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古到今的挫折教育在许多国家都受到重视。承受挫折接受失败是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素养。但在我们中国当代,一些父母却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较低。对中国的父母们来说,要学会做“懒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心平气和帮助孩子面对挫折、接受失败是必须要学会的一课。
关键词挫折失败懒父母
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无论他掌握了多少丰富的知识,如果他是一个懦弱的没有勇敢的精神的人,那么他最終只能成为一个无能的人,因为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才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成功,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因难而上的魄力。要想让孩子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磨练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某些成年人看来是危险的事情,认为不适合孩子做的,实际上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只是父母出于爱心或对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才会阻止孩子去探索新事物熟悉新环境,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自身的机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气,变成懦弱人。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甚至认为自己无能,没有力量感。有些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的反映。因为过分溺爱的背后,一定会有对孩子性的的禁止和干涉。父母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孩子,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判断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很少去问孩子是否真的意愿。他们过分溺爱孩子实质上就是在干涉孩子的自由,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不经受担心害怕之苦,或者是害怕孩子万一做他们认为不该的做的事情一旦出了状况,他们自己需要“打扫战场”,做更多的事情而已。从另一方面讲,孩子有时也很反感父母的过分保护。
关于挫折教育,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些原始部落里,少年男子如果想拥有成年人的权利被社会所接纳,必须要通过一次优胜劣汰的近乎残酷的考验:大人们把这些男孩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野兽经常会出没的恶劣困境中,让他们品尝孤独和挫折的滋味、学会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奋力挣扎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证明自己是个成年人,才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在中世纪的时候,贵族们往往让自己的孩子离家到另一个城堡的其他贵族那里学习怎样做一名真正的骑士,他们认为在离家独立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使孩子具备一个骑士所应有的素质和知识。
这种挫折教育的传统一直从古沿用至今。英国人经常会把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放在第一位。英国的小学生有所谓的童子军,经常组织小学生探险,他们的目的正是要孩子在险恶的环境中学习生存的本领,锻炼他们的勇气及探索新鲜事物的热情。在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险组织建立的河流探险训练中心,专门为孩子们提供进行探险活动的机会,训练他们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训练是艰苦而紧张的,每一次练习都有孩子落水,也有些人受伤。在激流中拼搏,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习了划船等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出勇敢的精神。类似的活动很多,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某种技巧,而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以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各方面准备。
在我们国家,当前进行挫折教育父母首先学会做“懒父母”。父母对孩子的事情不必事必躬亲。可以让孩子自己上学,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自己的朋友来家里,让他们自己招待;父母不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要让孩子自己选择。比如孩子想和同学去野炊,征求你的意见,你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选择权交给了孩子,可以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自然会慎重行事,尽量让父母放心。
遭遇挫折后会引起焦虑,尤其是对那些尽了全力的孩子。在巨大反差的刺激狭隘,孩子会出现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是非常重要的。
平时就要让孩子清楚在现实生活中“常胜将军”是没有的,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败有挫折,遭遇失败挫折是难免的。让孩子在思想上做好准备,承受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就会相对小一些。
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后,父母应有的最好的心疼是平和,要理解孩子的委屈、苦闷和绝望情绪,应该给孩子当个好参谋。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孩子自身的能力问题(思维方式或操作方式),有些就是外界的因素导致的。外界的原因导致的失败是不必在意的。千万不要嘲笑他或轻视他,而是要安慰她鼓励他,开导他帮助他,重新激起他的勇气和自信心。即使在批评教育时,也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即不应说“你真笨”“你是个没用的家伙”之类的话,应该说“这件事你做错了”“今天你不太勤快”“这次你表现得不够好”等等。同时也不要让孩子总是自责,当听到孩子说“我真笨”“我太丑”“我总是做不好”的话时,要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开导孩子,鼓励和帮助他面对挫折。要让孩子明白,做比较难的事情的目的在于增强实力,超越自己,只要在这件事情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那就是值得肯定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在某个方面他总会是优秀的。
要细心观察孩子,及时疏导,防止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要去找心理医生咨询,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灰色时期”。有时候看不到还在在失败后的任何表现,在心理学上这叫“否认作用”和“反向作用”,是在潜意识里运用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如孩子闯了大祸自己用双手把眼睛蒙上,抹杀现实,以免内心焦虑痛苦,这就是“否认作用”;有孩子对妈妈说我没有偷吃水果,以此压抑自己想偷吃水果的欲望带来的痛苦,这就是“反向作用”。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让孩子清楚,做任何事情其最终目的都只是锻炼自己。过分注意外界的评价就会失掉自我,而且容易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卢勤.写给年轻妈妈[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2]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3]田萍,王艳明.男孩为何要“穷”着养[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页.
关键词挫折失败懒父母
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无论他掌握了多少丰富的知识,如果他是一个懦弱的没有勇敢的精神的人,那么他最終只能成为一个无能的人,因为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才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成功,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因难而上的魄力。要想让孩子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磨练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某些成年人看来是危险的事情,认为不适合孩子做的,实际上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只是父母出于爱心或对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才会阻止孩子去探索新事物熟悉新环境,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自身的机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气,变成懦弱人。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甚至认为自己无能,没有力量感。有些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的反映。因为过分溺爱的背后,一定会有对孩子性的的禁止和干涉。父母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孩子,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判断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很少去问孩子是否真的意愿。他们过分溺爱孩子实质上就是在干涉孩子的自由,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不经受担心害怕之苦,或者是害怕孩子万一做他们认为不该的做的事情一旦出了状况,他们自己需要“打扫战场”,做更多的事情而已。从另一方面讲,孩子有时也很反感父母的过分保护。
关于挫折教育,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些原始部落里,少年男子如果想拥有成年人的权利被社会所接纳,必须要通过一次优胜劣汰的近乎残酷的考验:大人们把这些男孩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野兽经常会出没的恶劣困境中,让他们品尝孤独和挫折的滋味、学会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奋力挣扎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证明自己是个成年人,才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在中世纪的时候,贵族们往往让自己的孩子离家到另一个城堡的其他贵族那里学习怎样做一名真正的骑士,他们认为在离家独立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使孩子具备一个骑士所应有的素质和知识。
这种挫折教育的传统一直从古沿用至今。英国人经常会把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放在第一位。英国的小学生有所谓的童子军,经常组织小学生探险,他们的目的正是要孩子在险恶的环境中学习生存的本领,锻炼他们的勇气及探索新鲜事物的热情。在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险组织建立的河流探险训练中心,专门为孩子们提供进行探险活动的机会,训练他们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训练是艰苦而紧张的,每一次练习都有孩子落水,也有些人受伤。在激流中拼搏,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习了划船等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出勇敢的精神。类似的活动很多,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某种技巧,而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以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各方面准备。
在我们国家,当前进行挫折教育父母首先学会做“懒父母”。父母对孩子的事情不必事必躬亲。可以让孩子自己上学,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自己的朋友来家里,让他们自己招待;父母不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要让孩子自己选择。比如孩子想和同学去野炊,征求你的意见,你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选择权交给了孩子,可以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自然会慎重行事,尽量让父母放心。
遭遇挫折后会引起焦虑,尤其是对那些尽了全力的孩子。在巨大反差的刺激狭隘,孩子会出现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是非常重要的。
平时就要让孩子清楚在现实生活中“常胜将军”是没有的,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败有挫折,遭遇失败挫折是难免的。让孩子在思想上做好准备,承受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就会相对小一些。
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后,父母应有的最好的心疼是平和,要理解孩子的委屈、苦闷和绝望情绪,应该给孩子当个好参谋。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孩子自身的能力问题(思维方式或操作方式),有些就是外界的因素导致的。外界的原因导致的失败是不必在意的。千万不要嘲笑他或轻视他,而是要安慰她鼓励他,开导他帮助他,重新激起他的勇气和自信心。即使在批评教育时,也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即不应说“你真笨”“你是个没用的家伙”之类的话,应该说“这件事你做错了”“今天你不太勤快”“这次你表现得不够好”等等。同时也不要让孩子总是自责,当听到孩子说“我真笨”“我太丑”“我总是做不好”的话时,要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开导孩子,鼓励和帮助他面对挫折。要让孩子明白,做比较难的事情的目的在于增强实力,超越自己,只要在这件事情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那就是值得肯定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在某个方面他总会是优秀的。
要细心观察孩子,及时疏导,防止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要去找心理医生咨询,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灰色时期”。有时候看不到还在在失败后的任何表现,在心理学上这叫“否认作用”和“反向作用”,是在潜意识里运用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如孩子闯了大祸自己用双手把眼睛蒙上,抹杀现实,以免内心焦虑痛苦,这就是“否认作用”;有孩子对妈妈说我没有偷吃水果,以此压抑自己想偷吃水果的欲望带来的痛苦,这就是“反向作用”。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让孩子清楚,做任何事情其最终目的都只是锻炼自己。过分注意外界的评价就会失掉自我,而且容易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卢勤.写给年轻妈妈[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2]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3]田萍,王艳明.男孩为何要“穷”着养[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