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资队伍素质是关乎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在剖析跨学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师资队伍的师资培养方案,旨在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师资保证。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72-02
跨学科教育发展沿革
跨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20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征加强,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
1970年9月7日,一个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该会对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学——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正式确立。跨学科教学符合“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职能观,符合以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时代要求。同时,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交叉提供了便利,不仅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复合的知识结构,而且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造、创新与创业的资本。因此,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一个众望所归的潮流。
高职教育跨学科教学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既有别于“学科研究型”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能力本位型”的中职教育,兼有高等性、职业性与社会性等综合化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技术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
跨学科教学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的纵横、交叉融合,通过各科知识中专业技能的渗透作用,赋予松散、独立课程以更多的专业方向,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高职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型课程设置模式,增添了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因此,跨学科教学以其特有的知识综合性和可拓展性,架起了高职教育与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目前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参与了跨学科教学研究。我校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已经开展了包括《康复体育》、《护患纠纷与法》、《实用医护写作》、《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理药物学实训教程(案例式)》、《护理物理学》、《医护英语实训教程》等跨学科教学。通过跨学科教学,加强了基础、专业、技能之间的对接,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平台。随着大学科观念的形成以及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跨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跨学科教学主要形式是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或互助教学,如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即由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同堂讲授跨学科课程,同一团队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但跨学科协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及部门协调困难、师资组合困难、教学场地选择困难、教学时间安排困难、学时及学分分配困难、教学责任归属困难等。而且,跨学科教学主要通过讲座形式由多位教师协同完成,很难作为正规课堂教学予以规范化。此外,高职跨学科教育更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学习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教师资源有限性等制约。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所以,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对于高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我国跨学科研究学者金吾伦认为,人类不可奢望存在大一统的理论来全面科学地说明世界万物,甚至对于某一具体的现象、过程等也不太可能存在全能的理论。
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建设的目的并不是形成一支通科教师队伍,也不是盲目追求教师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形成起始于跨学科课程开发,实践于跨学科教学过程,发展于跨学科学习,是基于“需要、必要、可行、实用”基础上的教师能力的纵向升华,是在以护理能力为本位基础上对文化基础课程与相关护理专业课程进行知识技能拓展的一种跨学科整合过程。比如,《康复体育》课程的开发,赋予了体育康复应用的价值,《免疫、病原生物與传染病护理》、《护患纠纷与法》等课程的开发体现出相关联课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等。由此可见,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教学并非纯粹的课程组合教学,也不是课程间的泛泛综合,而是对护理能力项目的一种分层整合。同时,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形成跨学科整合课程,跨学科教学还应包括跨学科内容和跨学科实践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等。因此,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针对特定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外,还必须具备多元化和前瞻性等特点,为课程教学与临床应用以及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资教学平台,真正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跨学科师资队伍。
多元化跨学科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养成以及跨学科能力形成两个方面进行。
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 教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对象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责任的规定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是主动将外在职业要求与自身结合起来产生的主体体验,是对职业的认识、认同并付诸行为实践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型师资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学,均应体现出课程内容的职业应用价值。就业导向性是文化、基础、专业的连接纽带,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纽带。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应在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强化跨学科教育必要性认识,并在参与跨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实践等活动中使跨学科教学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形成教师自觉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行为。
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形成 跨学科教学既可以实现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的内容和扩展、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考核和监督、教材的编写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及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同时又可以有效形成理论与实践师资、院校师资以及人文与专业课师资的三大组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校内外培训以及临床实践等多元化培养方式进行。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基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高职教学应更注重专业技能在各课程中的渗透。因此,重视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仲林,张淑林.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5-8.
[2]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1):78-82.
[3]程祖德.跨学科整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J].航海教育研究,2005,(2):20-22.
[4]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贾晓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9-30.
[6]李晴.就业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6,25(5):316-318.
[7]肖彬,邓晓蕾,任浩.解读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四种理论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9-21.
[8]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108-109.
作者简介:
袁俐(1964—),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南通体臣卫生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改革。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72-02
跨学科教育发展沿革
跨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20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征加强,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
1970年9月7日,一个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该会对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学——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正式确立。跨学科教学符合“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职能观,符合以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时代要求。同时,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交叉提供了便利,不仅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复合的知识结构,而且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造、创新与创业的资本。因此,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一个众望所归的潮流。
高职教育跨学科教学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既有别于“学科研究型”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能力本位型”的中职教育,兼有高等性、职业性与社会性等综合化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技术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
跨学科教学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的纵横、交叉融合,通过各科知识中专业技能的渗透作用,赋予松散、独立课程以更多的专业方向,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高职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型课程设置模式,增添了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因此,跨学科教学以其特有的知识综合性和可拓展性,架起了高职教育与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目前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参与了跨学科教学研究。我校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已经开展了包括《康复体育》、《护患纠纷与法》、《实用医护写作》、《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理药物学实训教程(案例式)》、《护理物理学》、《医护英语实训教程》等跨学科教学。通过跨学科教学,加强了基础、专业、技能之间的对接,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平台。随着大学科观念的形成以及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跨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跨学科教学主要形式是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或互助教学,如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即由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同堂讲授跨学科课程,同一团队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但跨学科协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及部门协调困难、师资组合困难、教学场地选择困难、教学时间安排困难、学时及学分分配困难、教学责任归属困难等。而且,跨学科教学主要通过讲座形式由多位教师协同完成,很难作为正规课堂教学予以规范化。此外,高职跨学科教育更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学习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教师资源有限性等制约。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所以,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对于高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我国跨学科研究学者金吾伦认为,人类不可奢望存在大一统的理论来全面科学地说明世界万物,甚至对于某一具体的现象、过程等也不太可能存在全能的理论。
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建设的目的并不是形成一支通科教师队伍,也不是盲目追求教师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形成起始于跨学科课程开发,实践于跨学科教学过程,发展于跨学科学习,是基于“需要、必要、可行、实用”基础上的教师能力的纵向升华,是在以护理能力为本位基础上对文化基础课程与相关护理专业课程进行知识技能拓展的一种跨学科整合过程。比如,《康复体育》课程的开发,赋予了体育康复应用的价值,《免疫、病原生物與传染病护理》、《护患纠纷与法》等课程的开发体现出相关联课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等。由此可见,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教学并非纯粹的课程组合教学,也不是课程间的泛泛综合,而是对护理能力项目的一种分层整合。同时,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形成跨学科整合课程,跨学科教学还应包括跨学科内容和跨学科实践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等。因此,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针对特定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外,还必须具备多元化和前瞻性等特点,为课程教学与临床应用以及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资教学平台,真正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跨学科师资队伍。
多元化跨学科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养成以及跨学科能力形成两个方面进行。
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 教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对象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责任的规定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是主动将外在职业要求与自身结合起来产生的主体体验,是对职业的认识、认同并付诸行为实践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型师资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学,均应体现出课程内容的职业应用价值。就业导向性是文化、基础、专业的连接纽带,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纽带。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应在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强化跨学科教育必要性认识,并在参与跨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实践等活动中使跨学科教学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形成教师自觉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行为。
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形成 跨学科教学既可以实现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的内容和扩展、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考核和监督、教材的编写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及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同时又可以有效形成理论与实践师资、院校师资以及人文与专业课师资的三大组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校内外培训以及临床实践等多元化培养方式进行。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基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高职教学应更注重专业技能在各课程中的渗透。因此,重视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仲林,张淑林.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5-8.
[2]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1):78-82.
[3]程祖德.跨学科整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J].航海教育研究,2005,(2):20-22.
[4]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贾晓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9-30.
[6]李晴.就业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6,25(5):316-318.
[7]肖彬,邓晓蕾,任浩.解读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四种理论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9-21.
[8]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108-109.
作者简介:
袁俐(1964—),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南通体臣卫生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