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潜力与特质。因此,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新使命,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控制力。课程领导力,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升华。
校长课程领导力体现于四个层面:一是从学校整体发展内在需求来说,体现在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型”课程源头开发上;二是从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来说,体现在校本教材、校本“学材”和校本“习材”建设的探索实践上;三是从学生和谐发展内在需求来说,体现在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评价)的具体落实上;四是从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来说,体现在多元化、多层面的发展性评价上。
在课程改革行进十多年的当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作用点和体现,就是关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增强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意识
课程意识是连接课程理念与课程行为的桥梁。校长应该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考和整体的把握,既关注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推进策略的制定,也重视课程推进机制以及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要把按课程计划设置课程,按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按课程理念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二、保证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实现课程校本化。新课改实施后,中小学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因此,校长有可能也必须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以校为本,对既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挖掘、梳理、整合。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与学校德育工作、当地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并切实做好以科研引领课程校本化的工作。
二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保障课程有效实施,其基础是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校长既要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意志,对必考课程与非考试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一视同仁,更要具有合理调配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合理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合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只有如此,校长才能驾驭复杂的,甚至有时是无法预测的教育教学活动,保障课程目标不偏向。
三、抓实三个环节
一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包括课程计划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校长要牢固树立管理品位、管理水平决定课程质量的意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规范地构建教学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所谓科学,就是管理机制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观,从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的角度设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使管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成长、学校特色建设的助推器。所谓规范,就是管理的操作要规范。这具体包含三层意思:首先,要把制度建设作为管理的第一要务来抓。各项管理制度要包含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且制度内容要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实施全面管理。也就是说,对每一位教学、教辅人员,每一项教学工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实施科学的管理。再次,管理者要公正、公平地实施管理,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
二是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作用最终要靠教师提高课程质量得以实现,高素质的教师是保障校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性因素。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教研(备课)组,通过听(听教师的诉求)、观(观教师的课堂教学)、看(看教师的备课资料、批改作业的情况)、谈(通过与学生座谈等途径,了解教师在“意识、知识、角色、方式”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对教师缺什么、想什么、要什么、能什么、会什么等做到心知肚明。校长要从学校的核心价值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方法策略,从而使全体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得到有效成长,使更多的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应运而生。
三是深化教研团队建设。教研组是有效实施课程、保障课程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组织。它既是执行课程计划最基层的组织机构,也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具体操作机构,更是保障课程质量的最直接的监督评价机构。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败,校长必须把深化教研组建设作为体现和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首先,要重视教研组长的遴选和培养。要挑选那些肯干——愿意做事,能干——具有学科“权威”、有能力引领其他教师,会干——能谋事成事的人担任教研组长,并创设一定的条件,为教研组长的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方便。其次,要关注教研组的制度建设。既要从学校层面制订出教研组的工作目标与要求,有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考核、奖励机制,也要关注各教研组有学科特点的“教研公约”的建设,在规范教师教研行为和保障教研有效性的同时,促进教研组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再次,要重视教研文化的培育,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这有利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提高教与研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实现教学的“轻负优质”。所以,校长要有意识地营造氛围,引领教师对教研的目的、重点、制度、方法与评价等产生认同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草根化的教研文化。(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县芦溪小学)
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控制力。课程领导力,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升华。
校长课程领导力体现于四个层面:一是从学校整体发展内在需求来说,体现在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型”课程源头开发上;二是从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来说,体现在校本教材、校本“学材”和校本“习材”建设的探索实践上;三是从学生和谐发展内在需求来说,体现在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评价)的具体落实上;四是从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来说,体现在多元化、多层面的发展性评价上。
在课程改革行进十多年的当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作用点和体现,就是关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增强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意识
课程意识是连接课程理念与课程行为的桥梁。校长应该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考和整体的把握,既关注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推进策略的制定,也重视课程推进机制以及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要把按课程计划设置课程,按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按课程理念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二、保证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实现课程校本化。新课改实施后,中小学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因此,校长有可能也必须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以校为本,对既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挖掘、梳理、整合。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与学校德育工作、当地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并切实做好以科研引领课程校本化的工作。
二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保障课程有效实施,其基础是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校长既要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意志,对必考课程与非考试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一视同仁,更要具有合理调配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合理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合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只有如此,校长才能驾驭复杂的,甚至有时是无法预测的教育教学活动,保障课程目标不偏向。
三、抓实三个环节
一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包括课程计划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校长要牢固树立管理品位、管理水平决定课程质量的意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规范地构建教学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所谓科学,就是管理机制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观,从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的角度设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使管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成长、学校特色建设的助推器。所谓规范,就是管理的操作要规范。这具体包含三层意思:首先,要把制度建设作为管理的第一要务来抓。各项管理制度要包含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且制度内容要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实施全面管理。也就是说,对每一位教学、教辅人员,每一项教学工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实施科学的管理。再次,管理者要公正、公平地实施管理,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
二是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作用最终要靠教师提高课程质量得以实现,高素质的教师是保障校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性因素。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教研(备课)组,通过听(听教师的诉求)、观(观教师的课堂教学)、看(看教师的备课资料、批改作业的情况)、谈(通过与学生座谈等途径,了解教师在“意识、知识、角色、方式”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对教师缺什么、想什么、要什么、能什么、会什么等做到心知肚明。校长要从学校的核心价值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方法策略,从而使全体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得到有效成长,使更多的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应运而生。
三是深化教研团队建设。教研组是有效实施课程、保障课程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组织。它既是执行课程计划最基层的组织机构,也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具体操作机构,更是保障课程质量的最直接的监督评价机构。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败,校长必须把深化教研组建设作为体现和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首先,要重视教研组长的遴选和培养。要挑选那些肯干——愿意做事,能干——具有学科“权威”、有能力引领其他教师,会干——能谋事成事的人担任教研组长,并创设一定的条件,为教研组长的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方便。其次,要关注教研组的制度建设。既要从学校层面制订出教研组的工作目标与要求,有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工作考核、奖励机制,也要关注各教研组有学科特点的“教研公约”的建设,在规范教师教研行为和保障教研有效性的同时,促进教研组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再次,要重视教研文化的培育,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这有利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提高教与研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实现教学的“轻负优质”。所以,校长要有意识地营造氛围,引领教师对教研的目的、重点、制度、方法与评价等产生认同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草根化的教研文化。(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县芦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