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如达·芬奇创立了解剖学、透视学,并将其运用到绘画里;绘画对于光色的认识也随着自然光色科学的普及而清晰;构图学中的比例、比重、力的运用等则与数学和物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学美术课必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这种渗透可以丰富美术课、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学好美术。
一、融入文学,增强意境
在美术课堂中融入文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那些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可以更好地增强美术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上有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恰巧,中学美术第四册上也有一课是国画《荷花》。于是,在讲授新课时,我先让学生一起来回顾、欣赏《爱莲说》一文,使他们懂得“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这样,不仅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荷花有了一些从形到神的认识,为下面的绘画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参以数学,揭示本质
徐悲鸿大师说得好:“艺术家与数学家同样有求实的精神,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美术以素描为基础,而素描又是以透视学(数学)为基础的。”美术欣赏课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数学中的透视知识、黄金分割、点线面等知识渗入其中,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维纳斯》雕像令无数人惊叹和赞不绝口,这座雕像虽不见双臂,仍显得美丽动人,仪态万方,充满青春活力。此雕像为何如此迷人?古代希腊人认为,如果形体符合数学上的黄金比,会显得更加美丽。这座雕像的尺寸在诸多地方符合黄金比,所以《维纳斯》的美,是理想的美。荷兰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这件西方风景画里的代表作品,虽没有繁复的构图,宏大的场景,但透视学里“近大远小”在画面中的高超运用,使三维立体空间的感觉在二维画纸上表现得栩栩如生。
三、辅之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和美术向来就是一对孪生的艺术,音乐的那种节奏韵律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感受作品的动静、虚实之美,同时带给我们的内心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学生的审美情绪,创设出别致的课堂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讲《韩熙载夜宴图》第四段众人演奏时,我先选择了竖笛《牡丹亭》,那悠扬哀婉的笛声,学生听了非常入神,然后再出示画面,请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仿佛“人在画中游”、有的学生说画面是无声的,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一种美术与音乐相互贯通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罗夫将音乐教学引入了外语教学之中,创立了音乐教学法,受此启迪我也尝试将音乐引入了美术教学中。在学生技法训练课上,起初,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教学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等,让学生听上几遍后,提一些作画要求,然后由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音乐的旋律进行自由创作,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再用一些纯音乐,以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指导他们用音乐的节奏来感悟绘画的韵律,经过反复的实验,我发现这种方法很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鉴以历史,凸显主题
世界各国的美术史和本民族的发展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往往会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并能反过来作用或影响于一个时代,很多画家作画的主题思想和立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如讲解徐悲鸿的《奔马》,我先让学生了解创作的背景,它创作于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作品中屡见“遥看群息动,伫立待奔雷”“相期效死得长征”之类的题跋,借助于马昂扬奔驰的形象,寄寓对祖国强盛、民族振兴的热情,并以此与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清代的画家以徐渭为首的“白眼向青天”,画的《野鸭》、《鹌鹑图》等禽类的眼睛都是白眼。他用禽类的眼神表示了对当时朝廷的不满。
美术课不仅可以引入文学、数学、音乐、历史等学科,还可以把生物等学科知识融入其中。绘画的题材离不开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画人物头像时,作画者必须对人物头部的骨骼结构有较深入的了解;画花草树木时,必须对他们的外形特征、生长规律有充分的认识;画动物时,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还要知道它们的生活习性等。马克思说:“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学科的相互渗透,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甚至要了解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科目。学科的融入,不但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同时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黄晓)
一、融入文学,增强意境
在美术课堂中融入文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那些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可以更好地增强美术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上有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恰巧,中学美术第四册上也有一课是国画《荷花》。于是,在讲授新课时,我先让学生一起来回顾、欣赏《爱莲说》一文,使他们懂得“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这样,不仅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荷花有了一些从形到神的认识,为下面的绘画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参以数学,揭示本质
徐悲鸿大师说得好:“艺术家与数学家同样有求实的精神,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美术以素描为基础,而素描又是以透视学(数学)为基础的。”美术欣赏课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数学中的透视知识、黄金分割、点线面等知识渗入其中,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维纳斯》雕像令无数人惊叹和赞不绝口,这座雕像虽不见双臂,仍显得美丽动人,仪态万方,充满青春活力。此雕像为何如此迷人?古代希腊人认为,如果形体符合数学上的黄金比,会显得更加美丽。这座雕像的尺寸在诸多地方符合黄金比,所以《维纳斯》的美,是理想的美。荷兰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这件西方风景画里的代表作品,虽没有繁复的构图,宏大的场景,但透视学里“近大远小”在画面中的高超运用,使三维立体空间的感觉在二维画纸上表现得栩栩如生。
三、辅之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和美术向来就是一对孪生的艺术,音乐的那种节奏韵律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感受作品的动静、虚实之美,同时带给我们的内心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学生的审美情绪,创设出别致的课堂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讲《韩熙载夜宴图》第四段众人演奏时,我先选择了竖笛《牡丹亭》,那悠扬哀婉的笛声,学生听了非常入神,然后再出示画面,请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仿佛“人在画中游”、有的学生说画面是无声的,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一种美术与音乐相互贯通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罗夫将音乐教学引入了外语教学之中,创立了音乐教学法,受此启迪我也尝试将音乐引入了美术教学中。在学生技法训练课上,起初,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教学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等,让学生听上几遍后,提一些作画要求,然后由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音乐的旋律进行自由创作,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再用一些纯音乐,以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指导他们用音乐的节奏来感悟绘画的韵律,经过反复的实验,我发现这种方法很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鉴以历史,凸显主题
世界各国的美术史和本民族的发展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往往会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并能反过来作用或影响于一个时代,很多画家作画的主题思想和立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如讲解徐悲鸿的《奔马》,我先让学生了解创作的背景,它创作于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作品中屡见“遥看群息动,伫立待奔雷”“相期效死得长征”之类的题跋,借助于马昂扬奔驰的形象,寄寓对祖国强盛、民族振兴的热情,并以此与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清代的画家以徐渭为首的“白眼向青天”,画的《野鸭》、《鹌鹑图》等禽类的眼睛都是白眼。他用禽类的眼神表示了对当时朝廷的不满。
美术课不仅可以引入文学、数学、音乐、历史等学科,还可以把生物等学科知识融入其中。绘画的题材离不开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画人物头像时,作画者必须对人物头部的骨骼结构有较深入的了解;画花草树木时,必须对他们的外形特征、生长规律有充分的认识;画动物时,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还要知道它们的生活习性等。马克思说:“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学科的相互渗透,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甚至要了解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科目。学科的融入,不但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同时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