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镉大米、毒生姜……一次次的食品安全风波提示,食品安全不仅是制假售假问题,环境污染也已成为重要的源头。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指出,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原料源头污染,是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最大的短板和隐忧,而且这种情况短期内难以化解。
今年4月份,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全国16.1%土壤污染物超标,19.4%耕地污染物超标。
土壤修复试点已经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但近日有报道显示,一方面土壤修复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污染还在继续。
环境污染,为食品安全的保障带来巨大挑战。为此,《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他也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成员,近年持续关注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民生周刊:据您研究,危害食品安全,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有哪些?
江桂斌:影响我们健康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微生物、病毒、细菌、放射性物质、化学污染物等,这些因素对食品、健康都会产生大的副作用。
目前我们遇到的比较常见的是化学污染物。生命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学物质是我们生命体必须的,但当在生物体的含量高了以后就可能成为污染物,产生毒副作用。
化学物质增加的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我们每天面临大量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有各种各样的功能,食品中一些化学物质的不当使用就会造成潜在健康危害。我们可以通过结构来预测其性能和毒性作用,但是不经过详细的研究,很难确定其明确的健康危害。
在化学污染物中,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包括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像二恶英,多氯联苯等。这些污染物种类很多,每个结构和毒性都有差别,从毒理和健康危害研究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复杂的。
民生周刊:镉大米等问题让很多人意识到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如何?
江桂斌:我国的环境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大气雾霾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没有很好解决。镉大米的问题大家比较关心,重金属含量在很多地区都是比较高的,还有一些新的污染物在不断出现。
我国的污染还是很严重的,工业污染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区域性的高污染的事件也经常发生。从《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来看,我们有一些方面的环境污染形势在向好的方面转化。
对环境污染来说,传统性的问题像大气污染、酸雨、土壤污染等,都是长期性的,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我们也会遇到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如雾霾等;一些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未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我们在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也将会产生和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对于我国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总的态势,有各种说法。以发展观点来衡量,随着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环境与食品安全形势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民生周刊:我国的食品污染情况如何?
江桂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教授给了我一个数据,表明中国居民目前膳食铅暴露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另外,我国人体中二恶英含量也处于比较稳定的低水平。看不到这些趋势,就没法全面、客观的来评估我们的食品安全情况。当然,一些新型污染物,在我国环境和食品中存在着一些新的风险。
民生周刊:污染物暴露与疾病到底有什么关系?
江桂斌:历史上有很多食品引起的污染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上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过多起多氯联苯食品污染事件,1999年比利时发生了二恶英污染事件,欧洲也多次发生二恶英污染事件。再如,地下水砷污染容易造成当地居民黑手病和黑脚病的发生,而且会伴随肺癌发病率增加。污染对健康所造成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今年发表的《世界癌症报告》中指出:全球肺癌新增185万,死亡是159万,中国大概占1/3。
环境与食品污染的暴露跟疾病的关系其实并不太清楚。只有部分暴露是比较清晰的,如黄曲霉素、苯并芘等。环境与食品污染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地方性肿瘤高发的环境健康危害因素还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如落后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等。
民生周刊:您认为现有的食品标准存在什么问题?
江桂斌:我感觉可能有三个问题,一是科学性问题。毒理学在几百年前就有了,著名科学家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的剂量决定效应思想一直是指导环境标准和食品标准制定的重要科学依据。但是现在的研究发现,即便是在一个低剂量的情况下,有些化学污染物的长期存在也是有效应的。另外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的往往不是单一的一种化合物,可能很多种化合物在一起,所以就有复合效应。这给我们制定标准带来挑战。
第二,现实的可执行性。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违法成本太低,没有在严格法律和规范的框架下生产和运营。标准方面我们要考虑现实的可执行性。全世界最严格的法规,也许是我们将来需要的,但我们目前的阶段不一定是要最严格的。要把科学性和可执行性结合起来,最能付诸执行的法规才是最合适的。要充分考虑公众的知情权和透明度的问题。
第三,及时更新,特别是一些测定的方法标准。我在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的方法组,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力图建立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方法体系。这些方法体系不应该几十年不变。一些方法也不能太超前,最新方法其成本往往较高而且稳定性和可靠程度有待进一步检验。当然,科学研究一定是要超前的。
民生周刊:面对环境的污染,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江桂斌:给化学污染物做风险评估,有很多方法。我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中心,有做这个工作的专业队伍,但是这个队伍还需要加强。
当前,我们的研究支撑不了国家对食品安全要求,这需要大力加强,特别在风险评估方面的基础研究。
另外,食品当中的污染物包括甲醛、三氯氰胺等,在一些饮料和食品中可能本来就微量存在。从科学研究来看,怎么区分天然源、工业源和有意添加?对某些化合物目前是有办法的,但是大多数化合物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很好办法。所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
除了环境与食品标准的制定,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食品安全的支撑机构应该做的事情。
再过一些年我国的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质量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我们在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还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也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应该以客观、冷静、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食品安全的问题。
多样化的饮食是目前合理、科学和安全的选择,也是我的建議。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指出,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原料源头污染,是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最大的短板和隐忧,而且这种情况短期内难以化解。
今年4月份,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全国16.1%土壤污染物超标,19.4%耕地污染物超标。
土壤修复试点已经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但近日有报道显示,一方面土壤修复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污染还在继续。
环境污染,为食品安全的保障带来巨大挑战。为此,《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他也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成员,近年持续关注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民生周刊:据您研究,危害食品安全,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有哪些?
江桂斌:影响我们健康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微生物、病毒、细菌、放射性物质、化学污染物等,这些因素对食品、健康都会产生大的副作用。
目前我们遇到的比较常见的是化学污染物。生命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学物质是我们生命体必须的,但当在生物体的含量高了以后就可能成为污染物,产生毒副作用。
化学物质增加的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我们每天面临大量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有各种各样的功能,食品中一些化学物质的不当使用就会造成潜在健康危害。我们可以通过结构来预测其性能和毒性作用,但是不经过详细的研究,很难确定其明确的健康危害。
在化学污染物中,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包括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像二恶英,多氯联苯等。这些污染物种类很多,每个结构和毒性都有差别,从毒理和健康危害研究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复杂的。
民生周刊:镉大米等问题让很多人意识到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如何?
江桂斌:我国的环境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大气雾霾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没有很好解决。镉大米的问题大家比较关心,重金属含量在很多地区都是比较高的,还有一些新的污染物在不断出现。
我国的污染还是很严重的,工业污染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区域性的高污染的事件也经常发生。从《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来看,我们有一些方面的环境污染形势在向好的方面转化。
对环境污染来说,传统性的问题像大气污染、酸雨、土壤污染等,都是长期性的,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我们也会遇到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如雾霾等;一些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未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我们在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也将会产生和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对于我国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总的态势,有各种说法。以发展观点来衡量,随着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环境与食品安全形势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民生周刊:我国的食品污染情况如何?
江桂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教授给了我一个数据,表明中国居民目前膳食铅暴露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另外,我国人体中二恶英含量也处于比较稳定的低水平。看不到这些趋势,就没法全面、客观的来评估我们的食品安全情况。当然,一些新型污染物,在我国环境和食品中存在着一些新的风险。
民生周刊:污染物暴露与疾病到底有什么关系?
江桂斌:历史上有很多食品引起的污染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上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过多起多氯联苯食品污染事件,1999年比利时发生了二恶英污染事件,欧洲也多次发生二恶英污染事件。再如,地下水砷污染容易造成当地居民黑手病和黑脚病的发生,而且会伴随肺癌发病率增加。污染对健康所造成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今年发表的《世界癌症报告》中指出:全球肺癌新增185万,死亡是159万,中国大概占1/3。
环境与食品污染的暴露跟疾病的关系其实并不太清楚。只有部分暴露是比较清晰的,如黄曲霉素、苯并芘等。环境与食品污染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地方性肿瘤高发的环境健康危害因素还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如落后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等。
民生周刊:您认为现有的食品标准存在什么问题?
江桂斌:我感觉可能有三个问题,一是科学性问题。毒理学在几百年前就有了,著名科学家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的剂量决定效应思想一直是指导环境标准和食品标准制定的重要科学依据。但是现在的研究发现,即便是在一个低剂量的情况下,有些化学污染物的长期存在也是有效应的。另外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的往往不是单一的一种化合物,可能很多种化合物在一起,所以就有复合效应。这给我们制定标准带来挑战。
第二,现实的可执行性。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违法成本太低,没有在严格法律和规范的框架下生产和运营。标准方面我们要考虑现实的可执行性。全世界最严格的法规,也许是我们将来需要的,但我们目前的阶段不一定是要最严格的。要把科学性和可执行性结合起来,最能付诸执行的法规才是最合适的。要充分考虑公众的知情权和透明度的问题。
第三,及时更新,特别是一些测定的方法标准。我在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的方法组,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力图建立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方法体系。这些方法体系不应该几十年不变。一些方法也不能太超前,最新方法其成本往往较高而且稳定性和可靠程度有待进一步检验。当然,科学研究一定是要超前的。
民生周刊:面对环境的污染,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江桂斌:给化学污染物做风险评估,有很多方法。我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中心,有做这个工作的专业队伍,但是这个队伍还需要加强。
当前,我们的研究支撑不了国家对食品安全要求,这需要大力加强,特别在风险评估方面的基础研究。
另外,食品当中的污染物包括甲醛、三氯氰胺等,在一些饮料和食品中可能本来就微量存在。从科学研究来看,怎么区分天然源、工业源和有意添加?对某些化合物目前是有办法的,但是大多数化合物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很好办法。所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
除了环境与食品标准的制定,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的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食品安全的支撑机构应该做的事情。
再过一些年我国的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质量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我们在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还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也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应该以客观、冷静、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食品安全的问题。
多样化的饮食是目前合理、科学和安全的选择,也是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