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一直是我们中职教师谈论较多的话题。在职业教育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关注学生的生命、心灵和生活,让语文学习为后进生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本文阐述的要点。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语文学习 新课程标准
“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是我们中职教师谈论较多的话题。怎样改变他们在人们心目中扮演的不良角色呢?美国心理教育家吉诺特博士的话一直在鞭策着我:“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我想做的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启发灵感的媒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家都知道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体现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上;那么如何更深层地理解语文的人文性呢?根据新课程标准,主要是以人为本、突出文化性。可以说,语文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让语文学习为后进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平时,我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一听到动笔写字,起初有些学生很不乐意。但是当我说到周记的内容、形式、字数不限,只要是心中最想说的话即可,并且我以身示范,把自己写的周记与大家共享,这时他们也都认同了。在周记中我们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沟通交流。就这样,我试着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经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周记了解、课后座谈,我总结出后进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厌学、自卑、散漫、戒备、压抑、逆反。因此,要促使后进生的转化,排除这些障碍是必要的。
一、化自卑为自信——营造民主、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由于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诸多原因吧,萌生或滋长了后进生的厌学、自卑的心理。
首先,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唤起后进生的求知欲望。比如我将语文教学总目标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小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总目标迈进。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其次,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同课异构模式。根据 “以服务为宗旨,以专业为导向”的职教教学理念,我在平面设计、计算机、乘务三个专业分别设置办手抄报、做PPT课件、登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张扬,成功的喜悦为学生找到了自己智能的“最佳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再者,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情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因此,我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管心情有多糟,只要踏进教室,就必须面带微笑。因此学生们在周记里、短信中经常写到“祝老师笑口常开“。惬意会心的微笑下适时平添几分幽默,伴着和谐优美的旋律与自然大方的肢体语言,这便是我的语文课堂。痴迷、沉醉、激动、沸腾……
二、化懒惰为主动——多设活动课,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十六七岁的孩子,意志薄弱、贪玩,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或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整天懒懒散散,无所事事,上课睡觉,课后迷恋于网吧。现实中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课后通过网上的虚拟世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降低标准,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此,我在语文课、自习课以及学校艺术节中设立了许多和语文相关的活动。课前两分钟演讲、生字百分百、辩论赛、诗歌朗诵赛、课本剧表演赛等,大家各显其能,也就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其次,多用身边的事例感化他们,小故事,大课堂。给他们讲述已经在“海信”当上部门经理的数控专业的师哥回校参加高职辅导的故事;公交乘务班的师姐被评为青岛市十佳美德少年并首创岛城公交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车厢的故事……身边的例子最有感染力。
三、化敌对为友好——多一点信任,多几分关爱,排除戒备、压抑、逆反心理。
后进生经常会感到不管怎样也不会有人肯定,于是“爱咋地咋地”“管我啥事”的戒备心理或有话闷在心里不对别人说的自我压抑与封闭、逆反的心理这时便应运而生了。为此我们应该对他们多几分理解与关爱,少一些责难与怨愤,以心灵赢得心灵。孩子毕竟是孩子,与成年人相比,相对来说他们还是比较容易打动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记得第一堂作文课,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名男生趴在桌上说:“老师,我牙疼”,课桌上面空空荡荡。顿时,周围的同学纷纷扬扬喊起来:“老师,他装的”“他是不想写作文了……”是真是假?一刹那的焦虑继而转为平心静气,我没有批评那位同学,允许他暂时趴在桌上。下课后,我冲出教室为他买来止痛药、打来开水。我不去纠缠他到底有没有真的服下那些药,只是允许他可以缓交作文但并不等于不交。第二天上课时我还主动询问了他的病情。就这样,我用爱、宽容与理解换来了据说是他两年来的第一篇作文,尽管字写得不多也很潦草,语句也颠三倒四,但这毕竟是他亲手写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看到了他把需要背诵的课文提前在大家面前展示的自豪,看到了大家对他投来的刮目相看的目光……在他的周记上,我看到了这样令我欣慰的话语:老师,从您那儿我感到了您没有对我放弃。
一直以来,我们在后进生的转化道路上蜿蜒前行着,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天使的完美,但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感叹的那样:“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转化后进生的任务的确艰巨,但只要铭记赞可夫的话“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相信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
让后进生也能挥动起天使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2] 《中外教学研究》2005年第7期
[3]《语文》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編著
[4] 蔡汀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语文学习 新课程标准
“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是我们中职教师谈论较多的话题。怎样改变他们在人们心目中扮演的不良角色呢?美国心理教育家吉诺特博士的话一直在鞭策着我:“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我想做的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启发灵感的媒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家都知道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体现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上;那么如何更深层地理解语文的人文性呢?根据新课程标准,主要是以人为本、突出文化性。可以说,语文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让语文学习为后进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平时,我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一听到动笔写字,起初有些学生很不乐意。但是当我说到周记的内容、形式、字数不限,只要是心中最想说的话即可,并且我以身示范,把自己写的周记与大家共享,这时他们也都认同了。在周记中我们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沟通交流。就这样,我试着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经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周记了解、课后座谈,我总结出后进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厌学、自卑、散漫、戒备、压抑、逆反。因此,要促使后进生的转化,排除这些障碍是必要的。
一、化自卑为自信——营造民主、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由于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诸多原因吧,萌生或滋长了后进生的厌学、自卑的心理。
首先,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唤起后进生的求知欲望。比如我将语文教学总目标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小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总目标迈进。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其次,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同课异构模式。根据 “以服务为宗旨,以专业为导向”的职教教学理念,我在平面设计、计算机、乘务三个专业分别设置办手抄报、做PPT课件、登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张扬,成功的喜悦为学生找到了自己智能的“最佳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再者,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情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因此,我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管心情有多糟,只要踏进教室,就必须面带微笑。因此学生们在周记里、短信中经常写到“祝老师笑口常开“。惬意会心的微笑下适时平添几分幽默,伴着和谐优美的旋律与自然大方的肢体语言,这便是我的语文课堂。痴迷、沉醉、激动、沸腾……
二、化懒惰为主动——多设活动课,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十六七岁的孩子,意志薄弱、贪玩,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或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整天懒懒散散,无所事事,上课睡觉,课后迷恋于网吧。现实中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课后通过网上的虚拟世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降低标准,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此,我在语文课、自习课以及学校艺术节中设立了许多和语文相关的活动。课前两分钟演讲、生字百分百、辩论赛、诗歌朗诵赛、课本剧表演赛等,大家各显其能,也就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其次,多用身边的事例感化他们,小故事,大课堂。给他们讲述已经在“海信”当上部门经理的数控专业的师哥回校参加高职辅导的故事;公交乘务班的师姐被评为青岛市十佳美德少年并首创岛城公交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车厢的故事……身边的例子最有感染力。
三、化敌对为友好——多一点信任,多几分关爱,排除戒备、压抑、逆反心理。
后进生经常会感到不管怎样也不会有人肯定,于是“爱咋地咋地”“管我啥事”的戒备心理或有话闷在心里不对别人说的自我压抑与封闭、逆反的心理这时便应运而生了。为此我们应该对他们多几分理解与关爱,少一些责难与怨愤,以心灵赢得心灵。孩子毕竟是孩子,与成年人相比,相对来说他们还是比较容易打动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记得第一堂作文课,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名男生趴在桌上说:“老师,我牙疼”,课桌上面空空荡荡。顿时,周围的同学纷纷扬扬喊起来:“老师,他装的”“他是不想写作文了……”是真是假?一刹那的焦虑继而转为平心静气,我没有批评那位同学,允许他暂时趴在桌上。下课后,我冲出教室为他买来止痛药、打来开水。我不去纠缠他到底有没有真的服下那些药,只是允许他可以缓交作文但并不等于不交。第二天上课时我还主动询问了他的病情。就这样,我用爱、宽容与理解换来了据说是他两年来的第一篇作文,尽管字写得不多也很潦草,语句也颠三倒四,但这毕竟是他亲手写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看到了他把需要背诵的课文提前在大家面前展示的自豪,看到了大家对他投来的刮目相看的目光……在他的周记上,我看到了这样令我欣慰的话语:老师,从您那儿我感到了您没有对我放弃。
一直以来,我们在后进生的转化道路上蜿蜒前行着,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天使的完美,但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感叹的那样:“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转化后进生的任务的确艰巨,但只要铭记赞可夫的话“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相信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
让后进生也能挥动起天使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2] 《中外教学研究》2005年第7期
[3]《语文》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編著
[4] 蔡汀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