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压力加大,在生活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如意的情况,如家庭破裂、失去亲人等心理压力及意外刺激处处存在,青年、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精神异常的比例增加速度很快,以后形成更大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由于敞开臂与外界相通,对动物而言既具有新鲜感同时又具有一定威胁性,在产生探究好奇心的同时也会产生焦虑反应。所以通常情况下,动物局限在自认为安全的密闭臂区域内活动而回避进入敞开臂区域。如果动物增加了对开臂的偏爱,而不改变人臂总次数,则认为动物的焦虑行为减少。如果动物减少了对开臂的偏爱,同时又不改变人臂总次数,则认为动物的焦虑行为增加。
2 攻击行为实验
实验小白鼠在笼子中建立领地概念(30分钟)后,将刺激老鼠(另一只雄老鼠)放人笼中10分钟,记录其接触的潜伏时间、接触次数和接触总时间,作为反映小白鼠攻击性的指标。
3 社会记忆实验
雄老鼠先被放入试验箱,对居住环境适应一段时间(如30分钟)后,将刺激老鼠放入箱中,观察1分钟后,将刺激老鼠取出。30分钟后再次将同一只雌老鼠放人箱中,共进行4次。第5次,放人一只新的刺激老鼠。每次实验中雄性老鼠跟刺激老鼠接触的时间被记录作为研究时间。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人工隔离对体重的影响
本实验共进行8周,每周测量隔离组与群养组体重,实验进行前,隔离组与群养组小白鼠体重一致,下表数据为各组小白鼠群体体重增长值。因隔离组与群养组饲养工具不同,在测量体重时,已减去各自的饲养工具,保证数据的精确性(见表1)。
单独比较隔离组和群养组的体重数值没有发现显著性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断乳后到成年的时间段内,隔离组表现出同群养组一样的体重增长趋势。
2 人工隔离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定焦虑样行为
实验过程:分别将隔离组与群养组的小白鼠(每组抽样选择1只)放入“高架十字迷宫”,进行水平爬行运动。记录其进入安全臂次数、时间,探索次数、时间,以及进入危险臂次数及时间,得出数据(见表2)。
由表2可知:在安全臂的时间、从安全臂向外探索次数和进入危险臂次数三个指标上隔离组均有高于群养组的趋势,在危险臂的时间隔离组动物低于群养组。但这些指标均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实验过程:分别将隔离组与群养组的小白鼠(每组抽样选择1只)放入“高架十字迷宫”,进行垂直运动。记录其直立次数、时间,向地面探索次数、时间,得出数据(见表3)。
结果显示:在各项行为参数上的数值。隔离组均高于群养组或表现出趋势,有显著性差异。
(2)攻击性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记录了隔离组(10只)和群养组(10只)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动物数目。隔离组中有6只表现出主动的攻击性行为,群养组中没有一只动物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在实验过程中,有一只刺激老鼠被隔离组老鼠咬伤并出血。这为隔离老鼠的较强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佐证(见表4)。
(3)社会记忆实验
本研究发现实验中,隔离组均比群养组大鼠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识别时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隔离大鼠所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和活动水平增加在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为攻击性行为增加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选择其他的实验范式加以验证。同时探索其生理机制。其中“穿行格数”和“直立次数”在两组动物中表现出了差异,隔离组与对照组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社会记忆效应,并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见表5)。
四、讨论
1 人工隔离对焦虑的影响
在“呆在安全臂时间”和“进入安全臂次数”两个指标上隔离组表现出高于群养组的趋势,表明更加焦虑,虽然隔离组“进入危险臂的次数”大于群养组,但“呆在危险臂的时间”却低于群养组,同样显示其焦虑。
2 人工隔离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人工隔离造成实验动物攻击性的增加,这一结论在不同的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本研究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没有准确记录到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潜伏时间和持续时间。仅统计分析了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动物数目,结果表明人工隔离造成了小白鼠攻击性行为的显著增加。
3 人工隔离对社会记忆和社会识别的影响
社会识别对于哺乳类动物,尤其是群居生活的物种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切社会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显示隔离组和群养组小白鼠均表现出了正常的社会记忆效应。人工隔离并没有造成小白鼠社会记忆的异常,这表明社会记忆作为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机制是非常牢固的,只有基因敲除等手段才会造成社会记忆的缺失。
五、结论
本研究发现每次实验中,隔离组均比群养组小白鼠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识别时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隔离小白鼠所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和活动水平增加在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为攻击性行为增加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选择其他的实验范式加以验证,同时探索其生理机制。人工隔离造成了小白鼠社会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在活动水平、探索行为、攻击性行为和社会识别时间的增加,同时人工隔离使小白鼠的空间学习记忆有一定情况的升高。本实验通过人工隔离的方法,用小白鼠证明了人工隔离对其行为与情绪的影响,这一实验还停留在初级实验的基础上,由此可以逐步引申到小白鼠在8周的成长过程中。基因的变化造成其大脑区的表达异常,这一方面的探究还需要更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验环境。
六、收获和体会
1 使我了解和认识了小白鼠的有关生活习性,学到了课本以外的更多知识,增长了见识,产生了探究动物世界的浓厚兴趣。
2 我学到了在实验中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亲自体会到了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和研究结果的来之不易。
3 尊重实验,尊重每一个数据,不随意篡改,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
专家点评
作者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结合动物实验,开展了比较专门的观察研究。对中学生来说,尽管该项实验属于心理学、行为学等研究范畴,但实验过程并不算太复杂,又比较有趣,通过类似的观察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由于敞开臂与外界相通,对动物而言既具有新鲜感同时又具有一定威胁性,在产生探究好奇心的同时也会产生焦虑反应。所以通常情况下,动物局限在自认为安全的密闭臂区域内活动而回避进入敞开臂区域。如果动物增加了对开臂的偏爱,而不改变人臂总次数,则认为动物的焦虑行为减少。如果动物减少了对开臂的偏爱,同时又不改变人臂总次数,则认为动物的焦虑行为增加。
2 攻击行为实验
实验小白鼠在笼子中建立领地概念(30分钟)后,将刺激老鼠(另一只雄老鼠)放人笼中10分钟,记录其接触的潜伏时间、接触次数和接触总时间,作为反映小白鼠攻击性的指标。
3 社会记忆实验
雄老鼠先被放入试验箱,对居住环境适应一段时间(如30分钟)后,将刺激老鼠放入箱中,观察1分钟后,将刺激老鼠取出。30分钟后再次将同一只雌老鼠放人箱中,共进行4次。第5次,放人一只新的刺激老鼠。每次实验中雄性老鼠跟刺激老鼠接触的时间被记录作为研究时间。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人工隔离对体重的影响
本实验共进行8周,每周测量隔离组与群养组体重,实验进行前,隔离组与群养组小白鼠体重一致,下表数据为各组小白鼠群体体重增长值。因隔离组与群养组饲养工具不同,在测量体重时,已减去各自的饲养工具,保证数据的精确性(见表1)。
单独比较隔离组和群养组的体重数值没有发现显著性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断乳后到成年的时间段内,隔离组表现出同群养组一样的体重增长趋势。
2 人工隔离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定焦虑样行为
实验过程:分别将隔离组与群养组的小白鼠(每组抽样选择1只)放入“高架十字迷宫”,进行水平爬行运动。记录其进入安全臂次数、时间,探索次数、时间,以及进入危险臂次数及时间,得出数据(见表2)。
由表2可知:在安全臂的时间、从安全臂向外探索次数和进入危险臂次数三个指标上隔离组均有高于群养组的趋势,在危险臂的时间隔离组动物低于群养组。但这些指标均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实验过程:分别将隔离组与群养组的小白鼠(每组抽样选择1只)放入“高架十字迷宫”,进行垂直运动。记录其直立次数、时间,向地面探索次数、时间,得出数据(见表3)。
结果显示:在各项行为参数上的数值。隔离组均高于群养组或表现出趋势,有显著性差异。
(2)攻击性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记录了隔离组(10只)和群养组(10只)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动物数目。隔离组中有6只表现出主动的攻击性行为,群养组中没有一只动物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在实验过程中,有一只刺激老鼠被隔离组老鼠咬伤并出血。这为隔离老鼠的较强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佐证(见表4)。
(3)社会记忆实验
本研究发现实验中,隔离组均比群养组大鼠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识别时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隔离大鼠所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和活动水平增加在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为攻击性行为增加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选择其他的实验范式加以验证。同时探索其生理机制。其中“穿行格数”和“直立次数”在两组动物中表现出了差异,隔离组与对照组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社会记忆效应,并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见表5)。
四、讨论
1 人工隔离对焦虑的影响
在“呆在安全臂时间”和“进入安全臂次数”两个指标上隔离组表现出高于群养组的趋势,表明更加焦虑,虽然隔离组“进入危险臂的次数”大于群养组,但“呆在危险臂的时间”却低于群养组,同样显示其焦虑。
2 人工隔离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人工隔离造成实验动物攻击性的增加,这一结论在不同的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本研究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没有准确记录到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潜伏时间和持续时间。仅统计分析了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动物数目,结果表明人工隔离造成了小白鼠攻击性行为的显著增加。
3 人工隔离对社会记忆和社会识别的影响
社会识别对于哺乳类动物,尤其是群居生活的物种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切社会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显示隔离组和群养组小白鼠均表现出了正常的社会记忆效应。人工隔离并没有造成小白鼠社会记忆的异常,这表明社会记忆作为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机制是非常牢固的,只有基因敲除等手段才会造成社会记忆的缺失。
五、结论
本研究发现每次实验中,隔离组均比群养组小白鼠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识别时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隔离小白鼠所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和活动水平增加在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为攻击性行为增加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选择其他的实验范式加以验证,同时探索其生理机制。人工隔离造成了小白鼠社会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在活动水平、探索行为、攻击性行为和社会识别时间的增加,同时人工隔离使小白鼠的空间学习记忆有一定情况的升高。本实验通过人工隔离的方法,用小白鼠证明了人工隔离对其行为与情绪的影响,这一实验还停留在初级实验的基础上,由此可以逐步引申到小白鼠在8周的成长过程中。基因的变化造成其大脑区的表达异常,这一方面的探究还需要更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验环境。
六、收获和体会
1 使我了解和认识了小白鼠的有关生活习性,学到了课本以外的更多知识,增长了见识,产生了探究动物世界的浓厚兴趣。
2 我学到了在实验中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亲自体会到了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和研究结果的来之不易。
3 尊重实验,尊重每一个数据,不随意篡改,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
专家点评
作者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结合动物实验,开展了比较专门的观察研究。对中学生来说,尽管该项实验属于心理学、行为学等研究范畴,但实验过程并不算太复杂,又比较有趣,通过类似的观察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