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 差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usni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把楼梯房换了电梯房,从破旧的小区搬到有电梯的新小区。因买的是期房就先租住在小区前期楼房里。一切都改善了,不用爬楼梯了,过条马路就有超市,早点起来还有一个农贸市场在不远处欢腾着。只是我租住的新楼设施没有跟上,信箱还没安装,好在买我房的人信箱继续让我用。毕竟不方便,要跑一段路。后来信箱安装了,我喜出望外,把通讯地址全换了新小区的。那天,新小区的邮差G到我楼上送邮件,四本书和一张稿费单。G看去四五十岁模样,正是女人易反复无常的年龄段。她相貌平平衣着朴素,是这个年龄段的大众形象。这没什么不好,五彩缤纷的罂粟花、还有蛇、毒蘑菇这些毒恶的东西都有美丽的外表,生物学上叫“警告色”,而G的形象让我更多地想到“好人”这个专有名词。我刚道了谢,G便以平缓的口语开始抱怨,抱怨敲我的门敲了很久才敲开,抱怨我的邮件太多。我为给她造成的麻烦道歉,我说出租房里不止我一户,没法安电铃,请她原谅,也请她到客厅喝茶。G说不了,说因为我人不错她才送上门。我不知道此前未曾谋面的G是怎么断定我人不错的。G说要是换了别人,这么大的邮件(四本书)放不进信箱,二话不说就打回去!G所说的“打回去”就是打回原址去。G说“打回去”时加重了语气,好像在说“格杀勿论!”G走后我开始忧虑。这些书是我让文友寄来的资料。G的话让我感觉我要是这个时候不在家,哪怕到楼下小店打一瓶酱油,都有可能失之交臂,除非我24小时宅家里。前几年因为一条坏腿我确实这样度过的,孤独已经让我的生活严重缺氧。虽然现在能走一走,但多数时间我还是在家的,我这样自我安慰自己。
  第二天,G照样送邮件上来,一封省作协的信和一本文友赠书,难为她了。G还说信箱放不进去,说下不为例!我想这次只是一本书和一封薄信,我因此自信地说新信箱空间还是蛮大的。G摇着头说放不进去。见我纳闷,G有了掩饰不住的暗喜,说那不然你跟我下去看!我就跟着G一起下楼去,我用钥匙打开信箱说你看空间挺大吧?G说你给我钥匙了吗? G说得迫不及待,脸上浮现出幸灾乐祸的表情。我说我旧小区的邮递员都有钥匙打开信箱,G说现在不行。我这才发现新信箱不一样,邮递员只能从上方不大的缝投递进去。其实G明白我的意思,何况她是个老邮差,没必要让我下来一趟。G让我下来似乎就是为了看我为难的样子。我说不然我给你一把信箱钥匙吧,大邮件也省得送上楼,我还可以在信箱里放个印章和印泥,有稿费单就麻烦你盖个章放进去,这样对谁都有利。G说不行,说她不能拿我的钥匙,也不能帮我盖章,说这都是违反规定的,说她做了三十年邮差从没违反规定。我说旧小区邮递员都是这样做。G“哼哼”了两声说:“是哪个邮递员你告诉我他的姓名,我好去举报!也挣点举报费花花。”我着急起来,因为G知道我旧小区的地址,自从我告诉他们我换了新地址,那些还在半路上来不及拦截的信函,那些不知被编辑遗忘还是怎么回事依然寄到旧址的信函,源源不断地被他们不厌其烦地重新寄到这里。那些年,每次稿费单来,他们必有电话让我马上去取,上几百元的他们就直接送我家或电话联系我,联系不到我还会联系我先生,送到我先生的单位。多好的邮递员,我怎么能让他们受伤害呢?我呐呐自语说这里没法住了。G听了很兴奋地说,这里是高档小区呀怎么没法住?高档只是她说的,这里充其量就一中下水平的小区。G看我山穷水尽的样子,甚至都抑制不住地“呵呵”低声笑了出来。
  后来门上常被G贴上纸条,上面或写有稿费单或写有挂号信,并留电话号码让我打。有一次,我打过去,G说总是敲不开你的门,那你去民主路邮局领吧,她要把稿费单退回总邮局去。我因腿伤没有代步工具,打的到那里来回要三十元左右,若领的稿费30元,那我就成陈景润了。我说别,你下次再送来就行了,明天后天都可以,我好说歹说她才答应。最后依然是对我的警告“下不为例”!口气依然是“格杀勿论!”的。我说你找不到我可以给我打个电话么,这大半年的我从没接到她的电话。G反问我说汇款单上有电话吗?我说汇款单上是没有,但我已经给你打过好几次电话了,你应该有我的号码。G说她要面对好几百户,不是我一个人!G说得铿锵,像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我赶紧讨好地开玩笑说,我说我是困难户么,请您多关照多费心。G厉声呵斥:“困难户那你去找市领导关心你,不要找我!”天哪,我如此退让,都低到尘埃里了,她却刀枪不入。我关掉电话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再次接通G的电话,说那你给我想想办法吧,我该怎么办。G说你自己解决,我也没办法。我说我办法都想了,你都说不行,我不知道什么行,你帮我建议一下吧。G说建议不了。我说那不然寄放小区门岗,G说小区门岗没有义务为你收信,给你丢在地上怎么办。我说那我怎么办,我总不能24小时不离开家门吧?我说楼下有一间便利店,与我也熟,我旧小区也常常是小卖部的人和停车场管理人员帮我签收。G又要我说出那个邮递员的名字,又说要去举报。说按规定不是亲属不能代签。我说那我和家人要是去了外地怎么办?她说那等你们回来呗。我说我们要是去很多天呢?G说那就退回去了。我说不是亲属怎么就不可以代签一下?G说那你把身份证寄给他们,我说出外自然要带身份证,怎么寄给别人。G说我没出过门我不知道,我反正是按规定办事的,我就一个打工的。规定规定规定,G字典里不是“规定”就是“不行”还有“退回去”。这跟冷铁机器有什么两样?规定是为人设立的,是为了更完善地服务于人,不是为了捆绑辖制人。就好像我去邮局取稿费,几年下来大家都熟了,偶尔忘了带身份证,他们也照样给我取款。《圣经》里有个很好的比喻,有人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意思是要控告他,那时规定安息日不能工作。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
  我似乎遇到比买房子还困难的事,我一筹莫展。我忍无可忍就跟她吵起来了,G在电话里说个没完,说你凭良心说说,好几次我都给你送到楼上了,你总不能让我违反规定吧……G慷慨陈词,听起来那么在理。我两次告知手机没电了,她依然说个不停。像密集的枪炮,我不是G的对手,我关机哭起来。G像是变着法整治我,可我与她无冤无仇呀,再一想,所以才有“变态”一说么,现今的压力大,变态的也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在G凌厉的攻势下,我要崩溃了,放下电话我大哭起来。我想我花大半辈子积蓄在这里买了房,美好生活刚开了个头就被一个邮差给毁了。我想我可以清高,可以不把一切权威和居高位的放在眼里,但一个邮差就能把我逼到墙角。早已不是“家书抵万金”的信息闭塞时代或居无定所的战乱时代,是网络信息发达的、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的时代,大部分人的生活甚至已不需要邮差了。在这个房价飙升的时代,在“房子、票子、孩子、车子”一连串重大问题上,“房子”理直气壮地高居榜首。人们似乎只被房子困扰,也只有我这样的稀有动物,因为写点文章,还在维持邮件往来这传统的需要。然而这需要也一直是件容易的事,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三十多年,从没遇过这样的事,正因为容易,几乎被我忽略了它的重要性。现在我意识到,邮差对我的生存是多么重要呀,邮差对我来说比一个市长更重要,“绿衣天使”这个词已被遗忘很久了。想不到有“绿衣天使”也有“绿衣魔鬼”。后来,我有重要的信件丢失,当然没有确据表明就是G干的,也许G只是吓唬我,但谁也不能保证一个变态的人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我只能去邮政局找他们领导。没想,这也是不容易的事,虽说邮政是夕阳产业,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差点就连大门都进不去。门岗问我干什么,我说找领导,他让我说出名字,还说必须要领导下预约通知,才能放我进去。我软缠硬磨总算进去了,总算有领导接待了我,当我控诉了G的一切作为,领导并没说什么,面部表情非常平静,那表情告诉我,G这样做没什么错。领导最后只是让我去找G所在的分局领导。分局领导也许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作家,更多的是对我的好奇,也没有说明G的行为是错的,但是让我写一张委托书,委托楼下小卖部为我接受需要签名的稿费单和放不进信箱的大邮件。虽然暂时解决了我的难处,但心情没有得到纾解,不明白G的行为怎么就没有个说法。没过多久,G被换掉了,替代她的是一个叫“美美”的女人,她和旧小区邮差一样好,我像见到亲人。心想,我的行动终于有成效了,我总算还有些能力的,邮局领导还是很公义的。终于拨云见日了。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新小区的物业规定所有快递只能從地下室进入,也包括美美的邮车。这就给美美带来许多不便,每次有信函稿费,只能在大门口给我们打电话,又变得不方便了。我也为此事找物业主任通融,因为心里有愧疚,觉得是我害了美美。有一天,我去大门口领信件,美美抱着一大堆邮件坐在大门口抱怨,说都是那个坏女人害的。我问了才知道坏女人原来就是G,G打人,打了另一个同小区的邮差,那个邮差还是孕妇,孕妇老公坚决要求换掉她,不跟她共事,所以G就跟美美对调了。我愣在那里许久,许久……
  这个世界的真相,往往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其他文献
这个隐藏在闽西南峰峦叠嶂之间的古老村落,历史上叫作“长教”,更早的时候叫作“张窖”。明洪武四年(1371)的春天如期来临,这个地方注定要起一些变化。一个叫作简德润的私塾先生得到风水师的喻示,从西北十里的村子觅龙寻踪至此,入赘张姓人家,连生三子,又娶卢氏生了五子,据说家里的母鸭每天都生双蛋,添丁又发财,很快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子孙均以“张简”为姓。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作张简逢泰的子孙进京赶考,金
期刊
柔软的东西能带来很美好的感觉,比如赤足走在沙滩上,脚底传来柔柔的痒;或浮沉于碧澈的湖水中,仰望天上绵绵的云;甚至将自己窝进沙发的怀里,轻抚一只猫的皮毛。此皆最惬意的时刻,让人流连而忘情。  沉醉于杨柳轻风杏花春雨,动情于柳絮扑天惹帘沾帏,或放逐脚步于无际的雪野,在那一片柔软的洁白上写下自己的足迹。在月色柔和的夜色里,躺在床上,一枕甜蜜的旧梦让心境无比盈然。无论柔软的感触还是柔软的心緒,都能将生命点
期刊
近日,笔者前往漳州芗城天宝镇区九一八街拜访94岁高龄的健康老人韩先生。一到韩先生家门口,便能见到他自己书写的春联:“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惟其时”。那字体颇为刚劲有力,很难想象出自老先生之手。一进门,韩先生正同几位老人朋友在聊天。韩先生看上去比他的年龄还年轻。他身材不高,却很康健,笑容可掬。笔者说,没想到韩先生的身板还这样硬朗。韩先生说他的身骨是年轻时练就的。原来他年轻时,曾挑货担到南靖县金山圩
期刊
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当璀璨的灯光将公园装扮得五彩缤纷,当行色匆匆的人流涌入站前广场候机大厅,当年味正浓的时候,无论忙活一年的农民工,还是在外工作的游子,都归心似箭,拎上大包小包回家过年。  每逢准备回老家过年时,孩子就会嘀咕,在城里待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回老家过年。因为老家有儿时熟悉的年味,有儿时玩过的伙伴,更有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回家过年,我们年年以这样的方式体味着过年的幸福和甜蜜。儿时,我们津
期刊
在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文字中,我一直记得这样一个小细节:她喜欢吃柑橘,巷口有人卖桶柑,还买了三斤提回家。那桶柑叶子碧绿坚挺,和皮色的“金”相映衬,她说提了一袋“金碧辉煌”回家,心中喜不自胜。  然到家发现,她的公公也买了一袋同样的桶柑,还高兴地教她买这种橘子,要拣没有梗没有叶的这种买才划算。  她什么都没说,悄悄把那袋金碧辉煌拎进了自己的卧房。她以为从穷苦日子过来的公公是对的,而自己也没有错。  “
期刊
一切,皆不是偶然的约见,也不是纯属的巧合;一切的偶然,皆孕育于必然之中。归属,不仅仅是物质有意抑或无意的坐落,更是精神指向安身立命的处所。就如同埔尾村这一块来自广东河源、蕴育于海底数百万年前的 “菊花石”!  当我走进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埔尾村,映入眼帘的“进士坊”“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白石祠”等文物史迹,深深地镌刻于脑海之中。而走进“端本堂”大门左侧、遇见摆放在门厅一隅的“菊花石
期刊
初上京城  首次上北京是在1987年的元宵节。  春节刚过不久,我和立群兄奉命到文化部办事,因时间紧迫,就在元宵节的当天,从福州火车站买了站票就匆忙上路。从福州到北京特快列车开了两天两夜,我和立群兄也站了两天两夜,列车终于在两天后的凌晨抵达首都北京。  那年,北京天气出奇的冷。一下火车, 飘飘洒洒的小雪夹着西伯利亚的寒风扑脸而来,身子不禁打了个冷颤。好在首次到北京心是热的,多少抵御了些寒意。  初
期刊
清晨还满脸笑呵呵的天,不知為何突然一脸不快,从刚才四级的风力猛刮起七级大风,一阵紧似一阵。  此刻,正在海边行走。出门前没有看天气预报,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无奈独自在肆虐的风中发抖,冷!适才的沉稳与淡定荡然无存。一路小跑着,躲着风的纠缠,想找一处温暖的地方避寒。可是这风却无孔不入,那样执着又热烈地追随着我,想甩也甩不掉。索性就伸长脖子,握紧拳头,挺起胸膛,勇敢面对。如此,感觉不再那样冷了。  路过一
期刊
从小生长在南门海边的缘故,对南门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儿时的生活情景,犹如电影蒙太奇叠现在眼前,勾起片片回忆与眷念。  海边的童年时光  每到夏天,对生活在南门海边的男孩子来说,海边就是他们的娱乐世界。天刚刚露出鱼肚白,满载小剥皮鱼归来的罾船在真君宫前靠岸,不一会儿又是从澳岬尾灯捕船过驳来小舢板,一个浪头打过来,鱼多多少少会被刮到海里,小孩子们急忙抄起手里的网兜猛捞。捞少了自己吃,捞多了还可上市场
期刊
2018年10月14日上午,在漳州古城孔庙广场举行林语堂文学馆、许地山文学馆、杨骚文学馆开馆仪式。  参加仪式后,我骑自行车回家,路上想,这三个文学馆其中的两位作家,许地山与杨骚,都是我的校友,校友者,曾在同一学校工作或学习过的一群人之称谓也。许地山曾于1911年和1917年在漳州一中的前身汀漳龙师范简易科、省立二师任教,杨骚则于1918年从省立第八中学(也是漳州一中的前身)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