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12月18日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等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并提出到2010年培育出30到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大方向明确后,继续保持和增强国有资本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产业的控制力,目的在于提高民族产业的竞争力,保持本国产业链的完整。
在追赶欧美的“后发”国家中,日本和韩国由国家主导的产业战略,催生了一系列大型跨国公司,在汽车、造船、冶金、家电等产业上形成了堪与欧美一次雌雄的竞争力。尽管韩国的“大企业病”征候日渐显著,日本也从邮政改革入手,开始调整政府与企业关系过于密切的“金权政治”。但相比其他新兴工业国,日、韩毕竟一马当先,国家扶持优势产业,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中仍有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的东西。
发展中国家要想拥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大公司,究竟是在完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产生,还是需要国家扶一把?并无定论。确定无疑的是,不同机制形成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责任。
国资委12月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出一个信息:中央企业2006年实现利润7200亿元,国资委组建三年来,国企平均每年增长利润在1000亿元以上。这是令人兴奋的消息,说明国企已经走过了“扭亏解围”阶段。
而充当民族经济主力军,身负参与世界竞争这一特殊使命的国企,还应当与一般企业有不同的目标。在利润之外,投资盈利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这些反映竞争力的指标更重要。因为获得国家扶持、享有政策优惠的国企更有条件进军高端产业。
国家扶持、政策优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只有利润答卷,还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殷切期待。国企改革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控制力、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一手抓竞争力,担起实现产业升级、提升民族经济竞争力的重任。而后者对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更为重要。这也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将“竞争力”放在“控制力”之前的微言大义。
不把利润当作惟一的考察目标,破除单纯利润导向,便于人们更清醒地观察国企改革的进展实况。创新可以获得利润,垄断也可以获得利润,而竞争力只体现在创新利润中。以竞争力为指标,国企的年度绩效报告中就不光要看到产值、看到利润,还要看到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和创新成就;要能看到国企投资效率,技术、管理水平在这一年中,与世界最高水平是走近了一步,还是拉大了距离。
国企竞争力这一手要硬起来。首先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扶持”策略。不能再通过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和“预算软约束”的办法“帮助”国企。这是经济学家们一致诟病的计划经济路径依赖,这样的帮助,可能会让国企利润增长,但绝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竞争力。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确立公共财政原则,国家和国企之间财物界限明确,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不宜直接为企业经营失误“埋单”。扭转了“挣钱的时候是企业的,赔了钱算国家的”这种经营思路,国企才会从提升竞争力上想办法,创造利润。
拥有优越外部条件的国企,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外部义务。在监督机制上,既要有国有法人的监督,也要有社会消费者的监督。将由国有经济控制的七大行业集中在能源、信息等基础资源领域,具有基础地位。这些领域的国企一方面要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让国有法人满意;一方面要不能使基础资源产品价格超出消费者和消费企业的承担能力。只有通过双方意见充分博弈的双重监督机制,才能产生合理的资源价格,避免资源错配。
国有资本控制力最完美的实现,不是靠行政禁令,而是做大做强的国企卖给消费者的每一吨煤、每一立方米天然气,提供的每一种服务,质量都比竞争对手高,价格都比竞争对手低,从而迫使竞争者退出这个行业。有竞争力为后盾的控制力,是国企改革成功的标志。
市场经济大方向明确后,继续保持和增强国有资本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产业的控制力,目的在于提高民族产业的竞争力,保持本国产业链的完整。
在追赶欧美的“后发”国家中,日本和韩国由国家主导的产业战略,催生了一系列大型跨国公司,在汽车、造船、冶金、家电等产业上形成了堪与欧美一次雌雄的竞争力。尽管韩国的“大企业病”征候日渐显著,日本也从邮政改革入手,开始调整政府与企业关系过于密切的“金权政治”。但相比其他新兴工业国,日、韩毕竟一马当先,国家扶持优势产业,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中仍有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的东西。
发展中国家要想拥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大公司,究竟是在完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产生,还是需要国家扶一把?并无定论。确定无疑的是,不同机制形成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责任。
国资委12月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出一个信息:中央企业2006年实现利润7200亿元,国资委组建三年来,国企平均每年增长利润在1000亿元以上。这是令人兴奋的消息,说明国企已经走过了“扭亏解围”阶段。
而充当民族经济主力军,身负参与世界竞争这一特殊使命的国企,还应当与一般企业有不同的目标。在利润之外,投资盈利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这些反映竞争力的指标更重要。因为获得国家扶持、享有政策优惠的国企更有条件进军高端产业。
国家扶持、政策优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只有利润答卷,还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殷切期待。国企改革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控制力、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一手抓竞争力,担起实现产业升级、提升民族经济竞争力的重任。而后者对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更为重要。这也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将“竞争力”放在“控制力”之前的微言大义。
不把利润当作惟一的考察目标,破除单纯利润导向,便于人们更清醒地观察国企改革的进展实况。创新可以获得利润,垄断也可以获得利润,而竞争力只体现在创新利润中。以竞争力为指标,国企的年度绩效报告中就不光要看到产值、看到利润,还要看到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和创新成就;要能看到国企投资效率,技术、管理水平在这一年中,与世界最高水平是走近了一步,还是拉大了距离。
国企竞争力这一手要硬起来。首先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扶持”策略。不能再通过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和“预算软约束”的办法“帮助”国企。这是经济学家们一致诟病的计划经济路径依赖,这样的帮助,可能会让国企利润增长,但绝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竞争力。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确立公共财政原则,国家和国企之间财物界限明确,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不宜直接为企业经营失误“埋单”。扭转了“挣钱的时候是企业的,赔了钱算国家的”这种经营思路,国企才会从提升竞争力上想办法,创造利润。
拥有优越外部条件的国企,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外部义务。在监督机制上,既要有国有法人的监督,也要有社会消费者的监督。将由国有经济控制的七大行业集中在能源、信息等基础资源领域,具有基础地位。这些领域的国企一方面要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让国有法人满意;一方面要不能使基础资源产品价格超出消费者和消费企业的承担能力。只有通过双方意见充分博弈的双重监督机制,才能产生合理的资源价格,避免资源错配。
国有资本控制力最完美的实现,不是靠行政禁令,而是做大做强的国企卖给消费者的每一吨煤、每一立方米天然气,提供的每一种服务,质量都比竞争对手高,价格都比竞争对手低,从而迫使竞争者退出这个行业。有竞争力为后盾的控制力,是国企改革成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