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4月5日,互联网上诞生了第一份中文电子周刊,北美留学生作家少君在其中发表了自己的小说《奋斗与平等》,他成了中文网络文学的“开山鼻祖”。
1998年,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曾经让数以万计的读者沉醉不已,并且带起了长达数年的网恋之风。而作者“痞子蔡”也因为这篇小说,成了中文网络文学界的殿堂级人物。
现在,网络文学以其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和能量,迅速成长壮大。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得传统的纸媒文学有点尴尬……
《鬼吹灯》蹿红出乎意料
28岁之前,张牧野的生活与写作从不搭界,对作家这个行当也一无所知,甚至以为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是作者一次性写完的,不可能一天写一点。
直到今天,张牧野还在坚持自己永远不是个作家,他反问:“作家到底是干什么的啊?”
张牧野写作始于2005年下半年。
一开始写小说,张牧野没什么经验,天马行空地信笔就写。第一部小说叫《凶宅猛鬼》,完全是他写来玩的作品,只写了4万字。情节天马行空,从天津一路写到朝鲜,后来因为情节难以继续,他就又写了个新的小说,《雨夜谈鬼事》,10万字的规模。
第一部小说没写完,张牧野觉得挺遗憾,就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一部写完。这一次有了完整的故事框架,他开始对自己的创作有了点信心。在接着写了一部叫《阴森一夏》的小说后,当初激起他写作欲望的女朋友出了国,恢复单身的他更闲了,他开始在天涯社区以“天下霸唱”这个ID连载自己后来的成名作——《鬼吹灯》。
《鬼吹灯》蹿红的速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牧野一夕之间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络红人”。《鬼吹灯》的搜索率与点击率高居“起点文学中文网”和“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小说搜索的第一名。
写作《鬼吹灯》初期,张牧野没想过要把故事写得这么长。一开始只是在网上连载,他的创作无拘无束,僵尸鬼怪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直写到第二本,不断有出版商找上门来,他还在推辞,坚决不愿出书。
“我知道我这书的路子太野了。一出书就得改写。我改不了,没法改。”后来许多网友要求出書以便收藏,还有个朋友给他建议,找个大公司来代理发行权,他只负责收钱和写书。他这才同意。
初中时让妈妈陪着上课
张牧野从小到大都是老师眼里的差生。高中老师曾经气急败坏地对他吼过:“你就玩吧,你以后肯定考不上大学,也找不着工作。你就这点出息。”
事实上,张牧野学习成绩不好,不能全怪他自己。他父母都是地质勘探队的,辖区就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找到矿了,整个机关好几千人就要驻扎在当地,开采了再离开。所以在张牧野的记忆里,童年就是和机关大院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大山里疯玩。
长年在野外接受机关子弟学校的教育,让张牧野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却给了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和想象力。
上了初中以后,父母亲为了张牧野的学习办了病退,定居天津。但小学时期薄弱的基础教育令他严重偏科,他物理、化学和语文学得不错,数学却一塌糊涂。
“我初中都破纪录了。我们学校也算一名校,从来没有一个学生上数学课必须他妈坐旁边那老师才进去。我们数学老师就这么和我约定的,我妈不坐旁边就不许我上课。”考试考20多分,老师急,他也急。
八成内容是编的
“从小就特别喜欢想象。我上学的时候拿着一支笔,脑子里就构思一场战争。”张牧野说,“我走神特别厉害,到现在都不敢开车。就是怕出事。”
凭着无边无际却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力,张牧野将盗墓情节写得栩栩如生,甚至有人以为他是考古工作者。
他说,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他的这些盗墓情节是瞎编的。
但他编得让人信以为真,一位读者看过《鬼吹灯》后,千里迢迢地拿着一件文物到天津找他鉴宝,让他哭笑不得。
更为奇特的是,曾有8人模仿《鬼吹灯》盗古墓。《天府早报》曾在今年二月报道说,北京警方抓获了8名盗墓者,他们的盗墓手段模仿了《鬼吹灯》的有关描述,并成功掘开了明朝太监景聪的墓!报道称,公安机关在逮捕了8名盗墓者后发现,这些人先前只是有贼心而无贼艺,尽管对古墓里的宝贝垂涎三尺,但是对盗墓却一窍不通。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学习盗墓的本领,而《鬼吹灯》则成了他们学习的教科书。他们掘墓前的准备、盗窃的手法与书中所写如出一辙。
小说里讲盗墓前要看风水,他们就学习怎么看风水,小说里讲勘察现场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他们就学着勘察地形,由于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小说里透露了众多挖墓的技巧,他们就如法炮制。如此这般,他们竟成功挖开明朝太监景聪的墓,玉腰带片、玉带钩、铜镜等重要文物也被他们盗走。
面对盗墓贼按照书中的套路作案成功,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那些情节都是他虚构出来的,他更一度认为“没有任何实际操作价值”!
他说:“虽然我写的是盗墓探险的故事,但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盗过墓,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考古活动,连十三陵都没去过,小说是我根据道听途说的故事,添油加醋虚构出来的,80%的内容都是瞎编的。”
创作明年可能戛然而止
现在,写书这个“副业”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主业,一年能给他带来四五百万元的进账,但张牧野仍然认为,与朋友一起开的金融投资公司才是他的本行。
他每天都坚持去上班,身为老板之一,他的作息时间比较自由。
公司9点上班,他7点就会到公司。写作到11点,发到网上,然后吃中饭,下午处理公司事务,晚上回去玩会儿游戏就睡觉。他的生活规律而单调。写作,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可能连“重要的一部分”都算不上。如果让张牧野选择生命中重要的事,钱、公司、游戏的排名都会在写作之前。
他一再强调,虽然写作很快乐,但明年,他的创作生涯就有可能会戛然而止。他并不把自己看做一个专职作家,在写作上,他没什么心机,更谈不上什么抱负。
他觉得再让自己写一部像《鬼吹灯》一样成功的作品也不可能了。
“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他如是评价自己的这部成名作。
在熟悉张牧野的人眼中,他身上有两面,一方面特别世故,一方面特别童真。“我希望人与人之间有特别真诚的东西。人别为了钱,出卖自己。”和他从第一本书就开始合作的出版策划人金芳说,他有一颗赤子之心。
问他出名之后生活有了什么变化,张牧野想了很久,然后摇摇头,他觉得没什么大变化。在他看来,幸福是什么?最大的幸福就是,“家里有个双开门的大冰箱,里面都是吃的,放满了可口可乐。家里有个最好的彩电,看世界杯的时候有高清的转播可以看,没有世界杯的时候可以玩游戏和看电影。”
摘自《今晚报》2009.8.19
1998年,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曾经让数以万计的读者沉醉不已,并且带起了长达数年的网恋之风。而作者“痞子蔡”也因为这篇小说,成了中文网络文学界的殿堂级人物。
现在,网络文学以其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和能量,迅速成长壮大。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得传统的纸媒文学有点尴尬……
《鬼吹灯》蹿红出乎意料
28岁之前,张牧野的生活与写作从不搭界,对作家这个行当也一无所知,甚至以为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是作者一次性写完的,不可能一天写一点。
直到今天,张牧野还在坚持自己永远不是个作家,他反问:“作家到底是干什么的啊?”
张牧野写作始于2005年下半年。
一开始写小说,张牧野没什么经验,天马行空地信笔就写。第一部小说叫《凶宅猛鬼》,完全是他写来玩的作品,只写了4万字。情节天马行空,从天津一路写到朝鲜,后来因为情节难以继续,他就又写了个新的小说,《雨夜谈鬼事》,10万字的规模。
第一部小说没写完,张牧野觉得挺遗憾,就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一部写完。这一次有了完整的故事框架,他开始对自己的创作有了点信心。在接着写了一部叫《阴森一夏》的小说后,当初激起他写作欲望的女朋友出了国,恢复单身的他更闲了,他开始在天涯社区以“天下霸唱”这个ID连载自己后来的成名作——《鬼吹灯》。
《鬼吹灯》蹿红的速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牧野一夕之间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络红人”。《鬼吹灯》的搜索率与点击率高居“起点文学中文网”和“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小说搜索的第一名。
写作《鬼吹灯》初期,张牧野没想过要把故事写得这么长。一开始只是在网上连载,他的创作无拘无束,僵尸鬼怪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直写到第二本,不断有出版商找上门来,他还在推辞,坚决不愿出书。
“我知道我这书的路子太野了。一出书就得改写。我改不了,没法改。”后来许多网友要求出書以便收藏,还有个朋友给他建议,找个大公司来代理发行权,他只负责收钱和写书。他这才同意。
初中时让妈妈陪着上课
张牧野从小到大都是老师眼里的差生。高中老师曾经气急败坏地对他吼过:“你就玩吧,你以后肯定考不上大学,也找不着工作。你就这点出息。”
事实上,张牧野学习成绩不好,不能全怪他自己。他父母都是地质勘探队的,辖区就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找到矿了,整个机关好几千人就要驻扎在当地,开采了再离开。所以在张牧野的记忆里,童年就是和机关大院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大山里疯玩。
长年在野外接受机关子弟学校的教育,让张牧野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却给了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和想象力。
上了初中以后,父母亲为了张牧野的学习办了病退,定居天津。但小学时期薄弱的基础教育令他严重偏科,他物理、化学和语文学得不错,数学却一塌糊涂。
“我初中都破纪录了。我们学校也算一名校,从来没有一个学生上数学课必须他妈坐旁边那老师才进去。我们数学老师就这么和我约定的,我妈不坐旁边就不许我上课。”考试考20多分,老师急,他也急。
八成内容是编的
“从小就特别喜欢想象。我上学的时候拿着一支笔,脑子里就构思一场战争。”张牧野说,“我走神特别厉害,到现在都不敢开车。就是怕出事。”
凭着无边无际却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力,张牧野将盗墓情节写得栩栩如生,甚至有人以为他是考古工作者。
他说,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他的这些盗墓情节是瞎编的。
但他编得让人信以为真,一位读者看过《鬼吹灯》后,千里迢迢地拿着一件文物到天津找他鉴宝,让他哭笑不得。
更为奇特的是,曾有8人模仿《鬼吹灯》盗古墓。《天府早报》曾在今年二月报道说,北京警方抓获了8名盗墓者,他们的盗墓手段模仿了《鬼吹灯》的有关描述,并成功掘开了明朝太监景聪的墓!报道称,公安机关在逮捕了8名盗墓者后发现,这些人先前只是有贼心而无贼艺,尽管对古墓里的宝贝垂涎三尺,但是对盗墓却一窍不通。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学习盗墓的本领,而《鬼吹灯》则成了他们学习的教科书。他们掘墓前的准备、盗窃的手法与书中所写如出一辙。
小说里讲盗墓前要看风水,他们就学习怎么看风水,小说里讲勘察现场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他们就学着勘察地形,由于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小说里透露了众多挖墓的技巧,他们就如法炮制。如此这般,他们竟成功挖开明朝太监景聪的墓,玉腰带片、玉带钩、铜镜等重要文物也被他们盗走。
面对盗墓贼按照书中的套路作案成功,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那些情节都是他虚构出来的,他更一度认为“没有任何实际操作价值”!
他说:“虽然我写的是盗墓探险的故事,但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盗过墓,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考古活动,连十三陵都没去过,小说是我根据道听途说的故事,添油加醋虚构出来的,80%的内容都是瞎编的。”
创作明年可能戛然而止
现在,写书这个“副业”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主业,一年能给他带来四五百万元的进账,但张牧野仍然认为,与朋友一起开的金融投资公司才是他的本行。
他每天都坚持去上班,身为老板之一,他的作息时间比较自由。
公司9点上班,他7点就会到公司。写作到11点,发到网上,然后吃中饭,下午处理公司事务,晚上回去玩会儿游戏就睡觉。他的生活规律而单调。写作,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可能连“重要的一部分”都算不上。如果让张牧野选择生命中重要的事,钱、公司、游戏的排名都会在写作之前。
他一再强调,虽然写作很快乐,但明年,他的创作生涯就有可能会戛然而止。他并不把自己看做一个专职作家,在写作上,他没什么心机,更谈不上什么抱负。
他觉得再让自己写一部像《鬼吹灯》一样成功的作品也不可能了。
“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他如是评价自己的这部成名作。
在熟悉张牧野的人眼中,他身上有两面,一方面特别世故,一方面特别童真。“我希望人与人之间有特别真诚的东西。人别为了钱,出卖自己。”和他从第一本书就开始合作的出版策划人金芳说,他有一颗赤子之心。
问他出名之后生活有了什么变化,张牧野想了很久,然后摇摇头,他觉得没什么大变化。在他看来,幸福是什么?最大的幸福就是,“家里有个双开门的大冰箱,里面都是吃的,放满了可口可乐。家里有个最好的彩电,看世界杯的时候有高清的转播可以看,没有世界杯的时候可以玩游戏和看电影。”
摘自《今晚报》200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