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a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阅读素养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存在说不准、说不顺、语言冗长的问题。那么,如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通过聚焦标题,揣摩意图;捕捉线索,理清脉络;巧借关键词句,搭建支架;归纳小标题,评议提升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学策略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将文章主要内容提取出来,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它要求学生在读懂内容、理清脉络、抓住要点的基础上,再从文章的内容中提取、筛选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重组信息,最后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准确,连贯表达出来,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写什么”,从而为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为“怎么写”打下基础。笔者梳理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分别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第八单元“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单复述”;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从三年级开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提升对文章的“把握”能力对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只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抛出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的问题后,点几名学生回答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蜻蜓点水式地带过,对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缺乏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都得不到锻炼,将导致阅读能力的下降。
   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快速而精准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四种方法。
   一、聚焦标题,揣摩意图
   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揭示文章的主旨,透过题目我们还可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聚焦标题,展开思考,针对不同的标题,或把标题扩展成完整的句子,或以课文标题为中心,提出几个相关问题,把答案内容融合重组,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盼》,教师出示课题,提问:读完课题后,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说:“我最想知道,是谁盼?她盼什么?最后结果怎样?”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寻找答案。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我”得到了一件新雨衣,于是晴天盼下雨,下雨天盼出门,不能出门盼雨停,最后终于如愿穿上了雨衣。
   又如《草船借箭》,从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是谁草船借箭?又是谁让他去借箭?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么?教师一连三问,引发学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和句子,提取主干,逐层删除枝叶,精简重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捕捉线索,理清脉络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其中记叙文教学篇目数量最多,下文以记叙文为例。在记叙文中,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内容往往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它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找文章线索的方法,然后用“一线串珠”的方法将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叙事性文章中常见的线索有:以文章主要人物为线索,如《青山不老》,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护林老人;以贯穿全文的主要事物为线索,如《桂花雨》,以“桂花”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主要事件为线索,如《跳水》,抓住“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船长儿子脱离险境”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如《母鸡》,以“我”由“讨厌母鸡”到“尊敬母鸡”为线索,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还有《军神》,以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态度为线索展开全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这些隐藏在文中的线索,整理语言,串联全文关键人和关键事,从而达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些文章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找到时间、地点转换的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也会较轻松。
   三、巧借关键词句,搭建支架
   生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可以将字词教学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词语为支架,搭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支架。
   例如《女娲补天》一课,笔者在第一课时词语教学中,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提炼出关键词语:
   轰隆隆 震裂 燃烧 围困 挣扎
   寻找 零零星星 冶炼 往上一泼
   金光四射 五彩云霞
   学生认读词语后,让学生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开始可降低学习要求,只要学生说时用到了三到四个词语,并且语句通顺,初步说出文章的大意即可,不必局限于用上所有的词语。这样的练习,借助关键词语为学生搭建表达支架,克服学生不敢说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出示“留白填空”支架,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天夜里,女娲见人们生活在之中,她急忙_____,又_____,最后_____,从此,人们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除了抓住关键词语之外,还要关注一些关键句子,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精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都称作关键句子,这些句子语言精炼,简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正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找到文章的关键句?笔者认为,要依托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如《夏天里的成长》就是很好的例子,首段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独立成段,每个段落又有关键句,它们分别出现在段首、段中、段尾,有层次,有递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找到这些关键句后,逐句提炼,重组信息,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本文从动植物、事物、人物三个方面描写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珍珠鸟》一文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段末;《落花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由花生的作用谈到做人的道理,集中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关键句在文章中间。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发现了寻找关键句的规律:浏览开头,扫视结尾,掐头去尾留中间。
   当然,有些文章的中心句并不明显或者很难找,我们也可以找到段落的中心句或自己概括段意,通过段意累加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归纳小标题,评议提升
   对于一些较长的,也无明显关键词语、句子的文章,我们可以给它添加一个贴切,合适的标题,通过归纳小标题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例如《景阳冈》一文篇幅较长,概括段落大意太烦琐,面太广,学生抓不住重点,这时候我们让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武松做了那些事情。教师先抛出“武松喝酒”,让学生找到喝酒的段落,然后继续问:武松还做了什么事?学生可能会说出“武松看到榜文”“武松不听店家劝告”“武松走上景阳冈”“武松打死猛虎”等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筛选故事主要情节,把整个故事浓缩在四句话里,删掉中间细节部分,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武松喝酒”“上景阳冈”“打死猛虎”“下景阳冈”,借助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为: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喝酒,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那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内容并归纳小标题,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列小标题的方法,提示小标题比段意简短,一般为短语,每个小标题短语结构尽量相似。教学中,学生熟读课文后,给每件事添加小标题,全班一起展示,分享各自的小标题,师生一起评议概括性最强,符合文意的小标题,最后用归并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小标题的方法将阅读理解和训练操作同步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了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较低,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挥“导”的作用,指导他们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应用适当的方法,最终形成“把握”的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相互交流,学习别人的表达,锤炼语言,连贯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应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熟读课文、整体把握、不改变文章原意基础之上,同时注意提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要紧密结合年段目标和表达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诚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要使学生达成“语言精准,规范,内容完整”的目标,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归纳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章婷.整體锤炼整体提升: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6(18):62-63.
   [2]石沉香.当“粗知文章大意”遇见“概括文章内容”[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0(9):12-13.
其他文献
炙热的空气在鼻腔中逗留,带有温度的汗水从脸颊旁滴落。眼睛盛满着的是那金灿灿的阳光和浓郁的绿意。“只差一点了,加油,我一定行。”我喘着粗气给自己暗暗打气。纵使这般,也不能让我腿上的酸痛感减去半分。“等什么呢?还不快跟上?”我咬了咬牙,踉跄地往前爬去。  “我说,你也太慢了吧?”父亲看着我,说话带着几丝不耐烦,“可是你说要来爬山的,这么一个大热天,真的是……怎么样,能坚持住吗?坚持不了就原路返回。”我
人是靠思想站立的,文章是靠思想传承的。我手写我心,同学们要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用笔去记录生活,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去显微望远,去追求文章主旨的高远。因为“意犹帅也”,作文要用“意”来统帅全文,它是文章的灵魂,若“意”太肤浅,则会如“乌合之众”般溃不成文。  初中学生作文存在的较大问题恰恰是立意深刻性的缺失。学生的习作往往停留在情绪层面,感性认识居多,未能上升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
考点透视  筛选整合就是按照要求,将一则或几则材料中的有关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整合。一般要注意以下要点:  1. 找准主要信息。“筛选”的一般是主要信息。不能将阐述主要信息的某一方面的信息或引出主要信息的次要信息当成主要信息;不要轻易丢掉主要信息的修饰限制成分,以至错误地改变信息。  2. 防止遗漏信息。“整合”主要是针对概括信息而言。概括就是将主要信息压缩提取,将次要信息剔除舍弃;但是,当主要信息
小小的蝴蝶躺在塑胶跑道上,一动不动。  它的翅膀是泛着光的粉,尽管那色彩已灰败衰朽,而且塑胶跑道是红色的。鲜红,艳红,贪婪地吸收着来自太阳的热量,滚烫如烙铁,凶狠而残酷地烙着蝴蝶的身体。  心疼地将蝴蝶捧起,再小心地将这具已失去灵魂的躯体安葬进能找到的最细软舒适的泥土中。不够,这还不够表达我对一个逝去生命的尊敬,于是再在那小小的坟上立一块石制“碑牌”,恭敬地献上几朵野花。  真可惜,没能获知你的遗
温暖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暖暖地照射進来,一位母亲正在帮自己的女儿洗脚。这是名画《洗澡》中的场景,出自美国女画家玛丽·史蒂文森·卡萨特之手。这幅布面油彩高100.4厘米,宽66厘米,现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画面中,一位母亲身穿三色宽条纹连衣裙,坐在棕红色的带几何图形的地毯上;年幼的女儿倚靠着坐在妈妈的身上,身体浑圆、柔软,裸露着白皙、粉嫩的皮肤,一条白色的浴巾调和了背景的繁杂色彩。母亲的右
苗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苗绣最醒目的特色之一便是花纹的四方连续性,细致的纱线,精致的圖案,丝丝缕缕交错纵横,错落有致,静静地宣泄着华美的光芒。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海门中南东洲国际学校同学们的苗绣作品吧!  《艺苑》栏目刊发书法、绘画、篆刻、摄影、手工制作等初中生原创艺术作品  栏目投稿邮箱:ryj666@sohu.com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其中相切是中考的高頻考点。我们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反映了图形的位置关系与相应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图形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由数量关系判定图形的位置关系。这里的数形结合,既是重要的知识内容,又是重要的思想方法。  一、切线与函数
是夜,漆黑寂静。窗外,群星被无际的黑色幕布吞噬殆尽,可零星的几处灯火依旧未灭,在上面留下了几处黯淡的光斑。  目光只是快速一扫窗外,便重新转到笔尖。屋内,台灯的白色光芒刺眼,铺满了整张书桌。灯光下一张张试卷被照得惨白,摇曳在笔尖的舞姿不断抬起落下,“沙沙”声大到充斥了整个书房。明天就是中考,我在纸上一遍又一遍地解着早已熟悉的题目,心中却烦躁不安,为什么呢?我明明已是准备充分了,可父亲的容颜始终浮现
我的奶奶告诉我,好久又见是一种不可磨灭的缘分,又或是一种注定和意愿。  终于又回到那熟悉,却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陌生的地方——白马公园,陪我长大的地方。现在,我又回来见她了。  林子中早已变得陈旧的小火车,我依然记得我坐在上面,开了一圈又一圈;河面上的石台上,那里曾经有我蹲坐着,认真寻找螺蛳的小小身影;河中央的小桥,还依稀存留着我的脚印……走下台阶,跑向河边,那小桥,依然在等我。我走在桥上,还像小时
好作文当然是处处都要好,容不得哪里有败笔,而开头和结尾更是要好上加好才行。文章的开头要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所谓“先声夺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才会吸引人继续读下去,所以,我们把好的开头称为“凤头” 。文章的结尾,就是给一篇文章做一个漂亮的总结,或者说留一个余音绕梁的尾声,让人再去回味。人们把好的结尾称为“豹尾”,就是在强调结尾的力度。对写作而言,吸引人读下去和吸引人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