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说现在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创新学习。
关键词:创新;自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79-02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来阐述以下观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其自学能力
1.明确自学目的,激发自学兴趣。兴趣是学生追求新知识和研究新事物的意识倾向,是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动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学语文的作用,经常讲一些成功人士自学的故事。例如:张海迪虽然高位截瘫,从没在学校接受过普通孩子接受的教育,但她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学了多国语言,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等等。再者就是要通过表扬和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来激发他们的语文自学兴趣。
2.从课文人物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好讲读课文是引导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展开积极思考,从中领悟学法。例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首先要让学生找到中心词,然后从“舍身”和“炸暗堡”入手,让学生思考: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如何去炸,通过哪些动作、心理活动和语言来描述这个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学生就可以跟随问题去思考、领悟课文,能够深入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有了阅读课文的技巧,就能将课内自学延续到课外自学。课外自学阅读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的段落理解整篇课文大意。然后完成自学提纲,解决阅读后遗留的问题,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最后要熟读全文,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现有知识进行复述,进一步分析,并不断提出新的疑问。
3.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授予其适当的自学语文方法。(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时要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它的意思。学生要把音、形、文结合起来,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字义的理解也要恰到好处,将平时的用义和特殊含义加以区分。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平时它的意思是表示颜色,但在这句诗中却是个动词,是“吹绿”的意思。(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例如:在教《飞夺泸定桥》时,要紧扣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词“飞夺”的意思,着重理解“飞”的含义,就能正确理解全文,领会课文的中心。学生掌握了自学语文的方法,逐渐提高了自学的能力,达到了自我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制订有效的自学计划
1.正确选择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目标要以自己的需要和发展为基础。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小学生大部分也比较贪玩,所以一定要制订明确的目标,否则就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可行性计划。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按自己制订的目标和计划去学习的好习惯。犹豫不定,一时兴起对于自学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难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学习计划可以分三步:第一,统计非学习活动和这些活动所占的时间。第二,统计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于学习。第三,制订一个周活动表,把学习实践列在醒目的位置。通过高效的利用时间来提高自学的效率和质量。
2.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教师和同学等各种资源。学会使用工具书,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独立查阅资料,收集各种相关的知识,这是能够自学好的重要手段。在自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求助于老师,同时也可以查阅字典、期刊或者参考书等,也可以在空余时间和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可以互相启发,活跃思想,提高自学的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其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地吸收知识转化为主动地探索知识,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指导学生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2.质疑、解疑,培养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从教师的讲课中去培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点拨、诱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学生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解疑,就是师生共同讨论,即教师提出恰当的“参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有关句段,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找出答案。学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教师再进行启发或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学生就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必须让学生在“练”字上多下功夫。只有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发展能力。怎样抓好这一关呢?
如果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就一定要多加练习,即使这项功课很艰苦。学生经常因为苦而产生排斥心理。所以老师在布置习题练习时,要按类分开,该动脑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真的思考;需要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用心阅读;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时,也应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做,否则达不到效果还得重新来做,更加耽误时间。课堂的练习,要按质按量完成;课外作业,要独立思考,错误的要更正、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另外练习要有重点,注意练习后的讲评。
关键词:创新;自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79-02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来阐述以下观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其自学能力
1.明确自学目的,激发自学兴趣。兴趣是学生追求新知识和研究新事物的意识倾向,是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动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学语文的作用,经常讲一些成功人士自学的故事。例如:张海迪虽然高位截瘫,从没在学校接受过普通孩子接受的教育,但她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学了多国语言,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等等。再者就是要通过表扬和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来激发他们的语文自学兴趣。
2.从课文人物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好讲读课文是引导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展开积极思考,从中领悟学法。例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首先要让学生找到中心词,然后从“舍身”和“炸暗堡”入手,让学生思考: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如何去炸,通过哪些动作、心理活动和语言来描述这个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学生就可以跟随问题去思考、领悟课文,能够深入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有了阅读课文的技巧,就能将课内自学延续到课外自学。课外自学阅读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的段落理解整篇课文大意。然后完成自学提纲,解决阅读后遗留的问题,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最后要熟读全文,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现有知识进行复述,进一步分析,并不断提出新的疑问。
3.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授予其适当的自学语文方法。(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时要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它的意思。学生要把音、形、文结合起来,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字义的理解也要恰到好处,将平时的用义和特殊含义加以区分。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平时它的意思是表示颜色,但在这句诗中却是个动词,是“吹绿”的意思。(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例如:在教《飞夺泸定桥》时,要紧扣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词“飞夺”的意思,着重理解“飞”的含义,就能正确理解全文,领会课文的中心。学生掌握了自学语文的方法,逐渐提高了自学的能力,达到了自我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制订有效的自学计划
1.正确选择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目标要以自己的需要和发展为基础。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小学生大部分也比较贪玩,所以一定要制订明确的目标,否则就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可行性计划。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按自己制订的目标和计划去学习的好习惯。犹豫不定,一时兴起对于自学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难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学习计划可以分三步:第一,统计非学习活动和这些活动所占的时间。第二,统计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于学习。第三,制订一个周活动表,把学习实践列在醒目的位置。通过高效的利用时间来提高自学的效率和质量。
2.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教师和同学等各种资源。学会使用工具书,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独立查阅资料,收集各种相关的知识,这是能够自学好的重要手段。在自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求助于老师,同时也可以查阅字典、期刊或者参考书等,也可以在空余时间和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可以互相启发,活跃思想,提高自学的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其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地吸收知识转化为主动地探索知识,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指导学生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2.质疑、解疑,培养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从教师的讲课中去培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点拨、诱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学生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解疑,就是师生共同讨论,即教师提出恰当的“参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有关句段,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找出答案。学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教师再进行启发或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学生就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必须让学生在“练”字上多下功夫。只有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发展能力。怎样抓好这一关呢?
如果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就一定要多加练习,即使这项功课很艰苦。学生经常因为苦而产生排斥心理。所以老师在布置习题练习时,要按类分开,该动脑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真的思考;需要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用心阅读;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时,也应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做,否则达不到效果还得重新来做,更加耽误时间。课堂的练习,要按质按量完成;课外作业,要独立思考,错误的要更正、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另外练习要有重点,注意练习后的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