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儒家关心今世,重视现实人生,“孔颜之乐”和“曾点之志”就体现了珍惜此世、安住当下的生活哲学;道家也强调保持接受、安住当下,老子提倡的“复归于婴儿”,就是回到当下、活在当下的典范;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参禅在本质上乃是提升觉知、安住当下的训练.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意味着厘清头脑,净化心灵,简化生活,告别浑浑噩噩的人生.倘能如此,则宠辱不惊,得失坦然,进退自如,穷通皆乐,这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至高境界.
【机 构】
:
云南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儒家关心今世,重视现实人生,“孔颜之乐”和“曾点之志”就体现了珍惜此世、安住当下的生活哲学;道家也强调保持接受、安住当下,老子提倡的“复归于婴儿”,就是回到当下、活在当下的典范;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参禅在本质上乃是提升觉知、安住当下的训练.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意味着厘清头脑,净化心灵,简化生活,告别浑浑噩噩的人生.倘能如此,则宠辱不惊,得失坦然,进退自如,穷通皆乐,这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至高境界.
其他文献
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规范法学倡导者将法解释学或法教义学奉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志趣,社会法学主张者则将其在经验事实基础上的因果分析与模型建构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进路.但在刑事诉讼构造论这一重要的诉讼原理问题上,无论是埃斯曼的三分法理论,还是以帕克为代表的犯罪控制与正当程序模式,当然也包括格里菲斯所主张的第三模式等理论,其在面对纷繁复杂且日渐多变的司法运行环境,以及社会治理需要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法律实践时,在解释力上均体现出自身研究方法的不足与局限,并由此使其成为研究上述两种法学研究进路的最佳切入视角.
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生活环境被深入开发,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乡、民间与官方等的环境感知、水利运作以及灾害应对等呈现出颇为复杂的态势.水利失修、治水荒废等的地方性表达与批评,层出不穷.水利的核心要义,一如明代吴江人沈■概括的那般,"东南民命,悬于水利,水利要害,制于三江".而且由于太湖平原地区水流纡回百折,其患在"塞".水乡环境的这些经验认识,表达出地方环境问题以及水利工作的关键.不过,因地理环境差异、水域分布不均衡而导致的公与私的社会分界、利益争夺等问题长期存在,构成环境规复与水利建设的很多阻碍.但从国家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青年历来是各阶级、各种社会势力极力争取和发展的对象,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围绕青年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青年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共青团、青年构成了青年观百年创新的多元主体结构,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结合时代主题、中心任务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实现了创新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群体自觉,为青年观的百年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充分厘清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百年创新的主体自觉,可以认清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百年创新的行动逻辑和历史进程,具有
运用现代“治理”理论考察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中国共产党生态治理的对象主要是关乎根据地经济力发展的山、水、林、田,生态治理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制度依据、技术依据既来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又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与国民党统治区的生态治理效能形成鲜明对比.归结起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治理模式在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大背景下体现出治理和善治的部分特征:群众性、有效性、透明性、科学性等.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根基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重要结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遵循着自身独特的体系框架和内在逻辑,其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主导性动力,以人民的积极作为为主体性动力,并在党和人民的互动和配合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协同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成功的密码就在于其作为系统性工程彰显出了自身的独特属性,并对其内在的关联性进行了科学性的建构,从而在理论基础、具体运行、
作为现代性的首要价值,“创造”观念内涵变迁的背后关联着理想人格的变革.梁启超对“创造”观念的诠释既受传统的墨子、心学与佛学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康德、柏格森、詹姆士等思想家的理论,以自由为创造之本质,并强调个人之创造与群体活力间的关系,这与梁启超新理想人格中对平民化自由人格、力性人格、“群己和谐”的寻求相一致.梁启超对“创造”观念诠释的背后是他建立近代新理想人格的尝试,这与他对传统“天命”论的批判相辅相成.他理解的“创造”观念与其寻求建立的近代新理想人格间存在紧密关系.
如果全面审视东西方历史文化的话,可以真切地认识到:语言哲学在中国.先秦时期所奠定的中华民族文化,其鲜明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而最能够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语言,也就很自然地、最先地进入到了诸子百家的认识视野之中.他们以"名实之辩"为根基,就语言本体言意之间的匹配关系、语言对事物客体的指称效能、言语主体对于言与行的处置掌控、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共变等等,都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讨论辩,构建出了语言哲学的系统理论学说,由此延伸出的丰富多彩的理论方法更能给予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西美学尽管在理论形态和论证方式上截然不同,但是在具体美学思想上有着许多共识,相互印证是必要的,而比较参证也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时候,需要借鉴西方美学的观念和方法.这是由美学学科的性质,以及它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所决定的.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着潜在的体系性和独特的气质与品格,需要我们借鉴西方的美学观念和方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牟宗三的哲学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国哲学影响巨大,本文以牟先生对朱熹“仁说”的讨论来反省牟先生对朱熹学说的整体思考,说明牟宗三先生的哲学问题意识,在于对比中西哲学而主张儒学系统是唯一能完成形上学的系统.以此之故,牟先生特别关心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证成义,于是所说之本体宇宙论的纵贯创生系统,成了绾合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天道流行义与圣人践行义的综合型态形上学,并以此为孔孟思想之根本型态、唯一型态.以此解读朱熹哲学时,便将朱熹纯粹谈论存有论的概念定义及概念解析的儒学系统说为别子,关键是在此系统中并不说
为使印度成为世界领导大国,莫迪政府制定了“邻国优先”的外交政策.在莫迪政府的推动下,印度尼泊尔(以下简称印-尼)关系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对话机制畅通,印-尼政治关系达到历史新高,印-尼在联通、水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加.印度保持对尼泊尔经济和安全的强大影响力.马德西人问题和领土争端导致印尼关系从高峰跌至低谷.尼泊尔复杂的政党政治,中国与尼泊尔关系的迅速发展客观上限制了印度对尼泊尔的控制力.迄今为止,对印-尼关系志在必得的莫迪政府,并没有取得比历任印度政府更显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