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对“80后”报道的特色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这一概念从一出现就被贴上了标签,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一定的偏颇,媒体的报道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关于“80后”报道的分析来探讨其报道特色,以及报道中是否存在对“80后”的刻板印象。
  
  文本界定
  
   《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份以“青年”命名的报纸,比较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它对“80后”的报道,对于人们认识过一群体,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中国青年报》网络版的新闻检索,在标题搜索中输入“80后”,共搜到2004年9月12日~2008年12月18日标题中出现“80后”的文章125篇,这125篇文章就是本次研究的所有样本。之所以选择这一区间内标题出现“80后”的文章做样本,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标题中出现“80后”,说明“80后”这一词语已经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
  
  2 从2004年一直选取到2008年可以较系统地从开始进行分析、观察报道中的一些变化。
  
  类目建构及分析标准
  
  本文主要从报道数量、刊登版面、报道体裁、报道主题以及报道立场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青年报》关于“80后”报道的特色。
  数量,定序变量。从这5年中《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其对“80后”这一现象的重视程度的加强。本文主要统计每一年里以“80后”为标题的报道的数量。
  版面,定类变量。把新闻放在不同的版面上,可以反映出报社的编辑方针和报道特色。本文将版面分为头版、青年调查、青春热线/青年话题/共青视点、教育、创业周刊/青年企业家、阅读周刊、文化周刊以及其他,
  体载,定类变量。报道体裁可以反映对报道主体的重视程度。本文将体裁分为消息、调查、通讯以及社会来稿。调查专指青年调查版面依调查数据写成的文章。社会来稿是指在讨论中一些社会人士的来稿。
  主题,定类变量。本次分析中将主题分为作家写作、学习生活、消费、创业工作、感情婚姻、价值观念/行为特点、社会公益以及其他。价值观念和行为特点是指在宏观层面讨论“80后”的一些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的文章,其他的主题都是明确讨论相关问题的。


  媒介报道立场,定类变量。媒介的立场主要分为正面,中立和负面。正面报道是指确认“80后”某些行为为积极的,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负面是指报道的“80后”行为不被认间,如犯罪等。中立则是指持保留态度,只是进行了分析,不表明态度。
  
  数据分析
  
  数量上呈现连年增长的趋势。2004年和2005年,标题上使用“80后”这一词汇还处在最初阶段,相关报道也不多,2004年为2篇,2005年为6篇。以2006年为转折和过渡点,报道数量为19篇,到了2007年此类报道开始迅速增加,报道数量为51篇。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在2006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个关于“‘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的讨论,这个讨论将报道推向了一个高峰,2006年也就成了报道数量的转折点。
  版面上,主要集中在教育、青年话题/青春热线、创业周刊、阅读、文化周刊上。
  从表一可以看出,关于“80后”的报道主要出现在教育、青年调查、文化、阅读、创业周刊等版面上。这些版面都是《中国青年报》的特色版面,“80后”作为当代青年的主力军,是该报报道的主要对象。从版面分布可以看出,这些报道主要集中在“80后”的学习、就业以及相关价值观念的报道上。
  体裁上,以通讯为主,注重组织调查。消息报道出现得很少,仅有27篇,主要以通讯和调查为主,通讯占9篇,调查占69篇。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注重进行深度报道,挖掘报道主题的深层次内涵,更加中立、客观地呈现“80后”这一特殊群体。另外,社会来稿数量也占到了将近1/6的比例,这样使报道更多元化,体现社会各方的观点。
  报道主题多元,侧重学习就业和价值观念(见表二)。
  创业工作是报道主题中最突出的一个,《中国青年报》展现了许多“80后”创业者的风采,特别是他们的就业观念。这也许是《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议题设置中的~部分,借此可以引导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另外,关于“80后”的价值观念、情感婚姻以及消费的讨论也是《中国青年报》很注重的一部分,通过这些讨论,让人们看清并理解“80后”独特的行为特点。
  报道立场客观中立,注重进行多角度分析。中立的报道立场占的比例最大,负面的仅有6篇,涉及“80后”犯罪、过度消费等,其他相关的报道都以客观的分析为主,作者不表现自己的态度,只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使读者可以看到各方意见的阐发,在读者投稿中,很多稿件也是反思和客观分析的稿件,并没有存在明显的对“80后”的刻板印象。
  
  《中国青年报》关于“80后”报道的特色
  
  “80后”这一被贴上标签的青年群体,经历r被社会看不起到逐渐认同的过程,通过分析总结,《中国青年报》对“80后”的报道主要有以下特色:
  报道对象上,经历了从“80后”作家到整体的“80后”的转变。由于这一概念是由“80后”作家延伸出来的,所以一开始的报道主要集中在“80后”作家。例如2004年的两篇分别为《“80后”重磅作品试水市场》和《“80后”写作群组反对贴标签》,2005年的6篇中也有3篇是关于作家的。直到2006年,随着“80后”这一概念范围的扩大,报道对象开始转向“80后”整个群体,开始关注“80后”的感情、消费和就业等。
  内客上,报道内容丰富,侧重价值观念的讨论。从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报道中侧重对“80后”就业和价值观念的分析。就业方面主要是树立大学生创业的典型,分析其创业成功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就业理念。如《“80后”靠什么成功》等。对价值观念的讨论主要有《“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80后到底在奋斗什么》《是“80后”觉醒了还是我们应该觉醒》等,对这些关于“80后”一些价值观念的讨论,呈现给公众一个丰富、多元、客观的“80后”形象。
  形式上,注重组织调查和讨论。数据和各方观点使报道客观、理性。在这125篇文章中,共有9个调查:《“80后”成不敬业》《“80后”——请别误读这两亿青年》《“80后”民工以挣钱为目的的只占18.2%》《“独”已成“80后”婚姻杀手》《“80后”悄然刷新国人消费主张》《“80后”要成为买房主力军》《“80后”为中国转型新生代》《“80后”青年加速怀旧》、《“80后”“90后”谁将更多影响中国未来》。通过这9个调查,全面、客观地分析了“80后”的就业、感情、消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报道以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有时辅以编者按或是链接和背景介绍,分析较为透彻和理性。
  另外,《中国青年报》还组织了两次关于“80后”的讨论,分别是2006年12月7日关于“‘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和2007年7月12日“你怎样看待‘80后’男生的感情困惑”。前一个讨论一直从2006年12月7日持续到2007年3月12日,分别刊登了来自老师、学生、高校校长以及社会人士的稿件,报道深入且中立。
  手法上,注意树立典型,依托热点事件展开深度报道。“80后”创业者是《中国青年报》树立的典型。除创业外,还塑造了一系列的“80后”士兵的形象,如《“80后”军人守家门,祖国可以放心》《“80后”的兵照样打仗》这两个报道都被放在头版头条,树立了“80后”军人的典型形象。
  依托热点主要体现在《中国青年报》注重结合热点新闻事件展开讨论或调查,这样使报道更加深入、全面和客观。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80后”积极报名参加志愿者,《中国青年报》以此为契机,发表了《面对灾难:“80后”“行动感恩和担当》《是“80后”觉醒了还是我们应该觉醒》和《揭下那些贴在“80后”身上的标签》等一系列文章,深入地报道了“80后”的社会责任感,加深公众对“80后”敢于担当的印象。
  
  结论
  
  本文通过对5年内《中国青年报》中以“80后”为标题的报道分析发现,中国青年报对于“80后”的报道中没有受刻板印象的影响,而是塑造了一些“80后”的正面形象,引导舆论。该报注重积极组织调查和讨论,以此来获得客观数据和社会各方的观点支持,从而使报道做到客观、中立和理性。
其他文献
中国的电视新闻,在经历了漫长的英雄、神话、政治宣传和说教的阶段之后,终于在20世纪末走下“神坛”,来到民间。开始了它的“平民化”历程。尽管其“平民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且还出现过各种背离“平民化”初衷的现象,但是毫无疑问,从英雄到平民的转变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一个巨大进步。本文试从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手,梳理中国电视“平民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电视新闻“平民化”产
北京时间4月14日7时49分,中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灾区无数同胞在一瞬间痛失亲人、流离失所,经济、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一巨大灾难,牵动着全中国以至全世界人民
《怀化广播电视报》创刊于1993年,它16年的办报历程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广播电视报刊发展的一个缩影。创刊之初,中国的广播电视报因其独特的办报形式以及资源优势,正处于发展的
作为都市类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育版肩负着为大众营造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精神世界,满足着大众的英雄情结,满足着大众渴求松弛自主的欲望,同时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所需的话题”。可见,都市类报纸的体育版在满足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的心理欲望上有其独到的功用。  近年来,大城市的都市类报纸体育版在越发激烈的竞争中采取种种方法,成功地于夹缝中求得生存,其体育报道的实力稳步提高甚至大有与专业体育报叫板之实力。在
近年来,图书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出版业书稿档案作为图书出版这个庞大工程中的一部分,正在默默的作出自己的贡献.然而笔者却发现,在新技术形势带来的冲击下,以及相关工作人
陆川四年磨一剑的战争片《南京!南京!》上映仅10天,全国累计票房就已达1.1亿元,这部电影以日本兵的独特视角描述南京大屠杀,引发了许多褒贬不一的争论,与票房持续上涨的还有
期刊
鉴别限制性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仍是一个难题,本文旨在应用核素心室造影显示左室舒张期充盈的不同特征以鉴别限制性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 Identification of restrictiv
患者女,57岁,入院前六年因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常规查尿见尿蛋白(++++),并证实为本周氏蛋白。即行骨穿及 M 蛋白分析,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型)”,先后应用 M_2、COP
众多大众化传媒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特别是都市报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对广告市场的蚕食,党报广告经营受到严竣的挑战。党报具有二元属性制约,即党报一方面肩负党和国家舆论导向宣传的重任,另一方面报纸又具有商品属性,必须参与市场的检验才能生存和发展。立足于党报自身的定位,审视传媒竞争的新态势,党报如何打破常规,走出广告经营的新路,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尝试的课题。  其实,在林林总总的报纸上,党报由于独特的政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