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红楼梦》人物,大多不出两府,活动舞台相对狭窄,这点不像《金瓶梅》,后者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说到宴会,两者也各不相同。不难发现,《红楼梦》里无一例外是家宴,只对内部人士开放(刘姥姥亦算亲戚),《金瓶梅》则要复杂一些,西门庆家作为清河县的最佳宴会地点,被两次三番借来款待各路官员,它成了小说里最重要的交际场所,对内及对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宁荣两府的宴会只朝向家庭内部,它不负担外部的世俗交际,只是一种至亲间的交流活动,自然,它也承载了人物命运与家族运势的变化。
宴会率先从宁府开始,第五回就提到东边宁府里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这一段呈现的是往日家宴小集之状,所以“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等到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好戏就要开场了。这一宴的重大信息我以为不在回目所揭示的人物关系和诸种场面,而在于宴会结尾焦大的那一句,“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着些畜生来!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怨言,却道出了巨族大家庭里的丑态,整部书的宴会由这样的信息开篇可谓触目。
再一宴仍在宁府,是第十一回“慶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看回目我们就知道,这次家宴也不怎么样。“庆寿辰”是指贾敬过生日,可这个人满心想做神仙,根本不回家,宁府只是借着他的生日由头搞聚会,不搞不行,这是所有体面家庭的规定动作,宁荣两府岂能例外?这一回写“家宴”,实质却并不在宴上,这一回的重心还在于点出秦可卿的来日无多,看似是庆贺生日,实际是要死人(秦可卿是一例,贾瑞是另一例)。秦氏就坦然对凤姐说,“任凭是神仙也自能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罢了。”为了呼应秦可卿的惨淡景况,在这次家宴上,凤姐特意点了两出戏,一出《还魂》,一出《弹词》。怎么见得是特意?小说里有一句“从头一看”,说明戏单凤姐是全部过目尔后挑选的。看内容,《还魂》是讲杜丽娘遭遇情郎柳梦梅郁郁病死再复活的故事,《弹词》是《长生殿》的一折,讲唐明皇痛失杨贵妃,两出戏的调子都极低沉极哀伤,是凤姐当时的写照。这期间,贾瑞毫无眼色地跳出来,对着凤姐诸般挑逗暗示,实在怪异。贾瑞为什么会不知死活地冒出来?我以为和第七回透露的宁府的“乱”,尤其和秦可9即有关系,贾瑞肯定是知晓了什么,以为可以在凤姐身上如法炮制,可惜他找错了人。
秦氏身后哀荣无限,她的葬礼是《红楼梦》的一大笔,我们不禁要问,如此盛大的葬礼,要拿什么对应?答案是一场大宴,它完全摆脱了宁府的丧气,转入喜庆模式,这一宴也堪称国宴,因为来人来头不小,谁?贾妃。这是一个不怎么现身然而举足轻重的人,没有她,就不会有大观园,那么她的出现自然是一种信号。我们看元春游园,阖府的准备,完全是“起高楼宴宾朋”的架势,它的言外之意和引发的焦虑是什么?只能是——眼前的富贵能否持久?当我们看到如此盛大的排场时,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感到不安?当然会,因为贾妃自己都不安了,从“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到忍不住说,“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这句话很重要,“过分之极”代表什么?我觉就是物极必反的兆头,就是两府必然凋零的伏笔。可凋零还有些日子,所以这一回的家宴实在是让读者见识什么叫作泼天富贵。如何泼天?大观园的建造首当其冲,古人爱园疯狂,乃至不少园成国破,阿房宫、艮岳、颐和园,都是例子。要说烧钱,庞大的建筑不一定是唯一的标准,细处的讲究同等重要,可以说不经意处越讲究,越是花钱到家了。小说写元春进门后,由轿换舟,什么风景?两边的石栏上是水晶玻璃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这不算什么,焦点在树,柳杏一类,当时是正月,可想树的光秃丑陋,这光景如何弥补?小说写到“皆用通草、油绫、纸绢依势做成,粘于枝上”,不要以为这很轻松,拿柳树来说,有谁能数清一棵柳有多少根枝条?而两岸又有多少棵柳树?这工程量已令人发指,可还没完,水里也要有荷花有鸟才好看,可花不逢夏鸟不逢春,如何是好?只能继续作假,“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做就的”,我们想荷花开一朵两朵那可不叫景致,必然得一大片才悦目,这又要费多少人力?可即便如此也算不得什么。都知道元春来的时候是正月十五,正是天寒地坼的时节,如果不是一个特别的暖冬,水面能否行舟是一个大问题,小说就通过元春的凤眼写了一句“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说明水是流动的,这个水活不活很重要,倘若不是活水,元春就不会登舟,不登舟,那些个假的柳条、荷花、鹭鸶,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可事实上看,这绝不是一个暖冬,因元春省亲后没两天宝玉就溜到袭人家,花自芳母子又让他上炕,袭人又点了一个手炉放在他怀里,同时房间里还有一只脚炉的存在,可见正是冷得紧的时候,所以我们大胆想象一下,贾府能在正月间让自家园子里的水流动起来,这是何等的手笔?这可不是单纯搞点装饰绿化,雕几间令人咋舌的房子可以比拟,这是与天与自然斗了。所以稍后贾妃忧心提醒,“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才会让我们背后一凉。除了奢华烧钱和借元春给诸楼馆定名,本回还有什么可看?当然有,众姊妹的诗艺才情要亮相了(结诗社的预热),尤其是林黛玉,那一夜雄心勃勃,小说里有一句话非常动人,说,“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要压倒群芳。”
虽然有元春这样的重要人物出现,小说却也没有细写宴会,第二十二回,“听戏曲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也仍不在宴,这场借着薛宝钗生日的宴会,重头在戏,在借戏写出的宝玉之态,所谓的悟禅机,是透过宝玉的似悟还呆表现林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通透,以及贾政猜灯谜换来的一夜难寐。具体的宴会场面还要推到第三十八回那场螃蟹小宴。说到蟹,《金瓶梅》里恰有一味好蟹,出现在第六十一回,“韩道国筵请西门庆,李瓶儿苦痛宴重阳”,这一回这是李瓶儿死去的前一回,赶上重阳佳节,西门庆在花园里治了酒,又赶上常时节来谢礼,带了四十只螃蟹,“都是剔净了的,里边酿着肉,外用椒料、姜蒜米儿团粉裹就、香油.瞠、酱油醋造过,香喷喷酥脆好食。”好食到什么程度?小说借吴大舅感叹:“我痴空了五十二岁,并不知螃蟹这般造作。”而《红楼梦》里这场螃蟹宴却不在螃蟹如何好吃,它的重要在于它是大观园里最无忧无虑的时光的见证,众人间的情态是如此放松,插科打诨者有之、清静自如者有之,可以说姊妹之情、主仆之欢都表现淋漓,又以作诗这样的雅事收官,可谓完美。在考量《红楼梦》的诸多宴会里,我们会发现这一场小宴来得单纯、可爱。请客者谁?憨湘云是也。由此可见宴会由谁做东道,往往就带着谁的气息。 紧跟着,又有一场大宴,就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我们已经知道了季节,过了中秋,第三十七回开篇就提示:“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为什么要选在贾政离家之后?为什么不直接安排在中秋这样的佳节里?当然有考虑,从现实出发,贾宝玉因贾政的离家而得到解放,他更自由了,从前几回被揍得半死的状态恢复过来,贾母高兴,加上湘云才做了东道,贾母自然要回请;另一层原因,中秋的夜宴是留给重要节点的,就是第七十五回那一场预示物衰人去的宴会,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此处只好回避。清楚了时节就好办了,因为时节决定了吃什么和怎么吃。恰好刘姥姥在府里做客,是来打秋风的,刘姥姥十分重要,在她身上我们能看出另一种人生景致来,我们也终于在《红楼梦》里见到一个乡下人了,她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这一回的笑声都被她独自承包,因而她一出现,贾母就拣了一大朵大红的折枝花戴在她头上,效果可想。小说写贾母作东道,她是当之无·隗的主人家、老祖宗,小说要怎么表现这样一个人,怎么和刘姥姥对应,两者的差距如何体现?那就是——见识。贾母的见识也隐隐透出一种事实,就是眼下宁荣两府的富贵都没法和她年轻时比了,譬如老太太在黛玉房间说到一种纱,叫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种叫雨过天晴,一种叫秋香色,光听这两种名字,我们就不难想象它的材料和工艺是何等的难得,难得到皇商家的薛姨妈都没有听过。这是宴会前的一笔闲话,它勾勒了一种前“红楼梦”的状态,自然就衬出眼下的日子比先前要大大衰落了,但因劉姥姥出现,这份富贵之态还很有些模样,以刘姥姥之眼看来,这里是天堂(我们没想到惜春画园因她而起)。之前说了,刘姥姥要承包笑声,所以早饭就给众人开了胃,凤姐也有意拣了一碗鸽子蛋来,之前她就给刘姥姥挑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所以鸽子蛋从她老人家手里飞走毫不意外,加上乡下人的粗言村语听来特别新奇,惹得众人大笑,无心吃饭,这个场就暖得好,“女篾片”就做得成功。后来贾母吩咐把戏放在藕香榭亭子上,说“借着水音更好听”。为什么要转场?我以为当然不是为了水音,而是为了自然地路过宝钗的蘅芜苑,为什么要来?是为了来送东西的。贾母觉得宝钗房间太过素净,忌讳,来了亲戚看着也不像话,所以她拿了两样梯己宝贝为房间装饰,这两样可是一直收着连宝玉都没见过的,什么东西?一盆石头盆景,一架纱棹屏,还有一个墨烟冻石鼎(实际是三样),小说这么一笔,很耐人寻味。如此梯己的宝贝为什么要给宝姑娘?这和元春省亲赏赐时,独宝玉与宝钗同等份又有什么关联?这是两宴中的一段闲笔,看似闲又很不闲。等贾母安心送了东西,这才继续开宴,写喝酒,光喝自然无趣,还要行酒令。《红楼梦》里有不少地方写行酒令,而这一处又是为了让刘姥姥出彩,写她有意承欢,以博众乐,因而这一回结尾脂砚斋批道:“写贫贱辈低首豪门,凌辱不计,诚可悲夫。”是不是有种心痛的感觉?
深秋两宴后,就要过年了,《红楼梦》又提供了一场夜宴,来自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一回写过年很有意味。小说写“到了腊月二十九日,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板,焕然一新”。这是置新。而后贾母领着两府诰命,先进宫朝贺,又率阖族人入宗祠,分排定,述流程,“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这是祭祀献礼。“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这是谢恩贺寿。“那边厅上院内皆是戏酒,亲友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日才完了。”这是迎来送往。到此,《红楼梦》里的这个年,就写完了,而贾母如何膝下承欢,如何姊妹共聚,通通没有,那么我们会问,何以如此这般?这个年最重头的部分为何只交给了一套规整的礼仪?尔后的时间更是用一句话敷衍:“一连忙了七八日才完了。”大家可能会说,这简省是为了元宵节那一大笔,那才是阖府盛宴,这是对的,但仍然不够让人满意,什么原因?我以为它体现的是“年”的另一重意味,从腊月二十九到初一,小说的全部重心都安排在礼制生活中,事无巨细,让人见识到家族传统里的一套缜密仪轨,就是祭祀,它是国家礼制的缩小体现,那么在如此“宏大”的主题影响下,宁荣两府又是如何具体地过了这个年头,自然就要让位了,也必须简省起来,直到元宵盛宴的开始。
盛宴的标志是什么?《金瓶梅》里不过是多叫几个唱曲的,到了《红楼梦》就是唱大戏了。元宵的这一场大戏是伴着赏大钱出现的,我们率先听见了钱响的声音,第五十三回结尾,有一句“只听哗啷啷满台钱响”,跟着第五十四回开篇,又是一句“只听满台钱响”,这是什么场景?为了表现什么?小说很快揭晓——“贾母大悦”,这就是目的。可以说撒钱、满台钱响奠定了这一场盛宴的调子,就是这一切都要围绕贾母的快乐来行事。我们看,结果真是如此吗?小说写到这个节点,两府的日子已经吃紧,我们记得年前,庄子上的乌进孝来交账,开列了一个大单子,罗列了种种山珍海味,还有米炭一类的日常消耗品,外加两千五百两银子,我们以为这就很丰盛了,可在贾珍看来,这就算受委屈了。贾珍对儿子说:“黄柏木做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贾蓉也说:“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这就是第五十回两府面临的形势,这形势贾母清不清楚?我想没人比她更明白,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贾母还觉得快乐是顶要紧的事情,这其实不需要多解释,因为这正是日子的惯性,尤其像贾家这样的贵族,排场就是生命,必须讲到最后一刻。
这一回大宴贾母还做了一篇文章,源自说书,贾母对着书就开批,似乎暗指《西厢》,我们知道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细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就已出现宝玉黛玉私下读《会真记》的情节。为什么这时候贾母要来做这一篇文章,我以为是一种警示,大观园里的儿女们都大了,再不是“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这些人终要开人生之窍,此时尤其关键,只是贾母不便直说,就借批书来浇心中块垒。贾母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才子佳人……只见了一个清浚的男子,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诗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这句话很重,细思,指谁呢?“不管是亲是友”“满腹文章”,这两个关键信息,越看越觉得蹊跷。而在此之前,贾母吩咐宝玉给众姊妹斟酒,被斟的人都一饮而尽,到黛玉这里,却碰了钉子,小说写道:“至黛玉前,偏她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真是顽皮可爱的一幕,这一幕虽短,却煞是动人。黛玉的这一笑可以说焊接了前后两个节点,它直接让我们想起了第九十六回两人的诀别,林黛玉反常的一笑再笑,那时她已来日无多,小说写“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袭人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这傻笑,还可以推到两人初见时,那一次正赶上贾母晚饭,虽称不上家宴,却也借林黛玉之眼写了贾母进晚饭的场面,小说写“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跟着才是两人相见,“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三场笑我以为正好代表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三个阶段和另一种况味,两人的关系不独是一边怄气一边还泪,它还是默契是含笑的,以贾宝玉的笑开场,以林黛玉的笑作结。九十六回中有:“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这是贾宝玉能听到的林黛玉的最后一句话。俩人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明明白白都是暗语,完全应了前世之缘,所以他们一见而笑,又一笑而别,期间种种犹如大梦一场。这梦的感觉也似曾相识,《金瓶梅》里潘金莲从帘下结识西门庆到第八十六回只身返回王婆家,两度站在帘下看街景的样子,何尝不是春梦一场? 回到夜宴,凤姐提议玩击鼓行令,还要讲笑话,然而这一次的笑话有悖常理,尤其是凤姐本人,给我们的感觉非常反常,一向古怪精灵、聪明至极的凤姐,竟在如此喜庆的氛围里连说了两段不吉利的所谓笑话,说的过程也无滋无味,失去了凤姐往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奉承能力。凤姐讲的第一个笑话是一大家子人阖家团聚热闹非凡的情景,也应了当时的氛围,可凤姐偏偏这样结尾,小说写“凤姐想了一想,笑道:底下就是团圆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的酒,就散了。”竟是如此的平淡,且不吉利,我们知道过年说话是有讲究的,最忌讳说什么“散”啊“完”啊之类的,这传统我们至今遵循,精明如凤姐怎么会如此糊涂,不可思议。这还不算,为了弥补上一个不能称之为笑话的笑话,凤姐还说了一个更糟糕的段子,说“一个人扛着一个房子大的炮竹往城外头放去”,结果被一个性急的人先点了,这扛炮竹的人就抱怨说“怎么没等放就散了?”又一个散字,连续两次出现,这还不算,等接着众人问“先那一个怎么样了,也该说完了。”“凤姐将桌子一拍,说道:好啰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读到这里,从开头的钱响,到凤姐口中的散啊完的,过年的情绪和氛围就完全经历了一次大跳水。如果说七十五回的“开夜宴”是发悲音,那么这一回的“开夜宴”就是悲音的前奏,而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让贾政“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就是源头,三者彼此遥望。
当然,这“前奏”之后还是有一场比较欢快、比较昂扬的夜宴,不如此,就无趣了。是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当然,后面部分看上去很不吉利,所以我们主要看“群芳开夜宴”。这一段我以为写得颇有情志,是刨除了大环境影响的一场小型“趴体”,是纯粹来自年轻人的热闹,所以有生气,参与的是一个男子和十几位女子,除李纨之外,都可以算作妙龄少女,应该说《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少女都在场了,完全是大观园生活的一个高潮,而夜宴的具体活动是摇筒掣花签。宝钗率先抽得一根牡丹,上面题着“艳冠群芳”,并附唐诗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听到这句宝玉自然有些发呆,也必须发呆,他像是悟到了什么?让我们稍稍还原秦观的前几句:“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嵌得如此天衣无缝,难怪宝玉要呆。再看探春,抽得一枝杏花,题着“瑶池仙品”,也有诗一句:“日边红杏倚云栽”,还有注释:“得此签者必得贵婿”,那么读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花签其实就暗含了各人的形象与命运,在夜宴整体高昂的氛围中,小说借花签又一次隐射了这一众女子的去路,等于呼应了宝玉在警幻仙姑处听来的《红楼梦》十二只曲和看来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这是小说对开篇的一次小小回顾与提示,借着这场私密的夜宴,团聚一堂的气氛,小说再一次悄悄向读者透露了一种离散之景。我们继续看,李纨抽了朵老梅,题着“霜晓寒姿”,诗云“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是李纨的写照。湘云抽到了海棠,日“香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而到了林黛玉,小说特地写了一句独白:“黛玉默默地想到: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结果是什么?是一枝芙蓉,提着一句“风露清愁”,诗云:“莫怨东风当自嗟”,如果说这一句诗还不够清楚的话,我们再稍稍还原一下欧阳修的上几句:“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这是不是借昭君写黛玉的遭遇与形象?我们知道晴雯去世后,宝玉作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而众所周知晴雯是黛玉的隐射,所以黛玉抽到一枝芙蓉一点都不奇怪,那么再联想后来种种,我们怎能不被这场看似热闹的夜宴所惊醒?
等第七十五回再开夜宴,环境越发不好了,南方的甄家已被抄没,人也调京治罪,这不是好兆头,因小說里甄家是贾家的镜像,在这样的氛围里,贾母虽有些不自在,可也迅速定了调子,说:“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赏月是正紧。”所以这一回的重心还在贾母,若说荣华,谁也没有贾母享得长,她才是贵族中的贵族,所以她能在大厦将倾时依然平静,想要过好每一天,这是贾母的气度,她的心就是两府的军心。小说在荣府中秋开宴前,还写了一笔宁府的中秋前夜,写到贾珍吃酒却听到墙下有人长叹,“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合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如此一笔可谓互文,小说不独写荣府的悲音,宁府也写了这一场异兆,因两家是同根,一损俱损,更因为贾家的祠堂设在宁府,所以必有这么一出,已示祖先感应。然后才是荣府里的八月十五。贾母见众人说,“赏月在山上最好”,于是一行人到了凸碧山庄,在厅前设了桌椅,都是圆的,取团圆意,左首坐着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首是贾政、宝玉、贾环、贾兰,这么几位阖家中的主要男性。贾母一看,人还是太少,于是又叫了迎春、探春、惜春这三姊妹过来。接着是玩游戏,击鼓传花,输者要罚说笑话,又是说笑话!说实话小说写到这里我们都开始怕听笑话了,但贾母在,还是必须说,效果如何?贾政首当其冲,这个平日威严的道学先生竟然说了一个很恶心、让人泛酸欲吐的段子,这种反差,实在出人意料,也看出作者的辣笔,对贾政的讽刺,比起来贾赦那个偏心的故事就没什么滋味了。等这一波笑话讲完,我们才领悟,小说愈往后众人的笑话就愈惨淡,完全走到了笑话的对立面去,它带来的恰是悲凉与苦涩。等贾政、贾赦退场后,小说进入下一回,回目是,“凸碧馆品笛感凄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这接连的两回其实可以算作一回,这正是章回小说的特点,以两两为一的结构,互相倚靠发展。我们继续看,贾母提出,“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闻笛一段,完全表现了贾母的生活品味。贾母说:“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吹起来就够了。”一句“远远的”可以说妙趣无限,这还不算,就在众人听笛声悠悠扬扬响起来,觉得“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后,贾母问:“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贾母就又说了一句:“这还不好,须得拣那曲谱中越慢的吹来越好。”我们可以想象曹雪芹写到这里会有什么感受,他是否想起了曾经亲历的一幕或者听闻的生活?要是我,我会得意,我得意恰是因为这是我无法写出来的,所以再看,笛声果真慢起来后,这一章的凄清之景就展现尽致了,对比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反不觉得妙了,哪怕有“冷月藏花魂”这样的句子,都不及那缓慢的远远吹来的笛音。在这样一种销魂时刻,世事的烟云,人事的沉浮,都不重要了。
以前觉得《红楼梦》里有不少欢乐景致,宴会当然是其中的代表,现在发现能谈上欢乐的实在不多,且一次比一次黯淡,这自然是两府运势的一路衰落,难的恰是其中的人,不同处境下他们各具面貌,可作为家族成员,他们又生死相依,糊涂的、精明的、仁慈的、手辣的、看戏的、作戏的,到头来,在大厦倾覆前,无人能全身而退,这种即将沉没的氛围深刻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人,而宴会不过是一次次的集中表现。
宴会率先从宁府开始,第五回就提到东边宁府里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这一段呈现的是往日家宴小集之状,所以“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等到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好戏就要开场了。这一宴的重大信息我以为不在回目所揭示的人物关系和诸种场面,而在于宴会结尾焦大的那一句,“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着些畜生来!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怨言,却道出了巨族大家庭里的丑态,整部书的宴会由这样的信息开篇可谓触目。
再一宴仍在宁府,是第十一回“慶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看回目我们就知道,这次家宴也不怎么样。“庆寿辰”是指贾敬过生日,可这个人满心想做神仙,根本不回家,宁府只是借着他的生日由头搞聚会,不搞不行,这是所有体面家庭的规定动作,宁荣两府岂能例外?这一回写“家宴”,实质却并不在宴上,这一回的重心还在于点出秦可卿的来日无多,看似是庆贺生日,实际是要死人(秦可卿是一例,贾瑞是另一例)。秦氏就坦然对凤姐说,“任凭是神仙也自能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罢了。”为了呼应秦可卿的惨淡景况,在这次家宴上,凤姐特意点了两出戏,一出《还魂》,一出《弹词》。怎么见得是特意?小说里有一句“从头一看”,说明戏单凤姐是全部过目尔后挑选的。看内容,《还魂》是讲杜丽娘遭遇情郎柳梦梅郁郁病死再复活的故事,《弹词》是《长生殿》的一折,讲唐明皇痛失杨贵妃,两出戏的调子都极低沉极哀伤,是凤姐当时的写照。这期间,贾瑞毫无眼色地跳出来,对着凤姐诸般挑逗暗示,实在怪异。贾瑞为什么会不知死活地冒出来?我以为和第七回透露的宁府的“乱”,尤其和秦可9即有关系,贾瑞肯定是知晓了什么,以为可以在凤姐身上如法炮制,可惜他找错了人。
秦氏身后哀荣无限,她的葬礼是《红楼梦》的一大笔,我们不禁要问,如此盛大的葬礼,要拿什么对应?答案是一场大宴,它完全摆脱了宁府的丧气,转入喜庆模式,这一宴也堪称国宴,因为来人来头不小,谁?贾妃。这是一个不怎么现身然而举足轻重的人,没有她,就不会有大观园,那么她的出现自然是一种信号。我们看元春游园,阖府的准备,完全是“起高楼宴宾朋”的架势,它的言外之意和引发的焦虑是什么?只能是——眼前的富贵能否持久?当我们看到如此盛大的排场时,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感到不安?当然会,因为贾妃自己都不安了,从“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到忍不住说,“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这句话很重要,“过分之极”代表什么?我觉就是物极必反的兆头,就是两府必然凋零的伏笔。可凋零还有些日子,所以这一回的家宴实在是让读者见识什么叫作泼天富贵。如何泼天?大观园的建造首当其冲,古人爱园疯狂,乃至不少园成国破,阿房宫、艮岳、颐和园,都是例子。要说烧钱,庞大的建筑不一定是唯一的标准,细处的讲究同等重要,可以说不经意处越讲究,越是花钱到家了。小说写元春进门后,由轿换舟,什么风景?两边的石栏上是水晶玻璃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这不算什么,焦点在树,柳杏一类,当时是正月,可想树的光秃丑陋,这光景如何弥补?小说写到“皆用通草、油绫、纸绢依势做成,粘于枝上”,不要以为这很轻松,拿柳树来说,有谁能数清一棵柳有多少根枝条?而两岸又有多少棵柳树?这工程量已令人发指,可还没完,水里也要有荷花有鸟才好看,可花不逢夏鸟不逢春,如何是好?只能继续作假,“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做就的”,我们想荷花开一朵两朵那可不叫景致,必然得一大片才悦目,这又要费多少人力?可即便如此也算不得什么。都知道元春来的时候是正月十五,正是天寒地坼的时节,如果不是一个特别的暖冬,水面能否行舟是一个大问题,小说就通过元春的凤眼写了一句“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说明水是流动的,这个水活不活很重要,倘若不是活水,元春就不会登舟,不登舟,那些个假的柳条、荷花、鹭鸶,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可事实上看,这绝不是一个暖冬,因元春省亲后没两天宝玉就溜到袭人家,花自芳母子又让他上炕,袭人又点了一个手炉放在他怀里,同时房间里还有一只脚炉的存在,可见正是冷得紧的时候,所以我们大胆想象一下,贾府能在正月间让自家园子里的水流动起来,这是何等的手笔?这可不是单纯搞点装饰绿化,雕几间令人咋舌的房子可以比拟,这是与天与自然斗了。所以稍后贾妃忧心提醒,“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才会让我们背后一凉。除了奢华烧钱和借元春给诸楼馆定名,本回还有什么可看?当然有,众姊妹的诗艺才情要亮相了(结诗社的预热),尤其是林黛玉,那一夜雄心勃勃,小说里有一句话非常动人,说,“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要压倒群芳。”
虽然有元春这样的重要人物出现,小说却也没有细写宴会,第二十二回,“听戏曲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也仍不在宴,这场借着薛宝钗生日的宴会,重头在戏,在借戏写出的宝玉之态,所谓的悟禅机,是透过宝玉的似悟还呆表现林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通透,以及贾政猜灯谜换来的一夜难寐。具体的宴会场面还要推到第三十八回那场螃蟹小宴。说到蟹,《金瓶梅》里恰有一味好蟹,出现在第六十一回,“韩道国筵请西门庆,李瓶儿苦痛宴重阳”,这一回这是李瓶儿死去的前一回,赶上重阳佳节,西门庆在花园里治了酒,又赶上常时节来谢礼,带了四十只螃蟹,“都是剔净了的,里边酿着肉,外用椒料、姜蒜米儿团粉裹就、香油.瞠、酱油醋造过,香喷喷酥脆好食。”好食到什么程度?小说借吴大舅感叹:“我痴空了五十二岁,并不知螃蟹这般造作。”而《红楼梦》里这场螃蟹宴却不在螃蟹如何好吃,它的重要在于它是大观园里最无忧无虑的时光的见证,众人间的情态是如此放松,插科打诨者有之、清静自如者有之,可以说姊妹之情、主仆之欢都表现淋漓,又以作诗这样的雅事收官,可谓完美。在考量《红楼梦》的诸多宴会里,我们会发现这一场小宴来得单纯、可爱。请客者谁?憨湘云是也。由此可见宴会由谁做东道,往往就带着谁的气息。 紧跟着,又有一场大宴,就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我们已经知道了季节,过了中秋,第三十七回开篇就提示:“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为什么要选在贾政离家之后?为什么不直接安排在中秋这样的佳节里?当然有考虑,从现实出发,贾宝玉因贾政的离家而得到解放,他更自由了,从前几回被揍得半死的状态恢复过来,贾母高兴,加上湘云才做了东道,贾母自然要回请;另一层原因,中秋的夜宴是留给重要节点的,就是第七十五回那一场预示物衰人去的宴会,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此处只好回避。清楚了时节就好办了,因为时节决定了吃什么和怎么吃。恰好刘姥姥在府里做客,是来打秋风的,刘姥姥十分重要,在她身上我们能看出另一种人生景致来,我们也终于在《红楼梦》里见到一个乡下人了,她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这一回的笑声都被她独自承包,因而她一出现,贾母就拣了一大朵大红的折枝花戴在她头上,效果可想。小说写贾母作东道,她是当之无·隗的主人家、老祖宗,小说要怎么表现这样一个人,怎么和刘姥姥对应,两者的差距如何体现?那就是——见识。贾母的见识也隐隐透出一种事实,就是眼下宁荣两府的富贵都没法和她年轻时比了,譬如老太太在黛玉房间说到一种纱,叫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种叫雨过天晴,一种叫秋香色,光听这两种名字,我们就不难想象它的材料和工艺是何等的难得,难得到皇商家的薛姨妈都没有听过。这是宴会前的一笔闲话,它勾勒了一种前“红楼梦”的状态,自然就衬出眼下的日子比先前要大大衰落了,但因劉姥姥出现,这份富贵之态还很有些模样,以刘姥姥之眼看来,这里是天堂(我们没想到惜春画园因她而起)。之前说了,刘姥姥要承包笑声,所以早饭就给众人开了胃,凤姐也有意拣了一碗鸽子蛋来,之前她就给刘姥姥挑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所以鸽子蛋从她老人家手里飞走毫不意外,加上乡下人的粗言村语听来特别新奇,惹得众人大笑,无心吃饭,这个场就暖得好,“女篾片”就做得成功。后来贾母吩咐把戏放在藕香榭亭子上,说“借着水音更好听”。为什么要转场?我以为当然不是为了水音,而是为了自然地路过宝钗的蘅芜苑,为什么要来?是为了来送东西的。贾母觉得宝钗房间太过素净,忌讳,来了亲戚看着也不像话,所以她拿了两样梯己宝贝为房间装饰,这两样可是一直收着连宝玉都没见过的,什么东西?一盆石头盆景,一架纱棹屏,还有一个墨烟冻石鼎(实际是三样),小说这么一笔,很耐人寻味。如此梯己的宝贝为什么要给宝姑娘?这和元春省亲赏赐时,独宝玉与宝钗同等份又有什么关联?这是两宴中的一段闲笔,看似闲又很不闲。等贾母安心送了东西,这才继续开宴,写喝酒,光喝自然无趣,还要行酒令。《红楼梦》里有不少地方写行酒令,而这一处又是为了让刘姥姥出彩,写她有意承欢,以博众乐,因而这一回结尾脂砚斋批道:“写贫贱辈低首豪门,凌辱不计,诚可悲夫。”是不是有种心痛的感觉?
深秋两宴后,就要过年了,《红楼梦》又提供了一场夜宴,来自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一回写过年很有意味。小说写“到了腊月二十九日,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板,焕然一新”。这是置新。而后贾母领着两府诰命,先进宫朝贺,又率阖族人入宗祠,分排定,述流程,“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这是祭祀献礼。“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这是谢恩贺寿。“那边厅上院内皆是戏酒,亲友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日才完了。”这是迎来送往。到此,《红楼梦》里的这个年,就写完了,而贾母如何膝下承欢,如何姊妹共聚,通通没有,那么我们会问,何以如此这般?这个年最重头的部分为何只交给了一套规整的礼仪?尔后的时间更是用一句话敷衍:“一连忙了七八日才完了。”大家可能会说,这简省是为了元宵节那一大笔,那才是阖府盛宴,这是对的,但仍然不够让人满意,什么原因?我以为它体现的是“年”的另一重意味,从腊月二十九到初一,小说的全部重心都安排在礼制生活中,事无巨细,让人见识到家族传统里的一套缜密仪轨,就是祭祀,它是国家礼制的缩小体现,那么在如此“宏大”的主题影响下,宁荣两府又是如何具体地过了这个年头,自然就要让位了,也必须简省起来,直到元宵盛宴的开始。
盛宴的标志是什么?《金瓶梅》里不过是多叫几个唱曲的,到了《红楼梦》就是唱大戏了。元宵的这一场大戏是伴着赏大钱出现的,我们率先听见了钱响的声音,第五十三回结尾,有一句“只听哗啷啷满台钱响”,跟着第五十四回开篇,又是一句“只听满台钱响”,这是什么场景?为了表现什么?小说很快揭晓——“贾母大悦”,这就是目的。可以说撒钱、满台钱响奠定了这一场盛宴的调子,就是这一切都要围绕贾母的快乐来行事。我们看,结果真是如此吗?小说写到这个节点,两府的日子已经吃紧,我们记得年前,庄子上的乌进孝来交账,开列了一个大单子,罗列了种种山珍海味,还有米炭一类的日常消耗品,外加两千五百两银子,我们以为这就很丰盛了,可在贾珍看来,这就算受委屈了。贾珍对儿子说:“黄柏木做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贾蓉也说:“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这就是第五十回两府面临的形势,这形势贾母清不清楚?我想没人比她更明白,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贾母还觉得快乐是顶要紧的事情,这其实不需要多解释,因为这正是日子的惯性,尤其像贾家这样的贵族,排场就是生命,必须讲到最后一刻。
这一回大宴贾母还做了一篇文章,源自说书,贾母对着书就开批,似乎暗指《西厢》,我们知道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细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就已出现宝玉黛玉私下读《会真记》的情节。为什么这时候贾母要来做这一篇文章,我以为是一种警示,大观园里的儿女们都大了,再不是“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这些人终要开人生之窍,此时尤其关键,只是贾母不便直说,就借批书来浇心中块垒。贾母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才子佳人……只见了一个清浚的男子,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诗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这句话很重,细思,指谁呢?“不管是亲是友”“满腹文章”,这两个关键信息,越看越觉得蹊跷。而在此之前,贾母吩咐宝玉给众姊妹斟酒,被斟的人都一饮而尽,到黛玉这里,却碰了钉子,小说写道:“至黛玉前,偏她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真是顽皮可爱的一幕,这一幕虽短,却煞是动人。黛玉的这一笑可以说焊接了前后两个节点,它直接让我们想起了第九十六回两人的诀别,林黛玉反常的一笑再笑,那时她已来日无多,小说写“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袭人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这傻笑,还可以推到两人初见时,那一次正赶上贾母晚饭,虽称不上家宴,却也借林黛玉之眼写了贾母进晚饭的场面,小说写“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跟着才是两人相见,“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三场笑我以为正好代表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三个阶段和另一种况味,两人的关系不独是一边怄气一边还泪,它还是默契是含笑的,以贾宝玉的笑开场,以林黛玉的笑作结。九十六回中有:“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这是贾宝玉能听到的林黛玉的最后一句话。俩人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明明白白都是暗语,完全应了前世之缘,所以他们一见而笑,又一笑而别,期间种种犹如大梦一场。这梦的感觉也似曾相识,《金瓶梅》里潘金莲从帘下结识西门庆到第八十六回只身返回王婆家,两度站在帘下看街景的样子,何尝不是春梦一场? 回到夜宴,凤姐提议玩击鼓行令,还要讲笑话,然而这一次的笑话有悖常理,尤其是凤姐本人,给我们的感觉非常反常,一向古怪精灵、聪明至极的凤姐,竟在如此喜庆的氛围里连说了两段不吉利的所谓笑话,说的过程也无滋无味,失去了凤姐往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奉承能力。凤姐讲的第一个笑话是一大家子人阖家团聚热闹非凡的情景,也应了当时的氛围,可凤姐偏偏这样结尾,小说写“凤姐想了一想,笑道:底下就是团圆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的酒,就散了。”竟是如此的平淡,且不吉利,我们知道过年说话是有讲究的,最忌讳说什么“散”啊“完”啊之类的,这传统我们至今遵循,精明如凤姐怎么会如此糊涂,不可思议。这还不算,为了弥补上一个不能称之为笑话的笑话,凤姐还说了一个更糟糕的段子,说“一个人扛着一个房子大的炮竹往城外头放去”,结果被一个性急的人先点了,这扛炮竹的人就抱怨说“怎么没等放就散了?”又一个散字,连续两次出现,这还不算,等接着众人问“先那一个怎么样了,也该说完了。”“凤姐将桌子一拍,说道:好啰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读到这里,从开头的钱响,到凤姐口中的散啊完的,过年的情绪和氛围就完全经历了一次大跳水。如果说七十五回的“开夜宴”是发悲音,那么这一回的“开夜宴”就是悲音的前奏,而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让贾政“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就是源头,三者彼此遥望。
当然,这“前奏”之后还是有一场比较欢快、比较昂扬的夜宴,不如此,就无趣了。是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当然,后面部分看上去很不吉利,所以我们主要看“群芳开夜宴”。这一段我以为写得颇有情志,是刨除了大环境影响的一场小型“趴体”,是纯粹来自年轻人的热闹,所以有生气,参与的是一个男子和十几位女子,除李纨之外,都可以算作妙龄少女,应该说《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少女都在场了,完全是大观园生活的一个高潮,而夜宴的具体活动是摇筒掣花签。宝钗率先抽得一根牡丹,上面题着“艳冠群芳”,并附唐诗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听到这句宝玉自然有些发呆,也必须发呆,他像是悟到了什么?让我们稍稍还原秦观的前几句:“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嵌得如此天衣无缝,难怪宝玉要呆。再看探春,抽得一枝杏花,题着“瑶池仙品”,也有诗一句:“日边红杏倚云栽”,还有注释:“得此签者必得贵婿”,那么读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花签其实就暗含了各人的形象与命运,在夜宴整体高昂的氛围中,小说借花签又一次隐射了这一众女子的去路,等于呼应了宝玉在警幻仙姑处听来的《红楼梦》十二只曲和看来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这是小说对开篇的一次小小回顾与提示,借着这场私密的夜宴,团聚一堂的气氛,小说再一次悄悄向读者透露了一种离散之景。我们继续看,李纨抽了朵老梅,题着“霜晓寒姿”,诗云“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是李纨的写照。湘云抽到了海棠,日“香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而到了林黛玉,小说特地写了一句独白:“黛玉默默地想到: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结果是什么?是一枝芙蓉,提着一句“风露清愁”,诗云:“莫怨东风当自嗟”,如果说这一句诗还不够清楚的话,我们再稍稍还原一下欧阳修的上几句:“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这是不是借昭君写黛玉的遭遇与形象?我们知道晴雯去世后,宝玉作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而众所周知晴雯是黛玉的隐射,所以黛玉抽到一枝芙蓉一点都不奇怪,那么再联想后来种种,我们怎能不被这场看似热闹的夜宴所惊醒?
等第七十五回再开夜宴,环境越发不好了,南方的甄家已被抄没,人也调京治罪,这不是好兆头,因小說里甄家是贾家的镜像,在这样的氛围里,贾母虽有些不自在,可也迅速定了调子,说:“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赏月是正紧。”所以这一回的重心还在贾母,若说荣华,谁也没有贾母享得长,她才是贵族中的贵族,所以她能在大厦将倾时依然平静,想要过好每一天,这是贾母的气度,她的心就是两府的军心。小说在荣府中秋开宴前,还写了一笔宁府的中秋前夜,写到贾珍吃酒却听到墙下有人长叹,“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合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如此一笔可谓互文,小说不独写荣府的悲音,宁府也写了这一场异兆,因两家是同根,一损俱损,更因为贾家的祠堂设在宁府,所以必有这么一出,已示祖先感应。然后才是荣府里的八月十五。贾母见众人说,“赏月在山上最好”,于是一行人到了凸碧山庄,在厅前设了桌椅,都是圆的,取团圆意,左首坐着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首是贾政、宝玉、贾环、贾兰,这么几位阖家中的主要男性。贾母一看,人还是太少,于是又叫了迎春、探春、惜春这三姊妹过来。接着是玩游戏,击鼓传花,输者要罚说笑话,又是说笑话!说实话小说写到这里我们都开始怕听笑话了,但贾母在,还是必须说,效果如何?贾政首当其冲,这个平日威严的道学先生竟然说了一个很恶心、让人泛酸欲吐的段子,这种反差,实在出人意料,也看出作者的辣笔,对贾政的讽刺,比起来贾赦那个偏心的故事就没什么滋味了。等这一波笑话讲完,我们才领悟,小说愈往后众人的笑话就愈惨淡,完全走到了笑话的对立面去,它带来的恰是悲凉与苦涩。等贾政、贾赦退场后,小说进入下一回,回目是,“凸碧馆品笛感凄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这接连的两回其实可以算作一回,这正是章回小说的特点,以两两为一的结构,互相倚靠发展。我们继续看,贾母提出,“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闻笛一段,完全表现了贾母的生活品味。贾母说:“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吹起来就够了。”一句“远远的”可以说妙趣无限,这还不算,就在众人听笛声悠悠扬扬响起来,觉得“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后,贾母问:“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贾母就又说了一句:“这还不好,须得拣那曲谱中越慢的吹来越好。”我们可以想象曹雪芹写到这里会有什么感受,他是否想起了曾经亲历的一幕或者听闻的生活?要是我,我会得意,我得意恰是因为这是我无法写出来的,所以再看,笛声果真慢起来后,这一章的凄清之景就展现尽致了,对比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反不觉得妙了,哪怕有“冷月藏花魂”这样的句子,都不及那缓慢的远远吹来的笛音。在这样一种销魂时刻,世事的烟云,人事的沉浮,都不重要了。
以前觉得《红楼梦》里有不少欢乐景致,宴会当然是其中的代表,现在发现能谈上欢乐的实在不多,且一次比一次黯淡,这自然是两府运势的一路衰落,难的恰是其中的人,不同处境下他们各具面貌,可作为家族成员,他们又生死相依,糊涂的、精明的、仁慈的、手辣的、看戏的、作戏的,到头来,在大厦倾覆前,无人能全身而退,这种即将沉没的氛围深刻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人,而宴会不过是一次次的集中表现。