处力度大大提升。在查处案件的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通报曝光力度,指名道姓,这是对心存侥幸者以当头棒喝。由于相信和依靠群众,把专门机关的监督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无处不在的监督网,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四风”的反弹。
三、扎紧笼子。当前暴风骤雨般的强力反腐大快人心,对贪腐官员形成了强大震慑。但唯有以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得官员不仅不敢腐,而且不能腐,不想腐,才是真正的治本意义上的反腐之道。在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重要任务。10个月后,重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印发施行。两者一柔一刚,前者正面倡导、重在立德,指明道德高线,后者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行为底线,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作风、纪律等方面新要求转化为党内法规,实现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
四、加强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巡视全覆盖。在开展常规巡视的同时,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巡视,冲着具体事、具体人、具体问题而去,推动查处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对移交的问题分类处置、优先办理。中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案件中,超过一半的线索来自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2015年向中央深改办和国资委等单位提供22份巡视中央企业的专题报告。实行整改情况党内通报和向社会公布的“双公开”,前7轮巡视的118个地区和单位整改情况已经全部公开,接受党内和群众监督。
五、深化改革。党的纪检体制改革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障。
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仓题为《尊重中国共产党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发言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95年光辉的历史,创造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不凡业绩。然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长蔓延,他们妄图通过否定党和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达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道路的政治目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思潮,认清两种历史观、两种社会道路的根本分歧,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问题,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基础环节。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错误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借反思革命为名,宣扬“告别革命”,用所谓“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否定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并否定新、旧中国的综合国力、人民地位和国际地位的反差变化,以西方模式为标杆来解读党和国家历史,得出一系列错误结论。错误的历史人物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是从中国社会进步长河中评价毛泽东,却从维护旧制度的角度来诟病毛泽东;不是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崇敬和研究毛泽东,而是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仇视和丑化毛泽东;不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来评价毛泽东,而是用恶毒的词语诬陷毛泽东。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上,运用的是唯心史观。错误的英雄观: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抹黑党的英雄儿女,来丑化党的形象。错误的论证方法:历史虚无主义是用唯心论代替唯物论,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用不可知论代替唯物主义可知论。这是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错误的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秉持的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是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危害。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通过抹黑党和国家的历史,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妄图摧毁党和人民精神体系,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历史虚无主义的进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斗争;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相互配合的。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是党的生命保卫战,马克思主义保卫战,国家安全保卫战,民族英雄保卫战,中华民族保卫战,人民根本利益保卫战,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保卫战。
三、科学看待党的历史错误。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反映政党的性质、宗旨。运用科学方法对待共产党自身的态度,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首先,准确把握共和国的主题、主线、本质和主流。共和国的主题,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是开创中国道路,形成中国制度,总结中国理论的过程。取得的成绩是第一位的,所犯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其次,实事求是地评价党的历史错误,不夸大、不缩小。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怕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搞为尊者讳。再次,辩证地分析党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分析哪些是做得好的或比较好的,哪些是做得错误的;即使是正确的地方,是否也有欠妥的方面;即使错误的地方,是否也有可取的成分。要采用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反对说好就一切皆好,说坏就一切皆坏。最后,辩证地看待错误和挫折。能否科学地对待自己的错误,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标准,也是一个政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对于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来说,不在于它不犯错误,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错误,避免重犯错误,在纠正错误中把自己的事业推向前进。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李东朗题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发言摘要
在95年的不懈奋斗中,在完成中华民族两大任务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表现了其一贯的根本的特点,这就是:
第一,忠诚代表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的奋斗,革命、建设、改革,都是为此而锲而不舍、努力奋斗的。95年来党以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和英勇奋斗的实际行动,吸引、感召了人民,将人民聚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使党成为了人民的代表。对此,邓小平作过明确的总结:“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
第二,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英勇奉献。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被中国和国际的反动派极端仇恨,遭受千方百计的打压和无所不用其极的扼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不仅是十分艰苦和非常艰辛的问题,而且是随时有被捕、监禁和牺牲生命的危险。这是非常严重的考验,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党性的严峻考验。面对只有付出、没有个人好处的极大危险,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坚定政治信念,为国为民敢为天下先,抛弃个人利益,不惜流血牺牲,坚贞不屈,英勇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一般情况下没有了生命危险,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道路的开辟和拓展,是要冒风险的,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一系列改革开放方案和措施的出台,前进过程中的试与闯,所有的开拓进取和不断的创新,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奉献的精神。
第三, 积极而确实地关心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要赢得人民,就“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给人民以东西”。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把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和实行了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爆发后,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消灭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决了中国社会十分尖锐的土地问题,解放了农民。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改革开放战略的提出和实行,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至于新时期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措施,无不是为了给人民以更大的好处和利益。坚持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人民的愿望、需求为根本目标和出发点,为之勤勤恳恳、奋斗不懈,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点和优良传统。
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的领导者和英勇的奋斗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中流砥柱。可以预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会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企盼的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任务一定会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来完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题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的发言摘要
历史上,毛泽东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同时也是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史不断发展,实践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发展而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用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一个崭新阶段。当前,“四个全面”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阶段“两个100年”奋斗目标。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与每个党员每天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结合在一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改革从农村起步,推向全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崭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他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离开北京到外地调查研究就是到经济特区,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道路走下去。他主持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将21世纪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紧紧地联系起来、衔接在一起。世界主流媒体都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了详细报道、深度评论和多方面解读,认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胆、最全面、最彻底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这个决定对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改革进行了全方位深入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依法治国作了深入论述。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30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党领导人民制订《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对依法治国的鲜明解释,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他指出:“国事无私,政道去邪,法不容情。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决不能回避政治问题,对政治隐患就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党内存在野心家、阴谋家,从内部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不能投鼠忌器,王顾左右而言他,采取鸵鸟政策,这个必须说清楚。全党必须讲政治,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消弭隐患、杜绝后患。”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精神反腐倡廉。
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张吉明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发言摘要
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全党高度理性、自觉地认可、拥戴自己的领袖,对于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都具有极其重要、极其深远的意义。在今天,要想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不负重托,负责担当,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和内政、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重大。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兴党强军、立德化民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及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内政外交,游刃有余,反腐倡廉,从严治党,从严治军,大得军心,大得党心,大得民心。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改革、共享”五个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前景。
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就要高度自觉地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权威是由一个有权威的众望所归的领导集体体现出来的。而集中体现党中央权威的是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其核心是党代表选举出来的代表党的形象的领袖——总书记,总书记是党的形象的人格化主体。因此,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就是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权威。习近平同志受全党委托行使权力,他代表党和国家、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代表党中央的声音,是全党意志的集中体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保持一致,与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系列决策保持高度一致。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铭记在脑海中,融化在血液里,作为思想指导,行为准则,不打折扣,不走样地落实到行动中。
河北大学王定毅博士题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脉络》的发言摘要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大思想。
一、以“全面”为关键词,看“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党”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党的文献是党的十三大报告。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均重申了这一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坚持了这一方针,十八大报告在论述从严治党方针与之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不同的地方在于,在“从严治党”之后,直接提出了要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等五个方面推进党的建设,而这五个方面,正是党的建设的五个基本方面。报告实际已经预示着从严治党将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而言,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已经蕴含其中。由于习近平不仅是中共十七届中央领导中分管党的建设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是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的组长,因此,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也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的体现。十八大以后,围绕党的建设,习近平以“全面”为关键词,逐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领域。
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开篇就明确提出这次大会是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严治党的思想。至此,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已经基本体现。 完整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在2014年12月中旬,习近平在考察中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第一次并列提出来,也是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在开班仪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至此,“全面从严治党” 思想已经超出了党的建设的范畴,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布局的高度,被赋予了新的重要意义。
二、以“从严治党”为关键词,看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从严治党,也是针对新形势下党内问题而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党,依据是《党章》,依靠是严明纪律,关键在于治吏,首先要求领导带头,严厉惩治是重要震慑,贵在落到实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证明,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在理论上,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符合当前的客观形势,遵循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八个方面,即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等。至此,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内涵基本形成。 北京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干部张瑞芬题为《“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分析》的发言摘要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战略,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代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而且紧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时代主题,赋予丝绸之路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宗旨、总体思路、合作机制、参与主体等方面,都充分彰显了开放性、包容性、均衡性和普惠性特征。这些内在质的规定性,就决定了“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构筑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一带一路”战略所涵盖国家的经济总量大,使得形成以亚欧为核心的第三大全球贸易中心成为可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挖掘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潜力,进一步提升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水平,从而在亚欧地区形成新的贸易轴心,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切实推动第三大贸易轴心区域内国家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激发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提升中欧经贸合作水平。
二、对亚洲产业分工体系的影响——塑造新“雁阵模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逐步形成一种新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首先,推动产业的“雁阵模式”转移辐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凭借劳动力成本和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未来5年,中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优势性资本密集型行业将按照“雁阵模式”依次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转移,带动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促进区域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将实现更为完美的转型,而且最终推动新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的形成。其次,推动生产要素的“雁阵模式”互补。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巨大,具备形成“雁阵模式”的互补条件;“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可以利用中国的经济实力,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而且还能为中国经济需要的工业原料资源提供稳定多元来源和通道的保障。
三、对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的影响——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优势,为推动全球经贸规则和治理模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方面的有力举措。首先,有利于增加沿线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贸规则上的话语权。其次,将大大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促进全球货币体系改革。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罗忠敏题为《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的发言摘要
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惩恶,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这三年多时间的反腐败斗争,在中国历史中留下独特印记。
一、铁腕惩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论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150多只“老虎”落马,20多万只“苍蝇”被处分,超过800只“狐狸”归案。
二、肃纪正风。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必须横下一条心抓好,“四风”问题积习甚深,要破冰,必须出重锤。2015年1至1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32128起,处理党员干部43231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9011人,含省部级干部8人。与上年同期相比,2015年对“四风”问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上升幅度达37%。由此可见,对此类问题的查处力度大大提升。在查处案件的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通报曝光力度,指名道姓,这是对心存侥幸者以当头棒喝。由于相信和依靠群众,把专门机关的监督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无处不在的监督网,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四风”的反弹。
三、扎紧笼子。当前暴风骤雨般的强力反腐大快人心,对贪腐官员形成了强大震慑。但唯有以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得官员不仅不敢腐,而且不能腐,不想腐,才是真正的治本意义上的反腐之道。在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重要任务。10个月后,重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印发施行。两者一柔一刚,前者正面倡导、重在立德,指明道德高线,后者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行为底线,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作风、纪律等方面新要求转化为党内法规,实现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
四、加强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巡视全覆盖。在开展常规巡视的同时,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巡视,冲着具体事、具体人、具体问题而去,推动查处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对移交的问题分类处置、优先办理。中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案件中,超过一半的线索来自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2015年向中央深改办和国资委等单位提供22份巡视中央企业的专题报告。实行整改情况党内通报和向社会公布的“双公开”,前7轮巡视的118个地区和单位整改情况已经全部公开,接受党内和群众监督。
五、深化改革。党的纪检体制改革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障。
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仓题为《尊重中国共产党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发言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95年光辉的历史,创造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不凡业绩。然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长蔓延,他们妄图通过否定党和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达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道路的政治目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思潮,认清两种历史观、两种社会道路的根本分歧,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问题,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基础环节。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错误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借反思革命为名,宣扬“告别革命”,用所谓“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否定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并否定新、旧中国的综合国力、人民地位和国际地位的反差变化,以西方模式为标杆来解读党和国家历史,得出一系列错误结论。错误的历史人物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是从中国社会进步长河中评价毛泽东,却从维护旧制度的角度来诟病毛泽东;不是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崇敬和研究毛泽东,而是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仇视和丑化毛泽东;不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来评价毛泽东,而是用恶毒的词语诬陷毛泽东。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上,运用的是唯心史观。错误的英雄观: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抹黑党的英雄儿女,来丑化党的形象。错误的论证方法:历史虚无主义是用唯心论代替唯物论,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用不可知论代替唯物主义可知论。这是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错误的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秉持的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是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危害。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通过抹黑党和国家的历史,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妄图摧毁党和人民精神体系,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历史虚无主义的进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斗争;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相互配合的。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是党的生命保卫战,马克思主义保卫战,国家安全保卫战,民族英雄保卫战,中华民族保卫战,人民根本利益保卫战,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保卫战。
三、科学看待党的历史错误。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反映政党的性质、宗旨。运用科学方法对待共产党自身的态度,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首先,准确把握共和国的主题、主线、本质和主流。共和国的主题,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是开创中国道路,形成中国制度,总结中国理论的过程。取得的成绩是第一位的,所犯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其次,实事求是地评价党的历史错误,不夸大、不缩小。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怕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搞为尊者讳。再次,辩证地分析党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分析哪些是做得好的或比较好的,哪些是做得错误的;即使是正确的地方,是否也有欠妥的方面;即使错误的地方,是否也有可取的成分。要采用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反对说好就一切皆好,说坏就一切皆坏。最后,辩证地看待错误和挫折。能否科学地对待自己的错误,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标准,也是一个政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对于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来说,不在于它不犯错误,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错误,避免重犯错误,在纠正错误中把自己的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